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雷州、食雷公、听雷歌、酬雷神

雷州半岛,祖国大陆的最南端,这昔日封建帝王流放罪犯之地,过去赤地千里,一派荒凉,而今绿浪滚滚,充满生机。

海康县是雷州半岛最大的县,面积 3532 平方公里,人口 103 万,历史上曾为雷州府治,又因是全国著名的雷区,因此得名。

海康县历史悠久,战国时与广州同属楚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置徐闻县,范围即今雷州半岛。隋开皇九年(589 年)置海康县,沿用至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了。唐贞观八年(634 年)改为雷州,海康属雷州,并为雷州治所,雷州之得名,也有 1300 多年了。故此,海康被列为广东

省首批 11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海康县城文物古迹甚多。宋代设有莱泉书院,元代创建了县学宫,明代城区已有 9 所学社和 5 所书院。近年又发现了几百处古遗迹,其中有新石器

时代古人类的文化遗迹 50 多处,汉唐古墓 600 多座,宋元古窟 61 处,方建

筑群 120 多处,还出土大批文物,其中有 6000 年前的石斧、石砷、石铲,汉代的铜鼓,宋代的青釉赭彩瓷器等,现保存在县博物馆中。

雷城著名的风景是西湖。西湖古名罗湖。因苏轼曾被贬雷州,其所到之处,皆以西湖著称,如杭州、惠州等,遂改名西湖,以示对苏公之敬仰。现西湖已辟为公园,园内有苏公亭,并有苏东坡的石雕塑像。雷城西湖几经扩建,现湖光亭影,柳岸绿堤,翠盖红裳,祠院红墙,颇为壮观。除苏公亭外, 寇公祠、十贤祠、睿元书院、龙王庙等胜迹,尽在其中。还有“中国历代女名人”彩塑展览,风姿绰约,甚是可观。

雷城还有一座古塔——三元塔,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该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为八角九层仿楼阁式石塔。塔高 57.4 米,犹如南天一柱。登塔远眺,周围几十万亩良田,尽收眼底,古城新姿,一览无余。现塔之四周,又按清代雷州府城格局,修建了南城门、城楼及月城。月城内建二公祠, 县博物馆也在其中。这里的曲廊、花苑、假山、鉴池、塔亭相映,花木共辉, 显得更加古雅秀丽。关于雷州人“食雷公”之说,原来并非天上之“雷公”, 而是一种无毒小蛇,“曰雷公马,产雷州,可食,故北人谓雷州人食雷公”

(《广东新语·虫语》)。这种“雷公马”,即现在所称之马鬃蛇,学名蛤蚧,是一种壮阳、补肾、祛风湿之佳品。可浸酒服用,亦可炖鸡、炖瘦肉等食用,味道鲜美,有益健康。到雷州去,不妨品尝一下“雷公马”的美味!雷州另一美味是“白斩狗”。这是以肥嫩的狗整只煮至九成熟而斩件上

席的,原汁原味,皮脆肉滑,相当于广州的白切鸡、内蒙古的手扒丰肉。傍晚,大街小巷的食档上,趴着一只只油光滑溜的白斩狗,像拜神似的。这是他处难得一见的市井风情。那里不但有“狗肉将军”,还有“四五和尚”和“三六仕女”,夏至节日,还要屠狗庆祝哩!

在海康西湖公园中有一座“十贤祠”,是为纪念宋朝时先后被贬到雷州的十位爱国贤才而立的。这十位贤才都不是雷州人,可当地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雷州十贤”。

这十位贤人是: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李光、赵鼎、胡铨。本来当时被贬到雷州的还有两个人:丁谓和章惇,但因他们在朝之日诬陷忠良,祸国殃民,到雷州后又为百姓深恶痛绝,便把他们拒之门外,所以十贤中当然没有他们的位置。人民的判决是何等鲜明!

十贤之首寇准,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他为人刚直,敢作敢为,曾扶助宋真宗御驾亲征,击败入侵之契丹,后遭奸臣丁谓谗言,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他到雷州之后,教百姓学习中州语言,宣扬科学,带领群众防灾抗灾,练习武艺,深受百姓爱戴。至今雷州尚有“寇竹渡”、“寇公祠”、“莱泉井”

(寇准谥号莱国公),都是为纪念他而起的名称。继寇准之后,相继有三位爱国诗人被贬雷州,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他的妹夫秦观。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惠州,后遭奸相章惇诬陷,加罪再贬儋州,到海南途中曾在雷州驻足。苏辙与秦观因与苏轼沾连,三人先后贬到雷州,相会于此,同沦天涯,可谓巧极。又过了几十年,金兵入侵, 主战派首领、右丞相李纲亦被宋钦宗贬至海南。路经雷州,不久遇赦北归, 又联合同仁李光、赵鼎、胡铨三人,面奏宋高宗,要求杀除卖国贼秦桧,终因君皇昏庸,奸臣得势,三位忠良先后被罢黜,贬至雷州。还有左直言任伯雨,御史王岩叟,也因章惇之害贬至雷州。雷州百姓为纪念他们,于 1274 年在罗湖之畔,建立了“十贤祠”。后来文天祥还为十贤祠写了碑记,称颂雷州百姓“敬贤如师,嫉恶如仇”。十贤祠如今已修葺一新,在美丽的海康西湖公园中,供游人瞻仰。

