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师修行达摩洞

在跋陀开创少林寺若干年后,一个叫菩提达摩的僧人来到嵩山。

传说,达摩是一个被赋予很多传奇色彩的高僧。他本来姓刹帝利,名叫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至国香玉王的第三个儿子,人们通常就叫他刹帝利·菩提多罗王子。

达摩有两个哥哥,分别叫月净多罗和功德多罗,兄弟三人自幼在王宫中娇生惯养,任性不羁,但菩提多罗高僧稍显不同。他勤奋好学,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文武双全,父亲香玉王十分喜欢他,并准备将他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谁也没有想到,他后来竟成为功德无量的佛门弟子。

达摩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一天,般若多罗突然对他说:“你已经得了佛法,而且通量广大,我就为你起法名叫菩提达摩吧!”达摩这个称号,就是这样来的。

随后,般若多罗又说:“老衲功德已经圆满,马上就要圆寂,今后你就要独自去传法度人了。”

达摩连忙问:“弟子应到哪里去传法?”

般若多罗说道:“等我死后67年,你应去震旦传度。”

达摩谨遵师训,等师傅圆寂以后过了67年,他才动身前往中国。据说,达摩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用了3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

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皇宫,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小乘派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度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在那时,我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金陵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赞说“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

所以,每次神光讲经说法时,围观听讲的人都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可遗憾的是达摩听见神光讲的是“小乘”教义,不禁叹了口气,转身走开。

这时,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

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

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匆匆结束了讲座,赶快去追达摩,想要向达摩赔礼道歉。

神光跑到江边,远远看见达摩正脚踩着一根芦苇渡过江去,神光也想用芦苇渡江,却险些掉进水里。顿时,神光对达摩生出万分敬意,知道用芦苇渡江之人定是一位高人,就打定主意追随。

当然,关于达摩用芦苇渡江的故事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它却表达了人们对达摩的崇拜和爱戴。为了让后人们知道这个传说,人们特意在少林寺方丈室内的墙上挂起了一幅“达摩一苇渡江图”。

再说神光找到渔船过江之后,继续去追达摩,追到达摩后,他毕恭毕敬地说:“请圣僧前往嵩山,住持少林,弟子愿为您领路。”

达摩却不理他,只管走自己的路,神光也紧追不放,一路上对达摩细心侍奉。不久,两人就来到了魏京洛阳城,城内有座永宁寺,十分豪华。

达摩感慨道:“我还没见过如此漂亮的佛寺,大概普天之下也是独一无二了!”

尽管达摩很喜欢洛阳城,但他的“大乘”佛法却不为当地人所了解,除了那位神光一直不离左右,再无别人向他求法。

达摩想了想,既然神光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他去少林寺,不妨去看看,便跟着神光一路跋涉赶到了嵩山少林寺。

此时,少林寺的开山祖师跋陀早已圆寂升天,他的几位有为的弟子如慧光等人也下山四处云游去了。但大家一听说达摩是从西天来的高僧,还是很热情地将他迎入寺中款待,过了几天,达摩刚从远行劳顿中恢复过来,僧人们就请他坐堂讲经,洗耳恭听。

但让达摩失望的是,跟其他寺院一样,少林寺僧人修习的也都是“小乘”佛法。僧人们对他的“大乘”佛法纷纷不以为然,还常常给予诋毁和讥谤。

达摩觉得这些人暂时不可理喻,让他们接受“大乘”之说尚需时间,就离开了少林寺,往后山五乳峰走去。僧人们并不相送,只有神光还是紧紧跟随着达摩。

达摩爬到了五乳峰中峰之上,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离五乳峰绝顶数10米处,深约5米,宽约3米的天然石洞,这就是后来的达摩洞。

其实,传说早在上古时代,与黄帝大战过的蚩尤就曾在这个洞里居住过。这座山洞深约一丈,里面有不到一丈见方的空间,四壁光滑无比,洞的附近林木茂盛,不见天日。

洞前则是一块开阔地,芳草如茵,鸟语花香,正如古人所说“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是个精心坐禅的清净之处。

达摩欣然入住,神光则做了他的护法,一直伴随左右,遣心学习大乘之说。

据说,达摩在这个洞里一直待了9年,由于这个洞的洞口十分狭小,原先光线从洞口射进来,恰好就照在洞内西壁上,但达摩入住以后,常常在距洞口不远处禅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壁上竟然出现了一个如同墨画一样的面壁姿态的坐像。

关于这块“面壁影石”,原《登封县志》上曾有记载:

石长三尺有余,白质黑纹,如淡墨画,隐隐一僧,背坐石上,露其侧颔,衣褶仿佛全有。

不仅如此,明代徐霞客与袁宏道都游过少林寺,在记载中也都见过这块石头。

清道光年间,诗人萧元吉在少林寺看完达摩面壁影石以后,深有所感,随挥笔写了一首《面壁石赞》:

少林一块石,

都道是个人。

分明是个人,

分明是个石。

石何石?面壁石。

人何人?面壁佛。

王孙面壁九年经,

九年面壁祖佛成。

祖佛成,空全身。

全身精入石,石肖全形。

少林万古统宗门。

这块影石被少林弟子视为达摩成佛的象征,称为少林寺中的传世奇宝,但据说在清代中叶的时候,僧人们害怕影石丢失,就把它凿下来移入寺内藏经阁保存,在后来的一次大火中,影石与藏经阁同时被毁。

