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那山灵光寺及其珍闻奇趣

位于梅州市东南 40 公里的阴那山,是广东东部的名山,它与罗浮山、南华山共称“粤东三胜”。阴那山上的灵光寺,乃千年古刹。钟灵毓秀,这里的一桩柱珍闻奇趣,更吸引着中外游人前来探秘觅胜。

从梅县雁洋大坪村开始,一路透迄登山,登上阴那山梅子峰。从这里放眼四望,但见方圆百里之内,群峰连绵,莽莽苍苍。那一座座山峰,有的峻

峭,有的秀逸,而其山形,或像人的五指,或似白虎,或似香炉⋯⋯山岭峡谷,烟云空濛,树海苍郁,异草奇花,景色清幽。

沿着蜿蜒的石径前行,可见一座石桥,横卧在清碧的山溪上。这座长仅9 米的小桥,坚固若铁,因而,明代当地翰林李二何为它题写了“铁桥”二字,于是更加出名了。此景人称“铁桥入胜”。

·生死树·

过了“铁桥”,翻过一座小山坡,便到了灵光寺。游人未入山门,远远便被寺前三棵大柏树所吸引。寺前左右对称的两棵,高约 25 米,得三个人方可合抱过来。奇异的是,它们一荣一枯:右侧古柏,虽然岁月在树皮上留下了豁裂,却依旧青枝绿叶,苍郁挺拔;左侧枯柏,则早已树皮剥落,光枝秃叶了,可是,它依然神龙献爪似的挺立着,益显苍劲突兀。于是,人们将它们合称“生死树”。路旁还有一柏,树皮丰润,枝叶茂盛,青翠苍郁。据考, 这是明初洪武年间重修灵光寺时所植,至今也有 600 多年了。

相传,寺前一枯一荣的古柏,均为灵光寺开山鼻祖潘了拳所种植——如是,两柏均有 1100 多年了。关于“生死树”的由来,民间有一个传说:当年, 潘了拳祖师从闽粤交界的赤蕨寺到阴那山建寺时,还带了两株柏树苗。谁知祖师走得过急,路上掉了一株柏苗。待他发觉回去找到树苗时,太阳已把树苗晒枯了。祖师到阴那山以后,将一生一枯的柏苗种于寺前左右两侧,他边种边念:“树苗树苗,快长快高,生死同种,生死同高。”于是,灵光寺前便有了这奇异的一荣一枯的“生死树”。

传说终归是传说。那么,左侧枯柏,究竟何时枯死的?明代有人曾作过枯柏歌:“⋯⋯不朽征师范,能枯即佛心⋯⋯自幸无枝叶,风霜那得侵。” 而丘泓泗撰写的《三柏轩诗序》中写道:寺前三柏,“青葱并茂,乃于师(指李二何,他曾在灵光寺旁建“三柏轩”隐居)殁前一年,忽枯其一。”丘氏言之凿凿。李二何逝于 1665 年,如此说来,这柏树枯于 300 多年前。奇怪的

是,枯柏历经 300 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不朽不倒,真是人间一绝。

·菠萝殿·

灵光寺,初名圣寿庵,相传唐文宗开成至唐武宗会昌年间(836—846 年),由开山祖师潘了拳主持建造,后经历代多次修葺,庙宇不断扩大。现存寺庙,进了山门是一个宽大的院落。游人通过石砌甬道,登上一级级台阶, 便到了祖师大殿。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顶。殿中供奉着“惭愧祖师”潘了拳塑像。这位 1100 多年前的禅师,虽自己谦称“惭愧”,后人却十分尊崇他。例如,正殿有一副柱联赞他:“一尘不染何惭愧;万念皆空真祖师”。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殿上面,还有一层螺旋形的藻井建筑。它下为八角形,里面空间,上为圆锥形,愈高愈尖,通体为宝塔形,高 3 米多。令人称奇的是,这一藻井是用千百块木料接样砌垒而成,其纹样宛如南国佳果菠萝纹状,显得格外瑰丽,格外堂皇。这座独一无二的菠萝顶藻井建筑,为全国所仅见,堪称中国庙宇建筑艺术的杰作。于是,人们又称此殿为菠萝殿。相传,1914 年重修灵光寺时,特地聘请了粤东第一流的巧匠杨师傅前来主持其事。杨师傅久闻菠萝顶之神秘,很想拆开来看个究竟,以便从中学它一两招, 于是便自上而下拆了七八层。尽管他在所拆木料上,曾一一作了记号,以利复原。谁知待复原时,这些作了记号的木料却衔接不上。他绞尽脑什,翻来复去地拼接,就是复原不回去。最后,他只好用铁钉钉住,还在顶尖打了一

