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可为求法雪中断臂
前面我们说过,达摩禅师去达摩洞里坐禅时,只有神光一人陪伴他,但是,尽管神光默默地陪伴了达摩很多年,达摩却一直没有正式地收神光为徒。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神光自幼学习儒学,后来又跟着父母学习道教,20多岁时又正式拜了跋陀为师,为此,他熟悉儒学、道学和小乘佛教,达摩觉得他学教太多,担心他弄混淆了,便一直不相信他。有时候,当达摩要向人讲经时,他还特意吩咐旁边的人把神光赶出讲经场。
一天傍晚,神光坐在达摩的身后,正在默悟大乘佛理。突然一伙膀大腰圆的暴徒闯进来,其中一个家伙用刀指着达摩高声喊道:“你不要在这里装样子蛊惑人心了,否则我就杀掉你。”
面对暴徒的威胁,达摩自始至终都很冷静,脸上没有一点儿恐惧的表情,依然双手合十念诵:“阿弥陀佛……”
拿刀的暴徒见达摩这种态度,更加气恼,举起刀正要砍达摩时,神光双手举起,从所坐的草团上跳起来,向着拿刀的暴徒扑去,那家伙被扑了个仰面朝天。
神光又顺手夺过刀来,指着歹徒大喝一声:“如果谁再在这里胡闹,我就一刀把他砍了。”这群暴徒看神光如此勇猛,立即四散逃窜而去。
这件事之后,达摩对神光的态度才有了转变,并第一次对神光说:“你可以做大乘僧徒了。”
神光听了非常高兴,连忙跪倒在达摩面前,行了拜师大礼,达摩祖师这时给他取了“僧可”的法号,自此神光才算有了大乘佛教禅宗弟子的身份。
神光拜达摩为师之后,又学了6年的大乘佛教,此时的神光已对禅学有了很深的理解。一天他把对禅学的理解写到纸上,被达摩发现,达摩看后非常高兴,认为神光非常智慧,已经深刻领会了佛理,并把他的法名由“僧可”改为“慧可”。
但直到这时,达摩还没有完全信任慧可,仍怕慧可把道学、儒学和小乘佛教混入大乘禅学之中,所以还不想把自己所领悟的佛理传给慧可。
后来,达摩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慧可又跟随师父从山洞回到寺院。
在一个冬天的上午,达摩在后院一个亭子里坐禅,慧可依矗立在亭外,双手合十以待。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夜晚达摩入定以后,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了下来,不一会儿,积雪逾尺。这时,大雪淹没了慧可的双膝,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层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慧可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窝里。
第二天一早,达摩结束坐禅,他走到门口一看,慧可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问道:“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
慧可答道:“向师傅求法。”
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
慧可听到这话,知道达摩仍然在担心自己把道教、儒教和小乘佛教混入大乘禅学,就决定断臂以表自己的决心。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见“喀嚓”一声,一只冻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和慧可的衣衫。
达摩大师被慧可的虔诚和决心所深深感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成正果!”
后来,达摩大师把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楞伽经》正式传给慧可,并在大师离开少林寺前,把自己的衣钵传给慧可。为此,慧可成为我国的禅宗二祖。
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赞扬了慧可一心向学的决心,表达了人们对慧可的无比敬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慧可,特意把他断臂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立雪亭,还在他修行的地方修了一座二祖庵。
少林寺的立雪亭,也叫达摩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位于少林寺主体建筑方丈室后。
立雪亭台基高二丈,深阔各三间,殿内神龛中现供奉着1531年所铸的达摩祖师铜坐像。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在是寺内僧人日常做佛事的场所。
少林寺的二祖庵位于少林寺旅游景点常住院对面的钵盂峰顶。由于此庵与其北的初祖庵相对,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南庵”。
二祖庵是少林地区地势最高的一座古建筑。据旧志记载,此庵创建的年代大致是在北宋后期。
二祖庵坐北向南,长34米,宽28.5米。它原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前有山门,东西有配殿,北有正殿。山门内供韦驮,也称韦驮殿;西配殿内供紧那罗,也称紧那罗殿;东配殿内供菩萨,也称菩萨殿。
山门及东西配殿早已毁掉,仅存正殿。正殿名二祖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前檐下有明柱两根。
今存殿堂应为明嘉靖年间重修留下的殿堂。殿内供二祖慧可塑像。二祖庵在明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及清康熙、道光时曾修。
新中国成后后,在1988年又重修了二祖庵大殿,1990年又在原山门处建门庭式简易门一座,并重建了围墙。
