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僧和倭寇斗智斗勇

自从唐太宗敕封少林寺可以“招僧兵,参政事”之后,少林寺僧兵就成了公开的地方武装。每逢朝廷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少林寺僧兵就常常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

相传,少林寺有部《征战立功薄》,专门记录少林僧人为国立功的事迹。这本书在1928年的一场大火中被毁,但据少林寺大师们回忆,书中有两位平倭寇的英雄月空和小山和尚最为有名。

现在少林寺山门两边有夹杆石,还有一对石狮子和两座石坊,据说这都是当年嘉靖皇帝为嘉奖小山和尚,而亲自赐予少林寺的。

那是1553年春天的事了,当时正值明嘉靖中叶,那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屡屡遭受倭寇的骚扰,这些倭寇以沿海岛屿为据点,时常上岸烧杀抢掠,为此,十分头疼的明政府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少林僧兵。

一天,南京中军都督万表派人给嵩山少林寺下了一道表檄,让少林寺选派武僧前去抗倭。当时少林寺的方丈是坦然法师,他听说了倭寇的暴行,十分震惊,决定派武功高强的大弟子月空和尚为首领,带领月忠、自然、慧正、智囊等人在内的31名武僧前去抗倭。

这31名武僧都是由月空和尚一个一个仔细挑选出来的,为了确保他们确实能够“技压群僧”,月空沿用了少林寺“打出山门才出寺”的老规矩。选定之后,寺里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匹马和一根7尺长、15千克重的铁棍,有的还配有刀、枪、剑等武器。

淞江一带有个白沙湾,少林僧兵抵达前线的第一战就在这里进行。据史志记载,这年农历七月,倭寇再次进据川沙,撤民居为营。参将卢镗率外地调来的兵士前往攻打,结果中倭寇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倭寇得势后,决定又一次侵扰南汇境地,此时适值少林寺僧兵前来增援,战倭寇于白沙湾。少林僧兵人数不多,却个个勇猛善战,竟奋不顾身地直捣敌营,毁倭寇停泊在岸边的舰船三艘,斩敌百余人,敌营大乱。

这场战斗被称为“白沙湾之战”,在记载中,官军因为上次的失败畏缩不前,未能及时给予支持,结果少林僧兵最后身陷敌阵,部分僧人力战而死,但这一仗却打出了少林僧兵的威风,他们个个骁勇善战、勇往直前,令倭寇闻风丧胆。

月空和尚等人受到了中军都督府的表彰,随后领兵前往泉州,与当地军民一起同心协力进攻七星岛,一举粉碎了倭寇的老巢,打死了头目黑田,自此,沿海一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平安无事。

朝廷为了嘉奖,在泉州建了南少林寺,月空任方丈。20年后,东南沿海再次遭到倭寇骚扰,浙江总督胡宗宪和抗倭名将戚继光再次出兵抗倭,也得到了南少林和尚的大力协助。如今,南少林寺已成为少林和尚平倭寇的历史见证。

当然,在戚继光出兵抗倭中,不仅得到了南少林的帮助,嵩山少林主持小山和尚也在这次的抗倭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当时,胡宗宪本来就打算学南京中军都督万表,征派少林武僧出战,但他在武当山偶遇一位高人,倾谈数句之后,高人告诉他少林武僧乃是出家之人,不可随意指派,不如让他们自去抗敌。胡宗宪觉得有理,奏明皇帝之后,就把招兵选将平倭的皇榜贴在了嵩山脚下。

那一天,一位少林寺弟子从山脚下看到这张皇帖后,便毫不犹豫就把它揭了下来交给了当时的主持小山。

据说,这位小山和尚,名宗书,字大辛,号小山,称书公,他13岁时最先在开元寺出家,后来,跟着师傅应白禅师在少林寺学禅11年,熟诵佛经,精通佛学,并且练了一手高超的剑术。

嘉靖皇帝听说他德高望重,禅武皆精,就御封他为少林寺第二十四代方丈大和尚。

小山读完皇榜内容后,立即把少林寺僧众都集合起来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寺武僧当挺身赴边杀敌!”众僧群情激愤,都愿意为国效力。

小山和尚亲自挑选出30名武艺超群的武僧,赶到京城,向嘉靖皇帝请命。嘉靖皇帝封他为领兵元帅,带上封印,率领官军与僧兵前去平倭。

小山和尚在战场上十分英勇,并且十分聪明,据说一次一个倭寇见他目视远方坐而不动,就挥舞双刀扑过来,谁知在刀就要落在小山身上时,他猝然跃起,从倭寇头顶跃过,并用铁棍击碎了倭寇的脑袋。

