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民间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以唢呐领奏,大锣、斗锣、深波等打击乐器为主奏,辅以扬琴、柳胡等弦管伴奏。演奏出的曲调凝重、热烈、激越、嘹亮,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潮州大锣鼓吸收了佛教、道教宗教活动的庙堂音乐。后来,在潮州地方戏正字戏的乐曲里,锣鼓音乐作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之一。当然作为民间音乐, 潮州大锣鼓还广泛用于迎神、葬丧、游春等活动。潮州大锣鼓至清代即趋成熟。清咸丰年间,潮州镇台衙门有个衙役叫欧细奴,酷爱看戏、听曲。每逢迎神赛会,必由会馆请戏班来演戏。当时会馆多是一些浪荡子弟,经常借故寻衅,戏班知道欧细奴在当地有一定势力,便请他去押台,久而久之,他对各种乐曲和戏文都十分精通。后来,他把传统剧目的成套曲牌连同锣鼓点移植到锣鼓班中,为适应游行演奏的需要,把唱词删去,把曲牌连缀成套,开馆传艺。到了清末民初,潮州城内已有十三大班,俗称十三组,即各个乐馆, 如镇前馆、岳伯馆等。今天的潮州锣鼓乐,包括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等。
潮州大锣鼓内容丰富,能适应各种场合演奏。一般游行时,多演奏抒情的《南正宫》、《小扬州》、《画眉跳架》等。遇有重大喜庆,如新年、国庆、庆丰、贺喜等,即演奏欢快热烈的《吹鼓》、《拜堂》等曲。办丧祭哀的则奏《福德词》。著名音乐家聂耳,三十年代时常到上海潮州同乡会听“韩江丝竹社”演奏潮州音乐,并推荐了《寒鸦戏水》、《柳青娘》两首给唱片社,灌录成唱片。1957 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抛网捕鱼》获得了金质奖。
潮州大锣鼓游行演奏最有特色。每个锣鼓班以三面大标旗作前导,大标旗一般长 3 米,以绫锣绸缎制作,底地绣龙描凤,并绣上“岳伯流芳”一类的字样,以标明自己所属的锣鼓馆,上边穿一竹竿,其余三边饰以荷叶花边或彩穗,标竿上挂红灯笼,下垂吉祥物。扛标人头戴白通帽,身穿黑色香云
纱衣服,腰扎黑丝带,作武士打扮。由于过去“十三组”之间,常因斗锣鼓发生械斗,故而都想一显威风。当然,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今日打扮依然, 但各锣鼓班文明赛艺,友好竞争,大锣鼓已成为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音乐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