在二祖庵殿东檐下有明代铸造的大铁钟一口,为二祖庵住持僧江耐化缘铸造。大钟周围铸有铭文,钟重500千克,钟面刻有八卦图形。此钟至今保存完好,钟声响亮。
现在,二祖庵周边恢复了围墙。二祖庵前有建于唐万岁登封元年的无名塔、元代泰定元年的缘公庵主之塔,以及明崇祯二年的隐光璞公之塔等三座古塔。在二祖庵院内存有明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及清康熙、道光石碑九通,都为记载重修二祖庵的碑刻。
二祖庵院内有古柏多株及四眼古井。这四口井呈斜正方形分布,每两口井相距10米,传说这四口井是达摩为二祖慧可卓锡而成。
传说,二祖慧可断臂后由于伤势严重,使他坐卧不宁,经行不成。
为了让慧可尽快养好伤,达摩祖师就亲自送慧可到少林寺西南的钵盂峰上养伤、坐禅,并让慧可的弟子觉兴侍奉。
这钵盂峰上靠近少室山的山崖边有一块大石头,很平坦,于是觉兴和慧可就在石头上搭起了一座茅庵,这就是少林寺二祖庵的前身。直到现在,人们在钵盂峰上还可以看到养臂崖、觅心台遗址。晴天在台上举目可望伊河、洛河和黄河。
再说安顿好一切,慧可便在钵盂峰上静心坐禅养伤。可是,这钵盂峰环境虽好,就是没有水,10天后,达摩禅师来看慧可,在庵前的空地上用锡杖一扎,只见一股泉水涌出地面,觉兴和慧可一尝,井水是苦的,可是慧可喝了之后,就觉得伤口不那么疼了,他天天喝这苦井水,肿胀也逐渐消失。
过了21天,水井里的水喝干了。达摩第二次上山来,就在苦水井右边又扎了一眼井。觉兴一尝,是辣的,慧可说,辣能温中解表,不饮辛辣水怎知苦中辛。慧可喝了辣井水,面色红润,坐禅之余还能独臂练武呢!
又过了28天,辣井里的水也喝干了。达摩第三次上山,看了看慧可的伤,高兴地说:“好!苦辣将尽,酸甜即来。”他临下山时又扎了一眼酸水井。
转眼冬去春来,一天慧可正在石案上坐禅,忽然听到达摩吟诵:
百孽除在炼魔台,
苦辣酸尽甜自来;
佛心端正人敬爱,
正值春暖花又开。
慧可忙起身拜见师父,达摩看了看慧可的伤口,说“百日劫数已过”,便又用锡杖扎了一口甜水井。因这四口井是锡杖扎的,因此这井也被称为“卓锡得井”或“卓锡泉”。
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它有着一定的文化寓意,有关这四口井的传说,其实就是激励后人要专心做事,总有一天会苦尽甘来。
据旧志载,这四口井水味各异,因此当地群众称又它之为“苦、辣、酸、甜”四眼井。
金末元初的文人杨奂在《卓锡泉》诗中写道:
至今卓锡地,
莹澈有遗泉。
明宣德二年,学者周鉴的《游少林寺诗》有“山遗卓锡泉”。明万历九年,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嵩游记》中写道:
泉相去丈许,味各异。
从史书的资料可以看出,这四口古井至少凿于金末,到现在为止,最少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再说,慧可在钵盂峰上修炼了几年,吃尽了苦辣酸甜各种滋味的他对佛学的悟性有了很大提高。他在钵盂峰上日夜苦读《楞伽经》,并很快对经中的内容融会贯通,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然后,慧可又把经书翻译成汉文,并把对《楞伽经》的领悟传给了他的弟子僧璨,自此之后佛门禅宗就延续不断地被传了下来。
[旁注]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我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坐禅:即闭目端坐,凝志静修。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坐禅,同时也是民间爱好佛学者理疗、治病、修身、养性、养生、悟道的一种修炼方式。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
戒刀:比丘所持的十八物之一,戒律规定只准裁衣、剃发、剪爪等用,不许杀生。
衣钵:本来就是从佛教里面演化而来的,衣是指主持或方丈的袈裟或法衣,钵是僧人化缘用的器皿。我国禅宗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付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
铭文:亦称金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末,盛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
卓锡: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锡杖又名智杖、即是德杖。法师云游时皆随身执持锡杖。因此名僧挂单某处,便称为“住锡”或“卓锡”,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
锡杖: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又称有声杖、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
八卦图衍生自中华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传为伏羲所作。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性质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分类方法如同五行,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亦是二进制与电子计算机的古老始祖。
[知识链接]
对于下红雪,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故事,说慧可断臂后,观世音菩萨非常感动,便洒下一块红绫,把整个寺院罩住,达摩睁眼一看,天空变成了红色,真以为下了红雪,便把慧可搀进亭内,达摩深受感动,便把衣钵法器传给了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