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补修寺庙重放光彩
清代康熙年间,白马寺出了一个名叫如琇的住持和尚,在洛阳知县高镐的支持下,经过多方的筹措经费,花费了多年时间,重修补修了白马寺的大殿、山门和毗卢阁和接引殿等配殿,使白马寺重放光彩。
据说,这位如琇和尚能文能诗,书画亦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僧人。至今白马寺内还留下他不少的诗、文及画之刻石。
首先,如琇和尚在清凉台上刻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台洒法雨柏翻风果有清凉气象;
阁显山光池吞月混是毗卢法身。
在这副对联上,如琇和尚第一次把“清凉台”称作“古之阁基”。不过,这对联石刻后因战乱所毁。现在,白马寺的清凉台石匾,则是20世纪20年代洛阳人袁兆熊所书。
在毗卢阁前的东侧位置,如琇和尚还刻写了一通碑额为篆书《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字样的碑亭。碑高约3.05米,宽1.03米,螭首龟趺。立于1713年。
《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此碑石因是如琇和尚的仿宋代苏易简“断文碑”之格式,为此人们称它为清代的“断文碑”。它保存了一些关于自马寺的历史资料。
如琇和尚的草书,雅好娟秀,柔美流畅。它和宋代苏易简撰的“断文碑”、宋代追赐书碑、元代赵孟的“赵碑”和明代王诤的《七律》诗文石刻被称为白马寺的“书法五佳”。
这位如琇和尚于“禅诵之余”,“偶拈古迹大事,缀以韵言”,题为“白马寺六景”。从此以后便有了著名的“白马寺六景”之称。这六景分别指的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塔、白马钟声、二僧墓和断文碑。
其中,这里的二僧墓又称“腾兰墓”或“祖师墓”,它们指的是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古墓。
这《白马寺六景》的草书诗文刻石,现嵌于摄摩腾殿外,殿门以南壁间,高0.41米,宽1.27米。立于1712年。
在《白马寺六景》刻石立好的第二年,如琇和尚的同窗孙云霞来到白马寺游玩观赏,他看见如琇的《白马寺六景》刻石后,非常高兴,便在摄摩腾殿外,殿门以北壁间,与如琇和尚的《白马寺六景》石刻相对处,刻上了一方高O.41,宽1.3l米的《和颍白马寺六景》诗文刻石。
这两方石刻诗文俱美,不失为书法珍品之一。
在同一年,孙云霞还把如琇的维修事迹撰文并刻成碑亭《重修毗卢阁碑记》立于清凉台上,毗卢阁前西侧。
此碑亭高2.39米,宽0.7l米。碑额则为“曹洞正宗三十一代香山德莹”所篆书。文中有“白马寺,佛事之鼻祖也;清凉台,白马寺之天皇也”以及“如琇,字颍石。培之和尚高足,传临济三十有五代正宗也”等语句。
经过修整后的白马寺焕然一新,再次吸引了众多僧人和百姓前来学法和朝拜。
但是,随着后来各方面的因素,到20世纪初,白马寺又变得破败不堪,多亏人们捐资重修,才使白马寺中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旁注]
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特点。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容易书写。
螭首:螭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
龟趺:即乌龟的脚,把它装饰在碑的下面,也能使碑的身价变高贵的用意。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曹洞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即今江西宜黄县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
[知识链接]
在如琇和尚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正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横向裂纹,将整方碑石截为上下两段。有人以为,所谓“断文”,即指此裂纹而言,这自然是一种误传或误解。其实,白马寺真正的断文碑是指苏易简撰写的《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