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风俗集锦
·土地诞拜“社神”·
二月初二为土地诞,又叫社日。是日“祈年巫师遍至人家除攘”。“省城中城隍之香火无虚日,他神则祠于神之诞日。二月二日土地会,大小衙署前及街巷无不召梨园奏乐娱神。河南(珠江南岸)惟金花会为盛。极盛莫过于波罗南海神祠,亦在二月四日云集珠娘花艇尽归其间,锦绣铺江,麝兰熏水,香风所过,销魂荡心⋯⋯”(见《番禺县志》)届时所有神庙皆张灯结彩,焚香演戏到天明。
另外,广州人“拜社”,还有一层含义。传说“社”原是天上星宿,社坛之神,与鸡、牛一起下凡。当时鸡、牛认为,到人间会被人宰杀,举棋不定;“社”向官们保证:“如有人杀你们,我愿住没有顶盖的庙。”下凡之后,鸡、牛果遭宰杀,“社”履行诺言,住没有顶盖的庙。如今村边地头, 一块砖、一颗石,便是“社”神之位。广州人“拜社”,又称“拜小人”。社日还由“伙头”分“社粥”,这实际是一项宗族团聚联谊活动,现已少见。倒是“拜小人”的事,还有老妇为之。
·惊蛰祭白虎与打小人·
从前,广州有惊蛰祭白虎与打小人的习惯。民间认为,从惊蛰日起,各种害虫冬眠已醒,要钻出来害人,其中白虎最为凶恶,故祭而打之,先礼后兵,软的不行硬的来。祭白虎同时还要打小人,因为小人口出谗言,到处搬弄是非,误事害人,所川该打。“打小人”的仪式有八个程序:奉神、禀告、打小人、祭白虎、化解、祈福、进宝和打杯。首先摆上供品,点燃香烛,出示小人照片或衣物,祷告后践踏毁坏,用香火炙其眼睛,用小铜剑刺其心窝, 用鞋底打其脸面等,这一风俗目前只在港澳地区流行。
·波罗诞与波罗鸡·
广州民间以农历二月十三日为“波罗诞”,即东郊南海神(俗称“波罗庙”)的诞会,为期三天。届时四乡善男信女,争相朝拜,并于庙前购买一种用纸扑和鸡毛粘制的工艺品——波罗鸡,以示吉祥。
这座南海神庙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至今已有 1000 多年历史,原供奉南海水神洪圣广利大王。传说有一天,一支波罗国的船队路经此地,贡使达奚司空(一说是印度人,一说是波斯人)上岸参拜,并于庙前种下了两棵波罗树,作为纪念。谁知他因植树、观光误了时辰,船队已经开走,他每日立于土墩上眺望,最后化为石人。村民把他供在南海神庙中,称之为“波罗神”, 南海神庙亦因此得名“波罗庙”。
庙会中所出售的波罗鸡,实际是一种吉祥物。传说 10 万只波罗鸡中,有一只清晨会啼,谁运气好,买到这只“番生(复生)波罗鸡”,便可发财致富,终生享用不尽。
据说,从前有一年,有个从边远山区来参拜的妇女,被五光十色的波罗鸡迷住了,左挑右拣,下不了决心。档主劝她挑一只肥大的,形大声洪,山高路远也能听见。那妇人果然挑了一只大的。走到文园南边的田埂上,那只波罗鸡突然“喔喔”地啼起来,吓得她手忙脚乱,丢下鸡就跑了。第二天清晨,有个老农到田间灌水,听到“喔喔”的鸡啼声,寻声找去,看见田埂上有只大公鸡,于是把它捉回家中。此后每日五更天,公鸡准时报晓,老农闻鸡而起,下田劳作。年复一年,逐渐富裕起来。人们都说,是那只波罗鸡给他带来了财运。从此以后,每届波罗诞,大家都到庙会去争购波罗鸡。这一风俗,至今盛行不衰。文园至今还有一条“鸡啼塍(埂)”,相传就是当年
老农拾获波罗鸡的地方。近年每届诞会都有 10 余万人去参加,还有不少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
·金花诞·
农历四月十七日为金花诞,这是广州民间特有的一个诞会。
金花是传说中的生育女神。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金花夫人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死湖中,数日不坏,有异香,即有一黄沉香女像容貌绝类夫人者浮出,人以为水仙,取祀之,因名其地域仙湖,祈子往往有验,妇女有谣:祈子金华,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广州人称其为“送子娘娘”。全省最大的金花娘娘庙在广州河南(珠江南岸), 现已毁。广东各地的金花庙,皆源于此。
·关帝诞与武财神关公·
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帝诞”。新中国成立后,除了部分笃信神佛的市民之外,人们本已经忘却这个日子了。但近年来,从香港神坛吹来了一股风,使一向只讲义气,不问钱财的关圣帝,脱胎换骨,做了财神,高高坐在广州百姓的神坛上,不但小商小贩,几乎整个市民阶层,就连一些机关企业, 也供之不讳。神坛上点着电烛电香,日夜通明,更不分什么诞期了。
