释迦牟尼钵化齐云佛塔
汉明帝建成白马寺后,一心向佛,佛教在华夏大地广泛传播开来。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知道东土大兴佛事后,非常高兴,就化作一个托钵游化的老僧到洛阳白马寺来察看。
佛祖看见洛阳人乐善好施,心中非常高兴,便询问大家有没有烦恼的事。
大家见这个老和尚面相和善,便纷纷向他述说烦恼的事。
原来,在白马寺东南边本来有个大水潭,方便老百姓们浇灌庄稼。可不知什么时候,来了只蛤蟆精钻进水潭里,一不高兴,就上蹿下跳,搅得潭水四溢,淹毁潭边的庄稼和房舍,百姓们深受其害。
佛祖听完百姓们的话,微微一笑,对着周围的人说:“阿弥陀佛,原来是只蛤蟆精在作怪,大家别着急,待老衲收拾它!”
百姓们听完这老和尚的话,高兴地感谢道:“如果大僧能够帮忙,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这天晚上,等夜深人静时,佛祖来到潭边,把钵盂对着深潭“当当当”地敲起来,直震得潭水如沸锅一般。
蛤蟆精正在潭里睡觉,它被这当当声吵醒以后,怪叫一声,跃出水面,沙哑着嗓子叫:“何来疾僧?扰我好梦!自讨苦吃,难活残命!”
蛤蟆精叫着,四脚下扑,压着潭水掀起大浪,直扑潭边的老僧。老僧早有防备,一跳跳在浪头上,朗声呵斥:“蛤蟆成精,祸害众生!弃恶从善,仍为善行。”
蛤蟆精见一计不成,肚子一鼓,张口喷出一片黑箭,挟着腥风恶臭射向老僧。老僧不慌不忙,钵盂一翻,倒出无数剩米粒碎馍渣,把那黑箭全砸落潭中。
蛤蟆精急了,忽地跃上前来,伸出几尺长白淋淋的舌头来卷老僧。老僧急退一步,同时将钵盂下击,“扑”一声,将蛤蟆精击落脚前。
蛤蟆精没了招数,一弹就想蹿回深潭,这时,僧人一拍钵盂,大喝声:“进来!”蛤蟆精就被收进了钵盂。
蛤蟆精没辙了,只好“呱呱“叫着讨饶,僧人望望不远处的寺院,念声“阿弥陀佛”,然后责令蛤蟆精从此再不得胡作非为,就放了蛤蟆精,并翻手将钵盂扣在潭边,变化成一座高耸入云的镇妖佛塔。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据史书记载,这座佛塔最开始建成时是一座木塔,它的建立和取名还和汉明帝有关呢!
据《释源大白马寺齐云塔灵异记》记载:己巳年二月八日,孝明皇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二位印度高僧。
当时摄摩腾问道:“寺之东南是什么馆室?”
汉明帝答道:“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土阜,高一丈有余,人们把它铲平了,接着又很快隆了起来。土阜之上,经常放出光芒来,当地百姓感到奇怪,都称它为‘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祈求灵验,把它看成是‘洛阳土地之神’。不知这是为什么?”
摄摩腾答道:“在如来佛灭度后100余年,印度有一位阿怒伽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计有84000处。东土境内则有19处。陛下所言‘圣冢’者,即19处中之一处。”
汉明帝听到这里就偕同二高僧,百官臣寮等一同去观看“圣冢”。当他们走近“圣冢”时,只见上面涌现出一个圆影,汉明帝和二高僧三人身现圆影之中,如鉴照容,分明可见。
见此情景,众人皆叹:真是从未经过这样的事。汉明帝十分感慨地说:“我要不是遇到你们二位大师,怎能知道佛在保佑我呢?”