在今天的少林寺内,我们还能见到一块后人仿制的“面壁影石”,相隔十数步就可以看到它那细腻的纹络中有一位高颧络腮、赤足趺坐的人影,甚至身着袈裟的衣褶都可以看见。达摩坐禅功夫之深,由此石可见一斑。后人曾将他在达摩洞内的生活归结为四句顺口溜:

上班坐禅,

困倦打拳,

饥饿吃饭,

年复一年。

这种生活看似枯燥,却也成就了佛教史上的一段奇迹和美谈。后人们为了纪念达摩曾在这里修炼的事,又在达摩洞外,分别修立了石坊、石碑以及达摩坐像等。

其中,这面石坊修建在达摩洞向南的地方,据记载,此石坊为明代万历甲辰乾清宫监、提都河南等处矿务的燕都人胡滨捐资所建。

石坊为二柱单孔庑殿顶建筑,高4米,宽2.2米。石坊南面横额刻“默玄处”三字,北面横额刻“东来肇迹”四字,均为乾清宫监胡滨于万历甲辰孟春所题。

石坊造型很精巧,上部雕有瓦垄,下刻斗拱,横梁刻有精美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浮雕。在石牌坊北边的洞口处,还有碑刻三通,一为明万历乙巳立的《创建凉殿坊牌碑》,一为1737年立的《达摩祖师开光碑》,另一为1916年立的《达摩佛祖碑》。

在达摩洞上的五乳峰顶,还有一座高12米,面积32平方米的巨大达摩坐像,由块状白玉砌成。此像为沈阳善男信女于1995年捐资修建的。白玉达摩像前有1995年立的造像纪念碑两通。在达摩坐像西约50米处,还有1984年嵩山管理局修建的“息缘亭”一座。

再说达摩上了五乳峰后,周围便有不少慕名前来学佛的人。神光本来是跋陀的弟子,他可以经常出入少林寺,在达摩去石洞以后,他一边向达摩学法,一边不断地借机会向师兄弟们讲述“大乘”教义。

逐渐地,大家对达摩祖师和他的“大乘”之说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后来竟都跟着神光爬上五乳峰,拜达摩为师,每天在达摩洞外学法。

不知不觉很多年过去了,此时少林寺的僧众几乎都已经成了“大乘”门徒,大家也就隆重地把达摩请进了寺内。这样,达摩就理所当然的做了跋陀之后的第二代少林寺方丈住持。

菩提达摩在少林寺所传授的禅法是“二入四行”的大乘禅法,他把整个佛法概括为理入和行入两个方面。

所谓“理入”,就是借助文字经教体悟佛法根本宗旨。相信众生都具有同样的真如佛性,只是因为无明烦恼所覆盖,不能显现。

如果能够断除情欲烦恼,回归到本有的清净本性,疑心人定禅观,没有自他、凡圣的差别,超出言语经教之外,就会与真如佛性之理相契合。没有分别,达到寂然无为的解脱境地,这就是理入。

达摩禅法的“行入”指的是“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达摩禅法的理论基础是般若性空的思想,此外,也融会了《楞伽经》、《涅槃经》的佛性思想。

达摩在少林传法后,我国佛门内很快就以少林寺为中心,掀起了一场带有普遍意义的改革,讲求“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法逐渐向全国弘扬开去。

少林寺因此被誉为“大乘胜地”或“禅宗祖庭”。达摩也被尊为“禅宗初祖”或“禅宗祖师”。

[旁注]

香至国:又叫婆罗门国、波斯国。是古代印度地区的一个国家。

圆寂: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指僧人死后升天,以此求得功德圆满。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亦是南京久负盛名的称呼,南京这座著名的古都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莫过于“金陵”了。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

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城南,它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冈。传说,神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顽石点头:传说,神光法师在雨花台讲经时,一开始并没有人听,他只好整天对着石头讲。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为此点头示意。围观者将这一奇迹传扬开去,不到10天拜他为师的人越来越多。

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在我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期。

护法:又称护法神,是佛教的护法者,拥护佛陀的正法。

孟春: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春季有三个月,第一月为孟春,第二月为仲春,第三月为季春。

瓦垄:瓦房屋顶一行一行的瓦铺成的凹凸相间的行列。也叫“瓦楞”。

二入四行:是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又以“壁观”法门为中心。所谓“壁观”应指“心如墙壁”,即心静如墙,而非传说中的面壁而观。

黄帝是《史记》中的五帝之首,我国神话人物,为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我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蚩尤是上古时期九黎族部落酋长,关于他的身份,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知识链接]

据说,关于达摩与佛门的结缘,这里还有一段佳话:

一天,般若多罗尊者路过王宫,看见了菩提多罗,尊者算出菩提多罗的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分辨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

尊者拿出宝珠对香玉王和三个王子说:“这颗夜明珠又圆又明,世间罕有,还能有超过它的吗?”香玉王和另外两个儿子想了半天,答不上来。

这时,刚满17岁的菩提多罗说:“这颗珠子虽然宝贵,但还不能算最为上品。要说明,心明最上;要说宝,智慧最宝;要说高,众生最高;要说圆,功德最圆;要说贵,觉悟最贵;要说大,佛法最大。”

般若多罗尊者闻听此话,知道这位聪颖过人的三王子对佛理已经有了很深的领悟,正是自己要寻找的传人,就对他念了几句偈语:“心底含佛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说罢双手合十辞去。后来,菩提多罗果然在父亲死后不久拜般若尊者为师,行了削发剃度大礼,正式成为佛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