到雷州半岛,不去听听雷歌,看看打擂台的热闹场面,可是一件憾事。雷歌是雷州半岛最盛行的一种民歌,是用“黎话”(属闽南方言的一种

次方言)演唱。逢年过节,或有什么喜庆集会,人们经常在村镇广场或街头巷尾搭起歌台,进行对歌。你来我往,唱个输赢,叫做“打擂台”。

原来雷歌对唱有两种班底,一种规模较大,舞台高阔,称为“高台班”; 另一种规模较小,一般是一男一女,手执纸扇、手帕,互相对唱,边唱边舞,

叫做“矮台班”,又称为“姑娘歌班”。表演时均不用化装,也没有音乐伴奏,观众可以随时登台对答,参加表演,叫做“捞台”。

据考证,雷州歌形成于唐代,早期带有童谣色彩。如:“鸡公仔,鸡公哥,飞去菜园吃菜秧;飞到南山吃桂叶,飞到海南吃槟榔。”第一句只能吟, 还不能唱;其他三句可用雷歌曲调演唱,这是从“雷谣”发展为“雷歌”的产物。到了明末清初,海康县白沙乡一带才开始有赛歌活动,麻扶桥村于雍正十二年(1235)正式设立了“赛歌台”,后各地纷纷效仿,逢年过节对歌取乐,即兴而成。著名歌手往往被各村邀请去献艺,或当歌师,逐渐成为专业艺人。一些艺人自由组合成立“对唱班”,即“雷州歌班”。后来一些小型歌班因有女歌手加入,群众称之为“姑娘歌班”。

传统雷歌的内容,多为古今人事世道以及生活常识的问答,如有《劝世歌》,劝戒赌、劝戒烟等。现存最古老的歌本《断机教子》,是清代翰林修士陈昌齐根据民间曲本修订的。清代末年的雷歌,还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如 1889 年法帝国主义强占广州湾后,当地便流传一首“抗法雷歌”: “番鬼侵占遂溪地,中国人民不怕伊;寸土寸金争到底,定抓红毛来凌迟。” 番鬼、红毛均为当地人对法国侵略者的蔑称;凌迟是古代的一种极刑。

除专业歌班演唱外,整个雷州半岛,到处都可听到雷歌:

牧牛孩子真快活,又得骑牛并唱歌; 身穿蓑衣头戴笠,风雨打来都不寒。

这是牧童唱的。农民则另有其倾诉苦难的歌:

寒露刮风死得过,刚刚碰逢稻扬花; 水稻失收谷无米,野菜吃完吃树皮。

最热闹的是打擂台时对答的场面。

问:什么生来白面面,什么生来嘴向天,

什么开花赶六月,什么伸藤在水边。

答:棉花生来白面面,竹笋生来嘴向天,

大乳(一种野果)开花赶六月,蕹菜伸藤在水边。

歌来曲往,对答如流。观众也往往在此时上去“捞台”,一展自己的才华,就像今天的卡拉 OK。这时,打擂台达到高潮。

除口头赛歌外,过去雷州府城每年都要举办一二次书面赛歌,由“歌社” 出题定韵,人人都可作歌参赛,张榜公布优胜,叫做“歌榜”,获奖者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奖金。

如今,雷州半岛更是村村有歌台,镇镇有歌社,处处有歌声。歌唱的内容也大为革新,宣传改革开放、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等,新的雷歌,已成为雷州人民歌唱生活的主要形式。

雷州多雷,人们敬奉雷神,州西南英榜山上设有“雷公庙”,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祖诞”,届时供雷鼓雷车以酬雷神。这就是“雷州换鼓”习俗的由来。

因为雷州半岛天气炎热,瘴气郁结,阴雨难开,古代瘟疫成灾。传说只有天上的雷公驱车擂鼓,发出威震山岳的巨响,才能使瘴气散荡,驱灾除害。于是人们每年祭祀雷神时,都让它换上新车新鼓,以便驱瘴除灾。古代雷州酬雷神的祭祀风俗是相当隆重的,除供雷车雷鼓外,还要忌荤食素,妇女以各色米面,造诸样果品供神。雷州先民所崇拜的雷神是一位行雷布雨的“石神”,后与“雷震卵生”之说相附会,把曾任雷州刺史的陈文玉说成是“雷种”,成为“雷民之祖”,继而合二为一,这样,雷州的“雷神”就成了一个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宗族神灵崇拜的统一体,因而具有很大的权威。人们把大雷雨过后裸露地面的古代石器、铜器称为雷公石、雷公斧、霹雳楔。把雷时,偶尔还可得到一种光莹如漆的“雷公墨”,可治邪魅惊痫等疾。还有“雷公藤”等野菜。可作菜肴,兼治热症。现“雷公庙”尚存,酬雷风俗已不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