把“凉伞”,当作“盖子”。于是,菠萝顶更加神乎其神,没人敢动它了。寺前寺后,山高树多,特别是寺后的大树距寺非常近,可是从未有一片树叶贮留在殿顶。寺内香火鼎盛,大殿经常香烟绦绕,皆从菠萝顶抽空排出。这里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未有定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正殿右边的横屋配殿,内列 24 尊佛像,名曰“二十四周天佛”;左边的横屋配殿,正中是弥勒佛,两侧分列十八罗汉。与别处佛寺的罗汉不同,这里的十八罗汉却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

民间传说,从前有 18 个强盗,他们拦路打劫,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一天,他们遇见一位长老,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劝喻他们改恶从善。他们听后,心有所动,但又担心:以前作恶太多了,即使改恶从善,恐怕也得不到宽恕了。长老又耐心劝导他们:“十善一恶终是恶,十恶一善终为善。” 他说完便飘然而去,不见踪影。强盗见状,才晓得是仙人来点化他们的。于是,他们决心改邪归正,洗手不干,并把杀人武器统统扔入深潭。谁知过了一会,有一个强盗说道:“我们从善了,但是,刀枪扔进了深潭,万一有人下潭,不是会被刀枪所伤吗?”其他人一听觉得在理,他们都决心从善了, 不能再害人了,于是便跳进深潭去捞刀枪。可惜他们都不识水性,结果全部淹死在深潭里。附近老百姓听说后,叹息之余,便塑造了十八尊像以纪念他们。

·灵禽五色雀·

阴那山是鸟禽栖息的福地。这里有一种名叫“五色雀”的小鸟儿,个子比麻雀小些、长些,而羽毛则有的全身雪白,有的全身皆黑,还有黄色的、红色的、青色的,一鸟一色。“五色雀”性喜群居,出入皆千百成群。

有趣的是,当游人登山入寺,“五色雀”便仿佛得了什么号令似的,各种颜色的雀儿,竟能按色分别组群列队,飞鸣综绕。此外,“五色雀”还能预报冷暖阴晴:雀群临舞,必夭晴气暖;雀群不来,则为寒冷或阴雨天气。由于“五色雀”有这种种灵气,当地百姓称之为“灵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 1965 年来梅州时,曾有诗赞曰:“灵禽闻有翎五彩。”

“片生熟鱼”和“无笃曰螺”

在阴那山区的河溪沟涧里,生息着一种颜色奇异的小鱼儿:鱼身一侧为白色,另一侧是赤黄色——看上去好像是用油锅煎过而变成赤黄色似的。于是,当地百姓用客家话称之为“片生熟鱼”,即一片生、一片熟之鱼。这里还有一种田螺,尾部圆秃而没有尖顶,看上去似乎被人用刀斩掉了它原有的尖顶。为此,客家人称之为“无笃(顶)田螺”。

关于这两种奇异的鱼、螺,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当年,灵光寺有几个出家不久的小和尚,他们尘缘未除,嘴巴尚馋。一天,他们从山下河溪里捞捕了许多小鱼和田螺,便带回来斩掉了田螺的尖顶,下锅烧煮,又用油锅煎着鱼儿。他们正想着美餐一顿,谁知这时祖师潘了拳进来,一见小和尚杀生犯戒,立即将煮着的田螺和煎着的鱼儿都倒进寺旁小水沟里。大概是得了祖师的法力吧,这些鱼、螺都死而复生,并繁衍出如今这种赤白两色的“片生熟鱼”和“无笃田螺”了。

在阴那山这处佛天洞府,还有不少其他珍闻异物和富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旅人倘能到这里一游,定当能大饱耳福、眼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