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重建的少林寺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拨出专款,组织力量,对少林寺进行了全面的整修,重现了往日的辉煌和兴盛。

1983年,少林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此后,香火极旺,有文武僧人200余人。

重修后的少林寺建筑较多,分布较广。主要形成了以少林寺主体建筑为主的常住院,以主要古塔建筑群为主的塔林,以纪念达摩为主的初祖庵,以纪念慧可禅师的二祖庵,以及达摩洞等。

其中,少林寺的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也是河南少林寺旅游的核心景点。

少林寺常住院是住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拜佛、坐禅、诵经、接待、藏书、开展大型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主持和尚及各方执事僧居住、办理日常事务的地方。

重修后的少林寺常住院宽160米,长360米,占地面积5.76万平方米。少林寺常住院为七进建筑,从山门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七进院落。这些也是少林寺旅游的重要部分。

常住院的第一进建筑山门是少林寺的大门,创建于1735年,后经修葺,1974年按旧制重修。它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前墙有等距的两个圆窗,门前用青石砌成17级台阶,呈垂带式。山门整体配置相当壮观。

一进山门,便见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神龛后面立有韦陀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护院神。

在山门和天王殿之间,有一条长长的甬道,道路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这里共有20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至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称。

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据说,这锤谱堂原名西来堂,又名西来庵,为康熙时曾任登封县僧会司僧官的少林寺僧真喜创建,真喜徒孙、时任登封县僧会司僧官的海岱于乾隆初年重修,清道光时又重修。后来,西来堂于民国末年毁于火,建筑已无存。1985年,重修少林寺时,新建42间850平方米的四合院式长廊,并将历代少林寺武僧用泥塑、木雕等形式组成14组216个锤谱像塑于长廊之中,由此名之“锤谱堂”。

“锤谱堂”第一组塑像为“祖师坐禅”,第二组为“绕佛跑经”,第三组为“八段锦”,第四组为“小洪拳”,第五组为“大洪拳”,第六组为“六合拳”,第七组为“通臂拳”,第八组为“罗汉拳”,第九组为“昭阳拳”,第十组为“少林功夫”,第十一组为“十三和尚救唐王”,第十二组为“小山挂帅”,第十三组为“月空抗倭”,第十四组为“民众习武”。

这些塑像形象地展示了少林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绩、武术活动等内容。从锤谱堂里走一走,便能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样一句俗话:“锤谱堂里5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

常住院的第二进建筑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

常住院的第三进建筑大雄宝殿是少林寺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它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原建筑毁于1928年兵火,1986年重建。

大雄宝殿是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的佛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4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整个建筑结构合理,雄伟壮观,气宇轩昂。

少林寺大雄宝殿与其他寺院大雄宝殿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三世佛左右各塑有站像达摩祖师和被称为少林寺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

另外,在该殿中间有两根大柱下还有麒麟雕像,预示了禅宗佛教是完全汉化的中国式的佛教。

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少林寺的钟、鼓二楼遗址,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

钟楼和鼓楼的原建筑毁于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沉寂近70年的晨钟暮鼓,又重新在中原大地回荡。

钟楼前便是立于728年的嵩岳少林寺碑,也称为“李世民碑”。

李世民碑的北边是小山禅师行实碑,记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二十四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它的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体现了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

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创建于元代,重建于1982年,内塑的紧那罗王是少林寺特有的护法神。这里展示紧那罗王的报身、法身、应身三种不同的形象。

相传1351年,红巾军围攻少林寺时,突然有一烧火僧显圣,立于二山头上,身高十丈,自称紧那罗王,红巾军见状遁去。

紧那罗王遂被少林寺尊为护法神。明代对此大加宣扬,并刻碑记述此故事。今寺中即有一通明“徽府施造”的紧那罗王画像碑,上部二像为“妙法紧那罗王”、“护法紧那罗王”,下部刻像为“持法紧那罗王”和“大法紧那罗王”。

该殿于明、清两代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现建筑是198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硬山式建筑。殿内紧那罗王像,皆为建殿之后重塑。

大雄宝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寺碑多称该殿创建于明代。但据1936年我国营造学社刘敦桢等人,在少林寺调查时发现的六祖殿前檐八角石上镌刻的一段铭文可知,该殿创建于1206年。

