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皇帝改寺名孝母亲

自从跋陀来到我国,北魏孝文帝安置他建立少林寺后,由于有历代皇帝的支持,佛教思想就迅速在华夏大地上传播,到北周时,僧侣的人口曾一度达到全国人口的一半,儒学和道学思想也受到很大的冲击。

这时就有人向北周武帝宇文邕递交了奏章,说佛教是国家的祸患,建议灭佛。周武帝一怒之下,下令将佛道两教一并废除,强令全国200多万僧人、道士一律还俗,将寺庙和塔观都分给王公贵族,财产则散给臣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武灭法”,也称“北周武帝灭佛”。

577年,北周武帝下令废除少林寺,大部分僧人和尼姑都还了俗,没有还俗的少数僧人也大多躲进深山,或藏在寺内深居简出,惶惶不可终日。

直到现在,在少林寺附近还可看到当时少林寺僧为自己寻找“归宿”的痕迹:

1976年7月,在少林寺发现了北周武帝灭佛时期的造像碑。

1994年,又在少林寺东北通往“十八盘”的路旁发现了两个小石窟。

由此可以看出,在那个时期出现这样几个造像碑和小石窟,应该是少林寺僧有意为躲避官兵的搜索而建造的。

不过,虽然少林寺经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灭佛运动,但在这次运动中,少林寺的寺院建筑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坏。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在登封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由于当时在少林寺出家的一个叫做慧静的尼姑保住了寺院。

据说,这名尼姑俗姓李,本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可后来宇文邕又娶了突厥木杆可汗的女儿阿氏娜,当时李皇后年纪大了,当然比不上阿氏娜漂亮,这样李皇后就被冷落一旁,北周武帝并打算把李皇后废掉,另立阿氏娜为皇后。

李皇后心里非常难过,就产生了出家为尼的念头。当时少林寺还在北齐境内,不属于北周管辖。但那时候在北周,灭佛运动已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北周境内的佛寺已全部被毁。李皇后此时就想到了北齐的少林寺。

李皇后思考成熟后,就把自己想去少林寺出家的想法告诉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并向宇文邕提了几个条件,说宇文邕可以立阿氏娜为皇后,但不能废除自己儿子宇文阐的太子之位;如果北周占领北齐后,将士不能进犯少林寺。

当时的宇文邕正急于立阿氏娜为皇后,一听李皇后要出家,很爽快地就答应了李皇后的所有要求,并亲笔写下将士不得进犯少林寺的圣旨,让李皇后保存。

就这样,李皇后在少林寺中安安稳稳地过了12年,虽然宇文邕攻占北齐后,也曾下令废除少林寺,让少林寺的僧人和尼姑还俗回家,但并没有大规模的北周将士来寺内打扰,少林寺的寺院建筑也没有受到什么损坏。

但就在李皇后出家后的第十二年的一天,北周大将王轨奉命前来剿灭少林,正当将士将要冲进少林寺山门时,这名本来是皇后的尼姑慧静走了出来,拿出宇文邕12年前亲笔写下的圣旨。

王轨一看圣旨,马上下达了撤兵的命令,这样少林寺才逃过了一场浩劫。

北周武帝去世后,太子宇文阐继位,他接受母亲李皇后的嘱咐,传旨复兴佛教,鼓励僧尼重回寺院。并根据《诗经》中“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的内容,改少林寺为“陟岵寺”,来表达自己孝敬母亲的心情。

但不久后的581年,北周就被隋朝所灭,少林寺的名字又得以恢复。

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因为自小在尼姑庙里出生并由一个尼姑抚养成人,所以他对寺庙有特殊的情感,他不仅使“陟岵寺”恢复为“少林寺”,还给少林寺赐予柏谷屯田100顷,以供寺僧食用资费,于是,少林寺又渐渐兴盛起来。

[旁注]

突厥:这里指突厥汗国,突厥阿史那家族在蒙古高原建立的政权。

木杆可汗:我国南北朝时期,突厥汗国的第三任可汗。本名阿史那燕都,亦以官职为名作阿史那俟斤,阿史那氏,名燕都。又作木汗可汗、术汗可汗。

王轨:北周武帝宇文邕继位后,王轨初任前侍下士,又转为左侍上士。官至内史下大夫,并被授予仪同三司之职,成为武帝的心腹之人。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周皇帝。560年~578年在位。一名祢罗突。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

北周静帝宇文阐(573年~581年),原名宇文衍,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周末代皇帝,是北周宣帝宇文赟长子。579年,受宣帝内禅即位,时年7岁,当时刘昉,郑译决定以杨坚为辅政大臣。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至此,北周灭亡,隋朝建立。

[知识链接]

《国风·魏风·陟岵》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诗文内容如下: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无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