在民间传说中,这位神人被说成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的万能之神。解放前,广东各地都有关帝庙。在广州,关帝庙是仅次于天后、龙母的三大庙之二。现在不少庙宇都已废除,只好把他请到家里来
过去,香港的关帝庙也不多,但庙外供奉的却不少,开始只供于赌场、妓馆和黑社会巢穴中,后又进了警署、商行与小商贩的家庭,而今已普及至寻常百姓家。香港是个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炒黄金、炒股票、炒楼房地皮、赌马、卖色、经商,都有较大的风险,需要一个万能的神来保护自己,以求得心理平衡,这就选中了被神化的关公。随着内地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州人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加强了,也需要一个保护神。特别是当前拼搏于第一线的人,多数文化素质较低,便自然引进了关公这位武财神。
·七夕乞巧风俗·
南宋刘克庄有诗云:“瓜果踢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可见广州七夕之盛况。《广州岁时纪》云:“七月初七,俗传牛女相会之期,一般待字女郎,联集为乞巧会。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等,极钩心斗角之妙。初六日陈之庭内,杂以针凿、脂粉、古董、珍玩,又花生、时果等,罗列满桌,甚有罗列至数十方桌者。邀集亲友,唤招瞽姬(俗称盲妹), 作终夜之乐。”此情此景,至今广州西关一带仍有遗风,市郊番禹县一些乡镇,依然有“摆七夕”活动,且不限于姑娘,老人也有参与的,这实际上是一项民间工艺的展示和比赛了。
相传七夕水有特殊药效,可解热毒,故“是日汲清水贮于坛内密封之, 尝久不变臭味,曰七月七水”。
广州还有七夕泛舟沉香浦的习惯。“七月初七夕⋯⋯以素馨茉莉结高尾艇,翠羽为蓬,游泛沉香之浦,以象星槎”(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广州时序》)。据说运气好的人,可在沉香浦水域中看到海市蜃楼般的广州奇景,这就是有名的“石门反照”。
·中秋追月、嚼螺、卖“月光书”·
广州中秋节,向来非常热闹。广式月饼花样最多,据 1927 年出版的《民
俗》周刊载,当年展出的饼式就有 80 多种。如:七星伴月,双黄莲蓉月,凤凰西山月,东坡腾皓月,宝鸭穿莲月,金华香腿月,五仁罗汉月,唐皇燕月, 西施酥月等,琳琅满目,饼家挂满各式饼名红绿彩条,一派节日气氛。
“是夜以椽柚、月饼、果品及炒螺、香芋等拜月。半夜设酒馔中庭,宴饮为乐,曰赏月。翌夜再宴饮,曰追月,赏月、追月之宴,有于珠江之滨, 雇河道船畅饮者。船宏大,陈设精美,调制肴撰,每有独到之妙。又是夜各家,以小灯联续多数,砌成字形或特殊形,高揭于家屋之高处,曰庆贺中秋, 俗曰竖中秋。满城灯火,如明星罗列,即小孩亦有提灯之会,盖取光明之意。”
中秋嚼螺,取意“多子”,旧观念认为“多子多福”。又,“芋头必载以大盘,中藏一大芋,名曰芋头也,其旁则以小芋,取子孙众多之义。”过去还有中秋卖“月光书”之举,“月光书”即木鱼书,粤语“书”、“输” 音近,粤人讳言输,故称“月光赢”,以此来卜凶吉,所购者为《客途秋恨》, 则有落魄之兆;所购者为《蒙正祭灶》,则有先苦后甜之说。还有玩“迷童子”、“降八仙”等游戏,现已不多见。
·冬至大过年·
广州俗谚云:“冬至大过年”,意即过冬至节比春节还要隆重。古人认为,冬至日北斗柄指向十二辰的第一辰——子时,含有“重新更始”的意味, 所以古代曾有以冬至作为岁首的。广东民间把春节、端午、中秋、冬至并称为“四大节日”。是日蒸糕祭祖,剁鸡杀鸭,做成馅糯米糠等,馈赠亲友, 热闹一番,有的甚至比春节还要铺张,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冬至又是观星象的最好时机,民间以当日的阴晴风雨来预测来年之气候。广州谚云:“冬至头,卖开锦被置黄牛;冬至中,十个牛栏九个空;冬至尾,卖开黄牛置锦被。”又:“冬干年湿”;“冬至落雨,牛羊冻死”; “冬至有(无)雨落,农夫多快乐;冬至东风多,六畜多灾磨”等,皆老农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