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重修奠定寺庙布局

1390年,曾经做过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敕令修葺遭受战争破坏的白马寺。

后来,在1555年明朝的另外一个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敕令时为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并总督东厂之职的黄锦,又一次大规模整修白马寺。

经过以上两次的重修,白马寺大体上奠定了现在寺院的规模和布局,这在白马寺的历史沿革上意义重大。由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石碑,保存了关于此次重修的详细资料。

碑文中记录说,僧人定太及化主德允等曾重修白马寺佛殿,“四方之人,闻风向化,富者输其财,贫者效其力,不日之间,殿陛焕然而日新,圣像彩色而鲜明”。黄锦等为“祖庭”、“释源”白马寺敬造香炉、花瓶、蜡台等共20件,合计重量3600斤。

现在的白马寺是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实测,白马寺总面积为40000平方米,这和明代重修时占地62亩的记载基本相合。

在黄锦重修5年之后,嘉靖时佥都御史、诗人王诤,奉使河东,路过白马寺,目睹宝刹高标,耳聆菩提风声,良多感慨,赋《七律》一首,其诗刻石,现存毗卢阁内后壁东部,全诗如下:

宝刹高标倚太清,

使车停午驻飞旌。

菩提树老风声远,

卓锡云深鹤翅轻。

喜见翻经僧入定,

犹闻绕塔马悲鸣。

匆匆到此匆匆去,

檐葡何能顷刻生!

王诤的草书,飘逸洒脱,独具风采,是白马寺现存的优秀书法艺术品之一。

明代重修后的白马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它们向人们讲述着各自的佛教传说。

白马寺山门是1546年重建的。山门采用牌坊式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我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3个组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成,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

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后面的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通《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刻碑立于寺内。碑文分5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8字为篆书。

此碑立于1333年。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人称“赵碑”。

文中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

从白马寺山门进去,经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据说,这个天门殿是元代时根据汉代的原来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明清两代均有重修。

此殿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整个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

天王殿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

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

这位和尚身形肥胖,额头狭小而又袒露着肚子,他喜欢看见人就乞讨,说话有时候又跟平常人不一样,至于睡觉,他没有固定的地方,走到哪里就睡到哪里。

传说,布袋和尚曾经在大雪中睡觉,可是大雪却不会沾湿他的身体,人们因此而觉得他很奇特。有时,他向人乞讨,乞到的货物就拿来售卖给别人,换取生活上基本需要的食物。若是他向人提醒将遇到的吉事或凶事,则到时就会实现,不曾有过差错。

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语:

弥勒真弥勒,

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

时人自不识。

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

这样一来,当人们第一步踏进佛寺大殿时,就会迎面看到乐哈哈的袒腹弥勒佛,大家心中的阴郁和愁思就会立即烟消云散,佛门的解脱也会让人崇信备至。

从天王殿后门走出,还可以看见一座石雕,这座石雕叫做“蟠桃腰芦芦”,它其实就是一个石桃。

据说,这石雕有神奇的力量,就是人们先摸摸它。再摸摸自己身上的常痛处,就能消除疼痛。当然,如果人真的患病,仅凭摸摸石雕是根本不能消除病痛的。但尽管如此,人们从这座石雕经过时,都愿意去摸摸它。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据说,它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虽然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葺,但仍然保持着明代建筑的风格。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年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石碑。碑高3.8米,宽1.03米,这通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殿是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此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刻有“佛光普照”,后部刻有“法轮常转”4个字。

大佛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为摩诃迦叶,右边为阿难。这三尊像共同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

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我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

在三尊塑像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

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为此,这里的后殿也被称为观音殿。殿内悬塑着一尊观世音菩萨。这尊菩萨不是面向大佛,也不是协侍佛旁,而是背对大佛,面北而坐,左腿盘起在莲花座上,右腿下垂踏在莲蓬上,称为“倒座观音”。

寺院内观音为何倒坐?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说的:

问观音为何倒坐;

叹世人不肯回头。

在观音菩萨塑像左边置有净瓶,瓶内装的是“甘露水”,并插有据说可消灾治病的柳枝;右边有鹦鹉鸟,口衔念佛珠。这表示“佛法无边”,“诸有情类”,意思说世界上的鸟和人一样,都是可以被佛法所感化的。

在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宝殿。它是白马寺的第三重大殿,本为元代所重修,明代和清代都有重修。

此殿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上面的字体犹有晋唐风格,非常可爱。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大雄宝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壮观。

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袒胸露腹,佩璎珞念佛珠;它的两翅向左右张开,两翅下方,各雕一人,一臂侧上伸,一臂曲肘,做跳跃腾空状。在大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

相传,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线来,用每一根线覆盖每一个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护持,便不再担心大鹏金翅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使有限的“供品”变化得无限多,以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

这就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两家,皆大欢喜。这里的佛雕图案,就源于这个佛教的传说故事。

宝殿天棚上画着莲花图案,色彩艳丽,墙壁上挂着万尊木刻“壁佛”。龛额旁设有楼梯,可供人上下,可谓是“殿中楼阁”。

在这“楼阁”的下一层,三尊主佛慈眉善目,端坐宝殿中央。

这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佛,乃娑婆世界教主;左边药师居中为释迦摩尼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右边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故又称此三尊佛为“横三世佛。”

