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有趣的婚嫁习俗

今日客家人,早已革除了;日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和一些陈规;日俗,代之为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了。青年男女大都在共同劳动、学习、娱乐以至对唱山歌中,相识相爱,互订终身。当然,有不少人也是通过亲戚、朋友、同事的介绍说合,再经过自由恋爱而结成眷属的。于是便有了“看女子”的习俗。

“看女子”又叫“相姑娘”。这是在介绍人的引导下,小伙子约上几位为他当“参谋”的兄弟、朋友,带着酒、肉和其他礼品来到女方家里“相亲”。这时,姑娘依礼出来招待这些相亲者,向他们敬茶献烟,并回答他们的各种询问。过一会,女方便称要去厨房烧火做饭,款待大家,实为打听男方的意见:倘若小伙子坚持不吃饭要告辞回去,那是未相中姑娘;要是小伙子满口答应,这便是喜欢姑娘了。餐毕辞行时,小伙子依礼要给姑娘留干”一些钱。这叫“面花钱”,民间认为若不留钱,姑娘脸色变黄便不美了。其实,这是对女方的尊重——待相亲者一走,村邻立即过来问讯:“小伙子给了多少面花钱呀?”借以探问这桩亲事的成功与否。如若留钱太少,不但姑娘脸上无光,连小伙子都会被人看轻的。

男家相亲之后,女方亦有“探人家”的规矩。这是女方父母(多为母亲出面)选个吉日,邀上介绍人和几位亲友到男家去,见见未来的婿郎和公公、婆婆及兄弟姐妹,看看男家的村场、屋舍和邻里,再察访家境的贫富,打柴、挑水、洗衣的远近,以及出门赴墟便当与否⋯⋯他们周详地考察一切,唯恐将来女儿婚后吃苦受累。同样,他们若匆匆告辞,那是告吹了。若应邀留下

吃饭,便是同意这门亲事了。

此后,你来我往,情意愈深,双方便商量着婚娶的日期——通常由男方请阴阳先生择定吉日良辰后,再通知女家。于是,两家便开始准备聘礼和嫁妆了。妆董因社会时代和家境贫富而不同。但是,传统的两双木履、鞋、雨靴和毛巾、镜子及梳妆品,外衣、内衣、毛衣、大衣和衣箱,皆不可或缺。而作为现代家庭象征的缝纫机、自行车或摩托车、电视机、冰箱等等,也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的嫁妆行列了,而且档次还在不断升级。按照惯例,这些嫁妆多由男家筹办,并最迟应在结婚的前一夭送至女家。

迎娶的前一天,男方还要用竹编“箩隔”(礼担),装上酒和鸡、猪肉、鱼、肉丸等食物,由媒人挑到女家去,由女方用这一名叫“媒人菜”的食品敬把祖宗,“报告”嫁女的消息。当晚使用它置办酒席,招待族中长辈和亲友,这叫“轿下酒”。

结婚这天,新郎或亲往女家迎娶,或在家门前迎候。新娘出门,讲究颇多。旧时,新娘要在祖宗祠堂向列祖叩拜辞行后,方可罩上红缎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米筛,怀抱着据说能驱邪纳福的古籍《大学》或《论语》出门上轿。如今,新娘出阁不坐花轿,代之以小汽车、旅行车或拖拉机了。但是, 新娘出门依然要怀抱一本农历通书,手擎一把雨伞——据说,这些都有驱邪逐祟的神力。这时,族中一位老姬还得用茶水和黄酒淋洒新娘的雨伞,并边洒边祝福道:“茶香酒香,积谷满仓,子孙满堂。”新娘就要辞别家园和亲人了,依依惜别之情难免会令她哭泣洒泪。但是,新娘一旦出门,在百步之内不得回头张望,以免日后有被婆家休妻遣回之虞。

在媒人的引导下,浩浩荡荡的送嫁队伍中,前有吹吹打打的鼓乐队、手持一枝杉木枝(或榕树枝)在前清道驱邪的“拖青”者,和高擎新灯笼以喻新婚添丁的。四位手擎雨伞的伴娘则始终不离新娘的左右。还有抬嫁妆的、同行道贺的亲友以及新娘的弟弟妹妹——俗谓“老妹送阿姊,渐渐喜”,那是最喜庆的。但是,新娘的姑姑,却”万万不可送嫁,因“姑”与“孤”谐音,以避新妇不能生养子女而成孤老之嫌。