从殿毁前保存的照片看,原殿内中部有佛台与佛龛,中塑三像,观音居龛中,两侧龛内塑达摩与慧可像。该殿于明清之际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

现在的六祖堂是1983年按原址复原设计并重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出前廊单檐硬山式建筑。

殿内塑像为殿重建以后所置。殿内正面供奉的是五尊玉雕像: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五大菩萨背面是大型彩泥雕“达摩只履西归图”。

两山墙下塑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像。另外,西墙下又塑达摩只履西归像一尊。

常住院的第四进建筑法堂是寺院讲经说法藏经的场所。1735年,清朝皇帝敕修少林寺时,原藏经阁藏经移贮法堂,故法堂又称“藏经阁”。

法堂的原建筑毁于1928年,1993年按旧制重修。据塔铭资料载:少林寺法堂建于1345年。后来在明代永乐、清代顺治时,均有修葺。清雍正十三年敕修少林寺,法堂翻修为五楹大殿,内贮藏有元、明、清三代大藏经,共计5480卷。另外还有达摩面壁影石、少林拳谱秘籍、明《大藏经》铜版、拳谱、木刻《少林寺志》版本等。

1928年,军阀石友三纵火少林寺时,法堂及其贮藏,全都被毁。1993年,法堂按旧制重修。现在法堂殿内供有汉白玉卧佛,长7米,重16.5吨,法相庄严、祥和。东西两壁经柜,贮藏着《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及佛教、少林武术等典籍。

藏经阁台下通道东侧,有一口大铁锅,重650千克,是明万历四年所铸,据说是寺僧鼎盛时期炒菜用的。足以想象,少林寺在明代鼎盛时期,寺院僧人的众多和香火的旺盛。

藏经阁前,有一盘大石磨,是1564年所制,是以前寺僧用来磨面的工具,据说每天能磨小麦千余斤。藏经阁前碑刻很多,这也是少林寺碑多、塔多、壁画多“三多”的特色之一。

常住院的第五进建筑是方丈室。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

室内另有1980年日本所赠的达摩铜像,东侧立有弥勒佛铜像。墙上挂着一幅“达摩一苇渡江图”,画面布局合理,形象生动、逼真,线条细腻柔和,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少林寺方丈室正西为方丈退居,坐北向南,面阔三间,出前廊,为硬山式建筑。方丈退居是离任后的方丈住所。退居室前有对联:

少室山下禅林静;

五乳峰前钟磬悠。

常住院的第六进建筑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立雪亭东侧是文殊殿,西侧是普贤殿。

文殊殿殿内供有文殊菩萨,座下骑青狮,左右塑二童子像。文殊殿内靠北壁玻璃柜内供有“达摩面壁影石”,约高三尺,光滑如卵,为后人摹刻。面壁石下有石刻偈语,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书:

震旦虽阔别无路,

要假儿孙脚下行,

金鸡喜衔一粒米,

供养十方罗汉僧。

殿外檐下悬一铸造的铁云板,是寺里作斋朝拜的工具。

少林寺文殊殿1928年被焚毁,1983年重建。

立雪亭西侧的普贤殿面阔三间,殿内供奉着普贤菩萨像。像的造型为:象身白色,六牙,四足分踏三尺莲座,象背上普贤端坐莲台,手执如意。

普贤殿内北壁供有阿弥陀佛玉雕像,明代刻琢,工艺精美。此像过去长期存放于千佛殿,1986年移至文殊殿,1996年移至此殿。

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千佛殿是明末重建,佛龛中供奉明代铸造的毗卢佛铜像。殿东、西、北墙上有大型彩色壁画五百罗汉。壁画高7米,面积33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为全国同类壁画中所罕见。

壁画中的五百罗汉形貌奇特,分为35组,各表达一个故事,据说色彩数年一更。整个三层画面采用重彩平涂法,朱黑和谐,勾勒粗犷有力。线条简练、笔法流畅。

千佛殿的东壁是明代雕刻的阿弥陀佛玉石像。殿内地面上有48个排列成深20厘米的陷坑,据说是少林武僧练拳习武的脚坑遗址。

千佛殿的西厢是地藏殿,东厢是白衣殿。

地藏殿殿面阔五间,殿外有明柱四根。创建于清初,因很多年没有维修,以致后来顶部倒塌,现在的顶部是1979年重新修建的。

地藏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又叫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殿殿内南北墙下原塑有十殿阎君像,但现在均已被毁。殿内墙上原有壁画,也已经脱落。