在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者,是两位手持法器的天将韦驮和韦天。

左边是韦驮天将,像高2.17米,底座宽1.03米,通座高2.75米,造像身穿盔甲,头戴如古戟形的头盔,前胸和后背上装饰着凤首和凤尾,身旁是凤翅,盔甲上系狮蛮腰带,披红色飘着的璎珞,这些盔甲上全部画有彩绘并描有金边。

韦驮天将双手合掌,以双臂承金刚杵站立在须弥座上。这位韦驮天将,虽然身着武将装束,面容却白皙英俊,显得温和文雅。

在他对面的韦力天将,像高2.O1米,底座宽1.03米,通座高2.71米。他和韦驮不同,红红的脸上,眼睛睁得大大的,右手拿着戟,左手托着塔,站立于须弥座上,显得非常勇猛暴烈。

这两尊造像,通体匀称,气韵生动,加上一个柔和、一个暴烈,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这在国内寺庙中极为罕见。

大雄宝殿内东西两侧供奉着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他们的造像,坐姿不同,手持各异,神情奇特,栩栩如生,真乃造像大师的独运匠心,无比卓越的精湛技巧,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白马寺大雄宝殿的三尊主佛、两位天将、十八罗汉,皆为元代“夹纻干漆”造像作品,在我国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

此外,大雄殿后门内还有一尊韦力天将塑像,站立在须弥座上,通高2.55米,左手持戟,右手握拳,护持寺院。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作品。

同时,大雄宝殿背后殿壁上还整齐排列着刻镂着5000余尊微型佛像,造像年代不详。

在大雄宝殿东侧的花园中,有一颗吉祥古桑树。传说这棵树是老桑树根部发芽长出的第四代桑树,现在这棵树围为5米,树高13米,树身已向南倾斜,枝叶繁茂,树荫达400平方米。

按照我国的风俗,宅院和寺庙中是不栽桑树的,因“桑”与“丧”音同,为人所避讳,故不植桑。更有“前不植桑,后不栽柳,门前不种‘鬼拍手’”的宅院绿化原则。这里的“鬼拍手”指的便是杨树。

那么,白马寺为什么种桑树,而且一直保存下来了呢?

史载:元至正二十五年,吴王朱元璋下令栽桑树和麻,敕令上称:

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有司亲临督率,不如令者处罚,不种桑,使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

1368年,朱元璋称帝,这一命令推行全国。当时的白马寺,有自己的田产,也要按规定种桑麻。白马寺的桑树,可能就是这一时期栽种的。因种桑是皇帝的命令,能避除一切讳气,就一直保存下来,成为白马寺的“吉祥桑”,为白马寺增添了一景。

明代重修后的大雄宝殿后面还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此殿是寺内最小的一层殿。经过明代重修的接引殿焚于同治元年,重建于光绪九年。

在接引殿外,殿门以东壁间,还有一通高1.42米,宽0.55米的《重修金妆神像并油饰序》碑石。从碑石上的序文可以看出,清代同治元年,接引殿当时叫立佛殿,并曾经被毁掉。

在接引殿外,殿门以东壁间,另有高1.46米,宽0.57米的《重修金妆立佛神像募化碑记》。碑文上记载着清代光绪九年重修立佛殿募化事及捐助人姓名、捐钱数量等。

接引殿外,殿门以西壁间,是一通高1.39米,宽O.56米的《重修毗卢阁碑记》。碑上写着立碑日期为清代宣统二年立。

接引殿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

接引殿内供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摩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除“西方三圣”塑像之外,接引殿内还有:摆设在塑像之前的铜供器。包括一香炉、二蜡台。这些物品是1936年德浩法师所铸。

此殿既然被叫做“接引殿”,那么这其中的“接引”一词是什么含义呢?这其实是佛教徒修行到最后阶段,有了一定的功果时,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至西方“极乐世界”。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里说的:“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便是这个意思。

据佛教中的《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要一心不乱,持念阿弥陀佛名号,那么临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放光接引你至西方极乐世界。

接引殿后是毗卢阁,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的一层殿,高耸于清凉台之上,重檐歇山,飞翼挑角,巍峨峭拔,古色古香,具有古建筑的独特风格。

毗卢阁面阔15.8米,进深10.6米。据说,它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明代重修。它与大佛殿一前一后、一低一高,使白马寺中轴线的主要建筑错落有致,显出层次感。

以南北中轴线为基准,两侧的辅属建筑左右完全对称。这就使寺内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布局紧凑而规整,体现出我国古典建筑的独特风格。

在毗卢阁门外两侧,有两株高大的古柏,据说,种植于明代,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树龄。它们犹如两名卫士,守护着毗卢阁。

