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作用的结晶

——1992 年获奖者:[加勒比海] 德里克·沃尔科特

(Derek Walcott)

1992 年 12 月 10 日,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庆典,瑞典文学院

在颁奖词中指出,授予沃尔科特 1992 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于他的诗“大量散发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他获得这一世界性的殊荣,也可以说是多元文化作用的结晶。

沃尔科特 1930 年生于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中的圣卢西亚岛。这个 1979 年才获得独立的岛国,面积六百余平方公里,人口十二万。沃尔科特本人有英国、非洲与荷兰血统,使用英语,多种文化在这里交叉,然而他的国家缺乏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于是,沃尔科特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是祸也是福。祸是没有祖先传给他固定的遗产;福是因此他可以不受羁绊地靠自己去定位。“沃尔科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他的文化环境定了位, 并通过它们向我们每一个人说话”这是瑞典文学院对他的评语。

在欧洲传统方面,沃尔科特崇尚希腊古典文化和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诗歌传统,然而他并不以此为自己的家传衣钵。他笔下的“爱琴海”实际上是热带的加勒比海,他笔下的荷马与希腊英雄则是印第安巫师和加勒比海渔夫。同时,在他诗中也表现了他与非洲的血缘关系和反殖民主义的激情。

我曾诅咒大英政权的喝醉的军官, 在非洲与我爱的英语之间

我该如何取舍?

是背叛二者,不是把二者给我的都交还? 我怎能面对屠杀而冷静?

我怎能背向非洲而生活?

沃尔科特终于成了一个“亚当”式的诗人,以为万物命名的气度和魄力去开创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声音,也为世界诗歌作出了贡献。

沃尔科特在诗风上不随俗,当诗趋于“反诗”而显得艺术性“式微”之际,作为“边缘诗人”的沃尔科特自行其是,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丰富华美的诗风,这是由诗歌语言、音乐因素、绘画因素的奇妙交织形成的。在语言上, 他吸收了伊丽莎白时代古典诗的富丽与巧妙,而西印度群岛的多语言背景更加使其丰富多来;在音乐性上,他在格律诗已经过时的二十世纪使用因变体而现代化的格律写诗,大量采用半韵、偏韵和谐声,以丰富的音乐形成如歌如诉的律动感;而沃尔科特又是一位画家,尤以水彩画见长,他的诗与画一样,充满鲜明热带色彩与形象,使读者感到仿佛漫步于法国印象派的画廊。

沃尔科特是一富于爱心的诗人,尽管异化主题、海难主题隐隐贯串在他的诗中,但他诗中同时又有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活力,使人得以海难余生。

沃尔科特出版的诗集有:《诗 25 首》(1948)、《给青年人的墓志铭: 诗章 12》(1949)、《诗集》(1951)、《在绿夜里》(1962)、《诗选》

(1964)、《海难余生》(1965)、《海湾》(1969),自传性叙事长诗《另一种生命》(1973)、《海葡萄》(1976)、《星苹果王国》(1979)、《幸运的旅客》(1984)、《仲夏》(1986)、《1948——1984 年诗选》(1986)、

《阿肯色的约言》(1987)。叙事长诗《奥梅罗斯》(1990)。最后这部诗长达七卷六十四章,是作者自己最满意的一部。此外,沃尔科特还有不少剧作。

沃尔科特目前执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每年夏季则住在西印度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