少林僧兵与官军备受鼓舞,将倭寇杀得大败。班师回朝的时候,皇帝十分想让小山和尚留在京城,小山却说:“国难杀敌,平时为僧。”带领僧人回到了少林寺。

两年后,倭寇再次进犯,屯兵于今上海市附近的下沙镇。小山和尚又受朝廷敕封,会同蔡可泉等120多名官军飞速赶到,严阵以待。

这批倭寇听说小山和尚又来了,不战自退,小山只好返回。倭寇等了十几天,探明小山禅师已回少林寺,就又出来作乱。

小山和尚十分气愤,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股狡猾的倭寇消灭掉。他领着武僧和官兵们认真地查看沿海地形,最后以四面包围之计全歼了这批倭寇。

看见小山和尚带着僧兵们凯旋,嘉靖皇帝非常高兴,便为他在少林寺的山门前建立了两座座高0.85米,旗子和古柏一样高的旗夹杆石,以及两座石狮和两座石坊。

其中,两座石坊位于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均为双柱单孔庑殿顶建筑,起三架,高5.85米,宽1.95米,石坊顶雕有脊式瓦垄,下边是仿木结构华叶斗拱。

东石坊外横额题有“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是“跋陀开创”;西石坊内横额是“大乘胜地”,外横额是“嵩少禅林”。

1572年,少林寺第二十四代方丈大和尚小山圆寂,少林弟子们将他圆寂后留下的舍利埋于小山和尚塔。

现在,这座小山和尚塔位于少林寺塔林中的中南部位,其造型别致,外观像花瓶,形式高大,引人注目。塔基须弥座,呈六边形,塔顶为七级相轮,上有宝盖和实顶宝珠,是少林寺塔林中著名的个人塔之一。

在明代时期,正是因为少林寺多次对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这一时期的少林寺,可以说是已达到兴盛的巅峰,寺内的许多建筑都是这个时期重建的。

[旁注]

夹杆石:是古代建筑中用于保护楼柱用来增加荷载的。夹杆石是木牌楼所特有的重要构件。它和石牌楼的抱鼓石一样,主要是起稳固楼柱作用的。

表檄:我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

川沙:地名。位于上海市的浦东地区,现归属于浦东新区。

卢镗:字声远,明代汝宁卫人。将门出身,熟知兵法,智勇双全。曾由世荫嗣职福建镇海卫,历升至福建都指挥佥事。

开元寺:是唐玄宗为超度在水、陆战争中死亡战士的亡灵,下令在当地建造的寺院。可以说,哪里发生过残酷的大规模战争,那里就有开元寺。开元寺的主要法事是水陆法会:主要是超度亡灵到极乐世界,生者安宁。

相轮:佛教语。是五重塔屋根的金属部分的总称,塔刹的主要部分。从上到下依次是宝珠、龙车、水烟、九轮、受花、伏钵、露盘。贯通中间的棒叫做“擦”,也称为“刹管”。宝珠是最重要的部分,装有佛舍利。龙车的意思是高贵者的乘坐。水烟意味着避免火灾。九轮也称为宝轮,代表五智如来和四菩萨。受花是用于装饰的基台。露盘是伏钵的土台。

胡宗宪(1512~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今属安徽人,明朝抗倭名将。1589年,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

[知识链接]

据说,小山和尚得胜回到少林寺后,还曾叮嘱武僧们要“剑、拳、棍不可丢失”。根据史籍记载,在这段时间,少林寺的部分武功确实已“失古人真诀”,特别是被视为少林武功招牌之一的少林棍术。

少林寺附近有通新建十方禅院碑,碑文记载,1561年俞大猷奉命南征,途经河南,因为很早就听说“河南嵩山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就特意拜访了少林寺。

所谓“击剑之技”,即棍术,俞大猷请少林寺众僧逐个表演棍术,结果发现少林寺棍术因为流传太久已经失去了古人的真正要诀,不禁大叹。

为此,小山和尚从寺中武僧里挑选出了两个武功底子不错的年轻人,一个叫宗擎,一个叫普从,跟随俞大猷的部队南征,学习俞大猷的棍术。

俞大猷的棍术被后人称为“俞公棍”,集合了阵上交锋的百战经验,十分注重实用,他以此为基础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武术专著《剑经》,被戚继光称为“千古奇秘”。

后来,俞大猷还为少林寺新建的“十方禅院”撰写了新建十方禅院碑,把自己与少林寺和少林棍的这段渊源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