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7-4 物理实验能力测量 AL 值的频数分布

分 数 人数

AL 值

男 生

女 生

合 计

人数

占男生

%

人数

占女生

%

人数

占全体

%

6.5-6.9

0

0

1

4.0

1

1.9

7.0-7.4

1

3.7

5

20.0

6

11.5

7.5-7.9

3

11.1

3

12.0

6

11.5

8.0-8.4

3

11.1

4

16.0

7

13.5

8.5-8.9

4

14.8

2

8.0

6

11.5

9.0-9.4

4

14.8

7

28.0

11

21.2

9.5-9.9

2

7.4

1

4.0

3

5.8

10.0-10.4

1

3.7

2

8.0

3

5.8

10.5-10.9

3

11.1

0

0

3

5.8

11.0-11.4

2

7.4

0

0

2

3.8

11.5-11.9

0

0

0

0

0

0

12.0-12.4

1

3.7

0

0

1

1.9

12.5-12.9

2

7.4

0

0

2

3.8

13.0-13.4

1

3.7

0

0

1

1.9

合计

27

100

25

100

52

100

从图 7-12 可以看出,本次物理实验能力测量的 AL 值是一个明显的负偏态分布,在 8.5—8.9 与 11.5—11.9,12.5—12.9 段出现的小跳跃,完全不影响分布的整体形态。本节最后的部分将试图对这种分布的原因作出分析。

此外,还应说明,本次测出的 AL 值有相当一部分超出 10.0,给人的表面印象是比物理观察能力水平高。这是一个明显的误解。不同次的 A 卷的得分和 A 卷试题的计分点(特别是固定计分点)的多少直接相关。因此, 只有等价试题,AL 值才具可比性。到目前为止,等价试卷(题)的概念还被限在同种能力的界域内,靠同种能力的层次、题型、题量以及各种相应因素的相同或类似来衡量判断。从宏观印象说,人们常能判断一个个体的这种能力强于另一种能力。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本书认为可暂不处理不同种能力的水平比较。其实,对知识水平的比较与判断,目前也处在类似的情况——力学考 80 分,电学考 70 分,只能说力学考得好,不能断言力学比电学学得好。那么,如果想要不引起实验能力比观察能力强的误解,只要令本次实验能力测量评定中的 n0 取得小一点,即可使 AL 值基本分布在

10.0 级以内。

  1. 关于测量的评价

本次物理实验能力测量的性质和观察能力测量一样,属常模参照性测

验。

①内容效度。

依照第六章第三节中这一部分的相应思路和符号,给出表 7-5 所示的物理实验能力 A 卷命题双向细目表。表中补充代号 D,表示设计题。其余代号含义同上一章。[]给出本次 A 卷题号,以方便读者根据表 7-5 评价本次 A 卷的内容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