依附在古柏身上的是藤本植物凌霄,每年夏季,凌霄花开,为橙黄色,花朵大而艳美,似无数花“钟”悬挂古柏枝头,橙花绿叶,十分好看。“凌霄缠柏”成为游人喜爱的美景之一。

毗卢阁内正中放着木雕佛龛,龛内佛坛上供奉着三尊塑像,正中的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也称卢舍那佛,意思是“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背光中有青狮,右为普贤菩萨,背光中有白象。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这“三圣”均为清代补修所塑。

三圣中文殊菩萨的全称是文殊师利,也有译为曼殊师利的,意为“妙德”、“妙吉祥”,和观音、普贤、地藏合称为四大菩萨。

据说,文殊菩萨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为第一,在菩萨众会时,处处酬唱应答,圆融无碍,因而又叫“大智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的典型法像是: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这是智慧、辩才锐利、威猛的象征。所以他的背光中有青狮。并且,他的美名尊号为大智文殊。

传说,普贤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他有无量的功德和行愿,他主持一切诸佛的理德和行德。

普贤菩萨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他代表“德”与“行”。德,据说他有延命之德;行,据说他发过10种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工作,所以他的尊号为“大行普贤”。

白象是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普贤的背光中有六牙白象。

毗卢阁前,东有摄摩腾殿,内供印度高僧摄摩腾大师塑像,西有竺法兰殿,内供印度高僧竺法兰塑像。

除此之外,在1555年,总督东厂黄锦还命人在白马寺的东南角、西南角,修了两座方形角楼,东楼悬钟,西楼架鼓。

这里的大钟高1.65米,重2500千克,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

钟声响彻梵王宫,

下通地府震幽冥。

西送金马天边去,

急催东方玉兔升。

大钟造型古朴大方,钟声浑厚悠扬,轻轻一击,余音袅袅,历久方息。

此钟楼修好以后,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处传响。更妙的是,只要白马寺的大钟一响,远在13千米之外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鸣!因此,“马寺钟声”被古人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而“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也由此得来。

如今,这“马寺钟声”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是历代文人骚客叹咏礼赞的古都文物胜景。每年12月31日,洛阳市在白马寺都会举办“马寺钟声”的撞钟活动。这一天夜里,人们涌向白马寺,撞钟祈福,诗韵钟声,千古流传。

在明代,人们还重修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的墓,并在墓碑上立了一通《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河南府事尹明冀》碑。

明朝末年,洛阳再次遭遇战乱,白马寺也难逃劫难,损毁非常严重。

[旁注]

总督东厂:东厂是我国明朝时期的特权监察、情治机构。主要职责是监视政府军队、公家官员、社会名流、学者士人等各种政治力量。东厂的行政长官为钦差掌印太监,全称职衔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总督东厂、提督东厂。

佥都御史,明朝中央官职,主管监察的中央官署都察院分置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位次于左右副都御史。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同时兼有祭祖的功能。

三解脱门:指佛教中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即空、无相、无愿。其中,空门代表“观我所见,我见皆空,一切诸行不真实、不常、恒空”;无相又作无想;无愿又作无作或无欲。

歇山式:一种常见的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即前后左右4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9个脊,又称九脊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佛龛: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一般为木制,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以石或木做成橱子形,供奉佛像,称为佛龛。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

阿难: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

法会: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乃为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法、赞叹佛德。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莲花座:据传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颇爱莲花,用莲花为座,自此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是以莲花为宝座,称之为莲花座。莲瓣座分为四层,莲瓣除每瓣边缘处,绘制白、红、白三条曲线勾边。每个莲瓣的外表还绘制图案、有的莲座在仰莲处不绘制花朵,而只渲饰色彩,勾边图案。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人或物。在我国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

金刚杵: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

摩尼宝珠:是指海底龙宫中出来的如意宝珠,奇世珍宝,由火焰和宝物组成。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

重檐歇山:是屋顶的一种形式。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密宗:在我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统称为“密教”。8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祖师传入我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

盘龙:古代寓意纹样,样式为盘曲的龙,龙纹的一种。盘屈交结之龙。常刻绘其状以饰器物。

洛阳八大景:分别指:一、龙门山色;二、马寺钟声;三、金谷春晴;四、邙山晚眺;五、天津晓月;六、洛浦秋风;七、平泉朝游;八、铜驼暮雨。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即今安徽凤阳人。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1368年,带领农民起义成功后,于南京称帝。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在幼年,由于他身体不好,以及家中贫寒,在他16岁时,家人把他送进一个佛教寺院做了一个多月的小行童。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明代嘉靖帝,湖北钟祥人,是明代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继位之初,他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不过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大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

[知识链接]

“夹纻干漆”造像工艺,不同于泥塑、木雕、石刻、铜铸等,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辟蹊径培育出来的一株工艺名花。所谓“夹纻干漆”工艺,就是先用泥、沙等作成原胎,然后以纻麻或布、丝、棕等裱裹,再进行涂漆,如此反复裹涂,最后绘彩描金,并脱去原胎。因此又叫“脱胎漆”像或“行像”。

此种造像重量轻、造型美,色泽鲜,耐酸碱,耐高温,防潮防腐、结实坚牢。据说,在我国古代,好的夹纻干漆造像作品,其价值要比铜像高过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