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的菊花会与菊花餐

中山市小榄镇,在历史上有“小广州”之称。它同样号称“花城”,不但有与广州一样的岁暮迎春花市,还有六十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其历史更为悠久。

传说南宋年间,度宗赵禥为追查胡妃潜匿之所,曾派人到南雄县珠玑巷大肆搜查,杀害无辜。不少中原移民为躲避祸患,逃至珠江三角洲,其中有部分人到了香山小榄,那时正值十月金秋,海滩上黄花遍地,水土宜人。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开村辟寨,并逐渐形成了栽种菊花的习惯。家家户户的庭园、天井、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菊花,培养了许多名优品种,致使名花辈出,造型越来越美。

清王朝乾隆元年(1736 年)他们首次举行了“赛菊”大会,以“三不”

(不脱裙、不交枝、不跪脚)为基本要求,以“三丫六顶”为立菊模式,以“一棒雪”为极品,开展品评名花活动。同时吟诗作对,判别等级,按序颁奖。此后,各宗族、坊社都建立了“菊社”,传习菊艺。每年重阳,人们便

将自己培育的菊花搬到“菊社”来,供人观摩品评,菊友们饮酒赋诗,自娱自乐。1782 年,“菊社”发展为“黄花会”,会期除列花评选,觞咏取乐外, 还演戏助兴,邀请各地同乡前来观光。

清嘉庆十九年(1814 年),“黄花会”长辈为纪念先祖自珠玑巷南迁小榄,集十姓菊社举办首届菊花大会,展出名菊 72 个品种,四乡观众成千上万, 并定下以后每隔六十年举行一次,俗称“甲戌菊会”。第二届菊花大会如期于 1874 年举行,人们增设了大型“斗菊筵”,除品花外,还作“菊糕”、“菊

酒”、“菊枕”、“菊灯”等,并广征诗联,评出了各项优胜者 33 名。第三

届菊花会是在 1934 年,规模更大,镇内共分五区展出,设花棚 24 座,花街

12 处,花桥花景各 8 处,花塔 6 座,艺菊场 9 个,戏棚 11 个,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省港同乡会游艺场,征诗征联,举办农业展览,还有鱼灯会和水色游行,远近慕名前来观看者达百万之众。

1949 年后,人们生活逐年提高,感到六十年一度的菊花会间隔大长,建议改为十年一届。1959 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他们于国庆期间举办了解放后的首届菊会,设了 4 个菊区,12 个展馆,还有工农业生产成就展览。省城各报刊电台记者云集,报道连篇累牍,誉称小榄为“菊城”。从此“菊城”美名传四海,沿用至今。现中山市还选定了菊花为市花,皆依此而来。按规定,二届菊会应在 1969 年举行,但因当时正处“文革”中,国

计民生受到严重破坏,推迟至 1973 年。尽管如此,风姿已减当年,唯有造型艺菊有点新意。其中大型艺菊“天女散花”,以其立体浮雕式的造型,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1979 年,打倒了“四人帮”后,工农业生产大发展,人民心情畅顺,雅

兴更高,使得第三届菊会盛况空前。花场横跨大小二榄,花街总长 10 里,仿

古街景 50 处,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精心培育的菊花摆在门口,参展斗丽。会期除有传统节目外,还增加了五人竹片小艇竞渡,省市粤剧团、杂技团参加演出,舞狮舞龙放烟花等。港澳及海外参观团 280 多个,国际友人、华侨、港

澳同胞 1.4 万人,国内参观人数超过百万。人们交流菊艺,品评花诗,联络感情,洽谈贸易,观看娱乐竞技,共叙升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除菊花盛会外,小榄亦与广州一样,每届年暮,都举办迎春花市,形式内容与广州相仿。因小榄水陆交通方便,一向与广州交往蜜切,加上自身有花卉文化的基础,故风俗习尚相通。

由于菊艺的发展,小榄还有吃“菊花餐”的习惯。常见的菊花菜肴和食品有:菊花烩蛇羹、菊花肉、菊花鱼球、菊花鱼片粥、菊花打边炉、菊花饼、菊花酒等。

小榄种植的菊花不下百种,其中可食的有 20 多种。这些可食用的菊花瓣似莲花、阔大、肉厚质嫩,其中以“黄海秋月”、“玉立西施”两种为最佳。一般人都喜欢用自家种的、带有露珠的鲜菊瓣,即摘即用,鲜嫩清香,别有风味。如在蛇羹中拌上菊花瓣,鲜美清爽,菊香四溢,这便是著名的“菊花烩蛇羹”,这道菜已推广到全省,享誉中外。小榄人还喜欢在滚热的鱼片粥、及第粥中加入鲜菊瓣,使之香滑可口。那些用菊花瓣、肥猪肉、白砂糖精制而成的菊花肉,甘香不腻,松化清甜,成为菊花餐中的优质点心。

小榄人进菊花餐时,餐桌周围摆满各种盆菊,一边欣赏“秋菊花开遍地金”的景色,一边品味那“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菊花餐。

这本身,除了把食艺与景观、园艺融为一体之外,还有纪念先人创业之艰辛, 寄寓乡情的深意,所以它不但受到国内乡亲的欢迎,许多海外侨胞,回到中山故里,也以亲尝菊花美餐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