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半个多世纪的沉默

——1961 年获奖者:[南斯拉夫]伊佛·安德里奇

(Lvo Andric)

时至 1961 年,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发了整整六十个年头,在欧洲的土地上,有一个国家至今仍没有问津过该项大奖,它,就是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的南斯拉夫。这一年,一位年逾七旬的作家伊佛·安德里奇从拥有约五十名竞争者的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打破了这一沉默,使南斯拉夫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世界性的殊荣。

安德里奇于 1958 年首度与他的同胞、诗人克雷雅一并为南斯拉夫职业作家协会所提名。两年后,安德里奇由一名在瑞典学院中举足轻重的院士所推荐。可那一年的大奖给一位有争端的人物——帕斯捷尔纳克夺去了。二年后, 安德里奇再次被推荐。有一份权威的研究安德里奇作品的报告书,这份报告书是 197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的瑞典作家雍逊起草的。雍逊在这份报告中以自己擅长的文学语言,盛赞安德里奇的作品。他以为,安德里奇那部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特拉夫尼克纪事》,其格调、手法均受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影响,而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则对欧洲文学作出了一大贡献。他特别推崇安德里奇 1954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万恶的庭院》, 说它是一部富有东方幻想色彩的作品。并指出:“从艺术的观点而言,这是我所读过的这位作家的作品中最完美、最无懈可击的一部。”推荐人雍逊给予安德里奇以较高的评价。他“以史诗般的气魄从其国家历史中摄取题材和描绘人的命运”而获 1961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安德里奇于 1892 年10 月 10 日出生在南斯拉夫中部波斯尼亚担维纳克附近的农村里,父亲是手工业者,在安德里奇两岁时去世,全家靠母亲做工维持生活。他在萨拉热窝念完中学,又在萨格拉布、克拉柯夫、维也纳等地的大学修完哲学和历史课程,才过二十岁就取得法律资格。当时,南斯拉夫正遭奥地利军队的野蛮侵占,安德里奇加入了“青年波斯尼亚”地下革命组织, 1914 年 6 月,这个组织和年轻革命家夫里洛·普林西普在塞尔维亚境内刺杀奥国皇太了裴迪南大公,从而触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十二岁的安德里奇也因此受到株连,被奥地利当局逮捕,整个战争时期,他都被拘留在监狱之中。大战结束后,他出版过两册哲理性散文集。1923 年在格拉兹大学完成了博士论文,此后进入外交界工作。是一颇具“外交”与“文学”的双重人才。

安德里奇的代表作品是发表于 1945 年的三部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特拉夫尼克纪事》和《女士》。这三部作品被南斯拉夫文坛称为“波斯尼亚三部曲”。三部曲的第一部又名《维舍格列纪事》,作品通过德里纳河畔小城维舍格列从十六世纪开始建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桥被炸毁,这漫长的四百多年间发生在桥上的各种事件,反映了波斯尼亚人民在外国占领下所过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斗争。这部作品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和一定的历史意义,在南斯拉夫曾有“巴尔干人民的史诗”之称。评论家说它兼有“托尔斯泰的纪念碑式的风格”和“屠格涅夫的抒情情调”。

三部曲的第二、三部是《特拉夫尼克纪事》和《女士》,前者以拿破仑时期的特拉夫尼克作背景,描写法国和奥地利领事间的冲突,他们在勾心斗角环境中的道德堕落;后者刻画了一个“尖刻得失去理智”的女人,艺术上以人物描写的细腻,跟历史结合紧密而见长。此外,还著有《魔鬼的庭院》、

《丞相的象》等。

安德里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作为波斯尼亚地区人民代表出席南斯拉夫联邦议会,获得一级人民勋章,并长期担任国家作协主席。安德里奇 1975 年去世,波斯尼亚人民以沉痛的心情为他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