于是便诏令主管衙署,在“圣冢”之上,依腾、兰所传印度佛塔样式,兴建佛塔。当年是公元69年,春天动工,第二年年末完成。
此塔建好好,一共有9层,高500多尺,直冲云霄。于是,汉明帝亲自为此塔赐名为“齐云塔”。由于此塔也被人认为是佛祖释迦牟尼所建,于是也叫“释迦舍利塔”。
汉代建成的齐云塔后来毁于雷火。现在白马寺内的齐云塔为砖塔,是在金大定十五年重修,因此又被称为“金方塔”,为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白马寺的齐云塔为我国第一古塔。后来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被人们合称为“白马寺六景”。
白马寺现存的齐云塔,下部正方形须弥座,底边长、宽各7.8米,束腰处长宽各约6.7米。塔身上、下共13层,通高约35米。第一层塔檐之下,砌以仿木构式普柏枋与斗拱,再向上每层均用多层小砖叠涩砌出塔檐。
每层塔檐之第一层砖下,皆饰砌以菱角牙子。自第六层起,逐层内收,塔顶覆以宝瓶式塔刹,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外轮廓略作抛物线状,线条柔和流畅,造型别致,玲珑挺拔,古雅秀丽。
齐云塔中空,有踏窝可攀登而上。至第十层,向南有门,俗称“南天门”。出南天门由塔外向上再三层,可直达塔顶。此时举目四望,邙山洛水,尽收眼底,洛阳古城,一览无余。
齐云塔须弥座所用之砖,大小不尽相同,塔身所用之砖,则比塔座之砖小得多,可能塔座和塔身不是同一时期、用一次修建的。另在塔的四周保存有六块巨大的石柱础,其中最大的一块,长约1.65米,宽1.60米。这六块石础,分布的很有规律。就其分布和间距推断,原来的石柱础当为八枚,略作八角形分布,可能即为原来木塔的柱础。
齐云塔另有一奇,便是当人站在齐云塔南面,大约20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处发出“哇哇”的叫声,和青蛙的叫声十分相似。
正因为有了这种奇特的现象,便有了上面的那则传说。据说,自从释迦牟尼收拾了那蛤蟆精以后,蛤蟆精再也没有发过水害,又因它傍近寺院,听经闻佛多了,修去癞皮,换了金装。每当月明之夜,人们常会看到闪着金光的蛤蟆在塔顶上出没。为此,当人站在塔前20米处猛拍手掌时,那金蛤蟆也误以为是游行僧又拍钵盂了,吓得跟着“哇、哇”直叫。
其实,这种现象是一种声学的物理现象,是齐云塔独特造型所致,因塔面上凸凹不平,所以使得回声不齐所形成。论资格,这回音比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还早建200年呢!
据说,在后周时期,有一天,齐云塔上现出一团五色神光,自神光中间又伸出金掌一只,端着一座宝塔。那宝塔约高一尺余,色如琉璃,内外透明,自午时至申时方才慢慢隐去。当时,后周皇帝、大臣和老百姓皆来尝玩。白马寺内所住的9个梵僧说道:这正和当年佛祖所造的佛塔一模一样。
据《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录异记》说:现存齐云塔,就是东汉明帝永平己巳年创建的释迦舍利塔。此外寺内现存宋碑《摩腾入汉灵异记》和佛籍《历代三宝记》也有关于汉明帝修建佛塔的记载。
那么不是应当授予齐云塔以“中国第一古塔”的桂冠吗?如此说来,白马寺的齐云塔,可称得上是我国佛教及其建筑艺术长河之源头了。
[旁注]
乐善好施:喜欢做善事和施舍,指乐于行善,施舍。
钵盂:是僧人的化缘用具,一般都是个人使用,有名的高僧使用漆做的钵,所以漆钵代表了僧人的崇高身份。
灭度:佛教语。灭烦恼,度苦海。涅槃的意译。亦指僧人死亡。
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叠涩拱,砖塔出檐,须弥座的束腰,墀头墙的拔檐。常见于砖塔、石塔、砖墓室等建筑物。
密檐式砖塔:为我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可以说是一种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的新式佛塔,多是砖石结构。这里的密檐,指檐与檐之间的塔身距离很短,各层檐下都不开门窗,有的只开一个小孔。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用来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石柱础: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结构构件,它主要有:第一、承受由柱子传来的屋顶荷载,并将其传达到地基上。第二,隔绝地基的潮气,防止木柱受潮腐烂。第三,根据柱间板壁的安装要求不同,柱础形态作相应的变化及处理。
后周:是五代之一。951年,郭威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郭威就是后周太祖。周太祖郭威所建。京都在开封,后周传3帝,共10年。
午时至申时:我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午时至申时指上午的11点至下午5点。
释迦牟尼(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4年,一说公元前564年~公元前484年),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本为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
[知识链接]
虽然很多人认为白马寺的齐云塔是我国建立的第一座佛塔,但也有人认为,我国的第一佛塔是坐落于邢台市所属的南宫市里的普彤塔。
据说,汉明帝当时梦见神仙的地点在邢台市的南宫。而这个南宫是春秋末年由孔子的一个叫南宫适的弟子修建的。
因为汉明帝刘庄随其父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曾在南宫停留,并在“大风亭”下,对灶燎衣、吃饭歇息。刘秀言此地是风水宝地。
于是,在永平十年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从阿富汗到洛阳的途中,汉明帝刘庄便命他们在这里修建了普彤塔。
此塔为八角实心砖塔,共9级,塔高33米,底层直径5米。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门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砖井,砖井东、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3尊,这种佛龛营造方式,在佛塔建筑中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