地藏殿内正面及南北两侧墙面新嵌了玉雕壁画。正面壁画高2.5米,宽25米,是根据《阿弥陀经》经文创作的。

正中为阿弥陀佛,其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壁画描述众弟子听阿弥陀佛讲经的祥和场景。

殿南北两侧壁画高2.5米,宽6米,均为地藏王菩萨讲经内容。南侧是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创作的,北侧是根据《阎罗王众赞叹品》创作的,南北两侧正中均雕有地藏王及左右一老一少二侍者,即闵公和道明像。

地藏殿玉雕选材精良、雕工细腻、人物表情丰富、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千佛殿东厢的白衣殿也叫观音殿,里面供奉着白衣观音铜像一尊。

这尊观音像两腿盘坐,二目微合,双手合十,端庄慈祥,两侧侍立的是财神和龙女。白衣观音铜像仅为少林寺所有,此像原在寺外南园白衣殿中,外面用泥包着,后移于此。

白衣殿内三面墙上绘有与少林拳有关的彩色壁画,均系晚清所制。北面和南面绘的是众僧徒手和持械练拳习武的动作,所以这座观音殿也称拳谱殿或锤谱殿,北面山墙上绘着湛举和尚在殿前指导僧徒拳赛的情景。

后壁北端两间绘有十三棍和尚救驾唐王与活捉郑将王仁则的传统故事。神罩两侧绘制的是降龙伏虎图,东北和东南壁角是文殊骑青狮和普贤骑白象等。

此外,少林寺的常住院还有斋堂、僧舍、禅堂、练功房等也在新中国之后的重修范围中,但这些建筑均不对外开放。

当然,少林寺除了上面介绍的常住院外,还有著名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和达摩洞,在新中国以后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重修。

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包括少林寺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称号,将让少林寺的明天更加美好!

[旁注]

七进建筑:我国的寺庙从大门一直到最后的佛堂一共有七进,称之为七堂,这七堂其实就是七个院落。

甬道:也称为通道,甬路,指院落或墓地中用砖石砌成的路。

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硬山式建筑:硬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

五楹大殿:五楹就是指五间房子,五楹大殿就是指大殿有五间房子大。

汉白玉:是大理石的一种,因其质地洁白无瑕,似玉非玉,自汉朝以来就被用于装饰、雕刻等,故而得名“汉白玉”。其主要产自四川省宝兴县,北京房山,河北保定。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鸡血石:是辰砂条带的地开石,其颜色比朱砂还鲜红。因为它的颜色像鸡血一样鲜红,所以人们俗称“鸡血石“。它同寿山田黄并列,享有“印石皇后”的美称,为我国印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玉雕:是以各种玉石为原料的雕琢工艺品。玉,实际是优质的石。它的种类非常多,有白玉、黄玉、碧玉、翡翠及玛瑙、绿松石、芙蓉石等。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工艺品,称为玉雕。它是我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

湛举和尚:是古代少林寺一位武功高超的僧人。

降龙伏虎图:降龙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降龙伏虎图就是根据这个佛教故事画成的一幅画。

紧那罗王,又名“乐天”,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因其头上长角又被称为“人非人”。此外紧那罗还有男女之分,男性长一马头,女性相貌端庄,声音绝美。

[知识链接]

少林寺院的千佛殿内,在方砖铺成的地面上,有48个深浅不一的锅样脚窝。这48个脚窝排列四行、前后左右间隔两米有余,非常匀称。最深的有50厘米。据说,这些脚窝是少林僧人练武踏成的。因为少林武术特别重视脚上功夫,俗称南拳北腿。进寺学武,必须先练三年腿功,站桩、蹲桩……。

为此,少林师父教弟子,要求脚上的功夫特别严格。在千佛殿内练功,因受四壁和十二根屋柱的限制,活动的最大容量只有48个位置。经常固定地在这些位置上练习腿上功夫,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地踏成了这48个脚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