传统习俗认为,“新娘大三天”,送嫁队伍途中遇见行人、官轿乃至皇帝出巡,都要避让花轿。但是,途经桥梁、水井、寺庙时,走在最前面的媒人要上前献上一束香烛和黄表纸,礼拜一番,向桥神、井神和寺庙神明祈安。如若迎娶途中遇见别地的送嫁队伍,为避免相互冲克,两位新娘要相互交换手绢,以示用手绢代替了冲克,或者互相交换“拖青”的树枝,既可避冲克, 又互祝多子多孙,这叫“换青”。倘若宗族中,在同一天有两家人迎娶新妇, 俗谓先入门者可早生贵子、家运昌盛。于是,这两家同宗兄弟不免为此而运用各种谋略,以求抢先入门拜堂。

新娘一行在鞭炮、鼓乐声中来到婆家门前。从前,迎上来的新郎为避除途中带来什么邪秽,先要手待折扇打三下轿顶,再用脚撩起花轿的门帘,而后才手挽新娘出轿。他们双双进入祠堂拜堂时,千万不可脚踩大门门槛,以免不吉。如今这些旧俗已改掉了。但是,当新人在词堂叩拜祖宗和长辈时, 只有公公一人端坐正堂接受礼拜,而婆婆和新郎的兄嫂及弟妹,全都避入菜园去了。原来,这是借“园”与“缘”的谐音,希望这一来便能与新妇结下良好缘分,和睦相处,家庭团结。

拜堂之后,新娘由新郎牵入洞房,向吉而坐。不一会,贺喜的宾客涌了

进来,新郎新娘立时向他们献烟敬茶,奉上糖果。洞房里,案桌上红烛(或灯盏)高照,以象征前程光明,添丁加口。桌上、茶几摆放的一盘盘红枣、莲子、鸡蛋、糖果,则寄寓着对新人连生贵子,生活甜蜜的祝福。不过,同是客家人,福建长汀城里人,喜欢把贴有喜字的抽子放在婚床上,借“抽子” 与“有子”的谐音,祝愿早生贵子。而乡下人则把一个装满大米的米斗放在洞房里,斗上还放有尺子、剪刀、秤杆、算盘等,借以祈愿新郎新娘婚后精干经营,善于谋算,平安吉利,丰衣足食。

有趣的是,梅县客家人结婚时,常在婚床一端放置一只精巧的小竹篮, 篮里搁了一束用红纸包卷的小草。这是新娘特地从娘家带来的,当天下午种于婆家的菜园里,以示她从此扎根安家,长命富贵,于是人称“长命草”。有些新娘还从娘家带来一技柏树枝,亦于当日扔到婆家屋顶,以借其谐音, 祝福“百子千孙”。

晚上依俗是闹洞房。不过,客家人多在上厅堂闹房。族中兄弟子叔、亲戚朋友聚集一堂,让新郎新娘给宾客敬烟敬茶,说说恋爱经过,唱歌,跳舞⋯⋯ 热闹而又文明的闹洞房,既让新郎新娘丢掉羞涩之情,和谐地开始新的家庭生活,又增进了新人与大家的情谊。晚上就寝前,婆婆照例要到洞房来,把摆于案桌的鸡蛋剥给新郎新娘吃。她边剥边祝福道:“卵子圆圆,养子中状元⋯⋯”

一对从娘家带来的公鸡、母鸡,用红绳子拴连着腿,放于婚床下面。它们被称为“子婆鸡”,是新婚夫妇凤驾呜和、传宗接代的象征,自然得好生喂养的。台湾客家人称这对“子婆鸡”为“带路鸡”。新婚第二天清晨,公鸡在床下啼叫,新郎听后问道:“床底下怎么有鸡叫呢?”新娘答道:“无亮了,公鸡啼明,母鸡生蛋了。”新郎下床一看,果真下了个鸡蛋,不禁大喜:“生了,生了,这是好兆头,我们也会生的。”对这一习俗,当地人称之为“催生”。

“新娘三朝大”。新娘起床后,嫂子给她端来了洗脸水。新娘洗漱之后, 则要依礼将一个红包放在毛巾上,以表示对嫂子的感谢。不一会,新娘和家人围坐一起,用糯米粉做汤圆(客家人称“圆粄)。不过,她只做九个圆饭便起身告辞——客家人喜欢九字,新娘借九与久的谐音,祝福家庭团圆,生活美满,天长地久。

第三天是“回门”。早上,新郎陪着新娘,带着鸡蛋、糕点和其他礼物回娘家去。依照惯例,他俩吃过午饭便得返回婆家。行前,娘家要让他们带些蒸熟的红圆粄回去,分送给亲家。还要把红红绿绿的棉线和带子,挂在扁担两头,以祝他们早生贵子,带子而归。至于放在竹编“箩隔”里的那些青绿鲜嫩的芹菜、青蒜、芥菜、葱等蔬菜,则是借其谐音,希望小俩口从此更加勤劳、善算、多计谋、聪明,使家庭生活更美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