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活习俗

·潮州人的住宅习俗·

过去,潮汕人对住宅风水十分迷信,俗谚云:“在生勿住向北厝(房屋),死后勿葬向北坟。”这是潮人选择阴阳居宅的原则。有的人未死就先修好墓穴,称为“生居”,同样要讲究方位,就连神佛居住的寺庙庵堂,也要讲风水,否则视为不吉利。

潮州人对宅址的选择,要求三面环山,坐北朝南,冬可避北风,夏可纳南凉;山势要饱满、平缓,切忌“刀挂龙颈”(即大路横贯山腰)。宅址前面要开阔,近处可见“活水”,最好是江河、山泉或能流动的池塘。他们认

为,水是财源,如果村庄绿水环绕,就是“聚财”。大门一般朝南,正前方要对准前边最高的山峰,所以凤凰山区周围的房屋大部对着凤凰髻,即凤凰山的最高点。这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不过是对山水走向、风向、地形方位上的选择,其中蕴含着人们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

选好宅基之后,还要供一个土地伯公神龛,破土时要用三牲致祭,并用一张鱼网罩住一只泥乌龟,以镇邪气。新房落成后要“净油火”,以驱除鬼魅,此时要通知邻居关门闭户,以防被驱的五鬼入屋贻害他人。“净油火” 后要“谢土”,祭拜土地,犒劳木匠、泥水师傅。搬进新屋后,再请亲戚朋友来贺新居。

潮州民居建筑十分讲究,除一般的“四点金”外,还有“四马拖车”、“三门面”等。“四马拖车”即主体建筑在中间,高大进深,左右各有四道与主体平行的花巷,远远看去,犹如四马并驾齐驱,拖着一个车厢,故名。“三门面”即三座主体建筑并排,连成一体,又各有门面。这些民居,内外装饰都很讲究,山墙、屋檐皆饰以嵌瓷、绘有各色人物、山水、花鸟,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此外,檐挡、大门、窗门、屏风、柱头等,都有浮雕、通雕或线刻,有的甚至贴上金箔。大门两旁有石刻石雕,如石狮、石鼓等。厅堂挂有潮绣挂屏、条幅、彩眉、大红灯笼,显得十分气派。

·潮州的青龙老爷·

潮州人称神明偶像为“老爷”。最著名的是安济圣王“青龙老爷”,还有“关爷”、“北爷”、“大圣爷”、“三山国王爷”等等。

民间传说,青龙老爷俗名王伉,原为蜀汉永昌太守,在一次保卫城池的战斗中牺牲,被百姓祀于庙中。明代初年,潮州人谢少苍任永昌府官,一年天大旱,他私自开仓济民,被朝廷课以曝晒七日之刑罚。烈日当空,谢少苍顿觉头顶乌云蔽日,朦胧中见一神明前来庇护,得以生还,赦罪后他到王伉庙中,忆起庇护他的神明,竟与王伉一模一样,于是在告老还乡时,将王伉神像带回潮州,供于“青龙古庙”之中。那年,适逢韩江水涨,堤围松溃处有青蛇游出,预报了险情,人们依处加固,避免了涝灾。后人把青蛇传为王伉的化身,愈加崇拜,称之为“安济圣王”,俗称“青龙老爷”。

每年正月二十二或二十四日,都要举行游神大会。前有“马头锣”,后有安路牌,“肃静”、“回避”,与皇帝出巡一般。经过三个晚上游花灯之后,第四天晚上便在青龙古庙门前集合,礼炮三响,抬着安济圣王及其夫人神像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金鼓齐鸣,欢声雷动,十三班潮州大锣鼓尾随其后,队伍足有几里长。所过之处,家家户户焚香礼拜,恭迎圣驾,何等威风!

·潮州水布·

潮汕一带的农民,外出时都喜欢扎一条水腰带,俗称“潮州水布”。水布一般长 2 米,宽 40 公分左右,多用小花格土布做成。它既可束腰聚力,又可洗脸擦身,还可当头巾、围巾、汗中或用来捆扎包裹物品,真是一物多用。水布已成为潮汕人的一个标志。现在不但潮汕地区,邻近的梅县、丰顺、海陆丰等地的农民,也有喜欢扎一条水腰带的。

这种潮州水布,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唐代大文豪韩愈任潮州刺史时传下来的。《潮州府志》载:“潮州妇女出行,则以丝中或皂布丈余,盖头蒙面,双垂至膝,时而两手翕张,其有以视人状,甚可。”又曰:“此韩愈遗制,故名‘韩公帕’。”它起初是妇女的一种装饰, 或以遮面之用,直至辛亥革命前,许多潮汕妇女依然保持这一习惯。“五四”

运动后,民主、科学的呼声很高,妇女争取自由解放,反对封建遗俗,革除了蒙头盖面的“韩公帕”,有的还穿起了短袖衫,西装裙等。男士们则拣起古老的水布当时兴,对“韩公帕”加以改革,把它变成方格图案的腰带或披肩,劳动时用它束腰擦汗,晚上用它洗澡冲凉,赶集时把它搭在肩上,使之成为一种朴素、美观、实用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