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1964 年获奖者:[法国]尚·保罗·萨特

(Jean—Paul Sartre)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人求之不得的殊荣,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1964 年 12 月 10 日,当瑞典学院宣布法国作家尚·保罗·萨特获得该年诺贝尔文学奖时,这位具有奇异思想的作家,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奇异的行动,他立即向瑞典学院和世人声明,拒绝接受此项巨奖。他的理由是:“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事实上,萨特对于这项奖是有意见的。他在声明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 “肖洛霍夫和帕斯捷尔纳克两人,瑞典文学院先颁奖给后者,而且获奖的也是一部在外国印行,并在国内被禁止的书,此事实令人不能理解。欲想恢复平衡,可以从反方向做相同的举动。萨特拒绝领奖,实际上也算是‘从反方向’所作出的一个举动”。

萨特有句名言:“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这位著名的存在主义代表作家的世界观的显著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质的一种产物,人的一切不是预先规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动中才形成的。萨特也是一位非常活跃的戏剧家、小说家、散文家和哲学家。他善于运用诗以外的各种文学形式,来表达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和作品,在当代的法国知识界中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欧美以及东方的一些国家也不乏他的思想影响的存在。

萨特于 1905 年 6 月 21 日生于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父亲是海军军官,在萨特两岁时就去世。后来他就跟随母亲到当大学教师的外祖父家中生活。萨特 20 岁时考入巴黎师范学院的哲学系,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1933 年去柏林,投身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门下深造。回国后在执教的同时从事写作。萨特的成名作是 1938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恶心》,这是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日记体小说,通过中心人物罗康丹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哲学观念——存在主义。萨特在哲学领域中的代表作是发表于 1943 年的《存在与虚无》。这部著作是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奠基作品,之所以能在四十年代风靡一时,是因为他迎合了饱受战争之苦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强烈渴求自由的思潮。萨特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也是突出的。如《群蝇》(1943)、《密室》(1944)、《肮脏的手》(1948)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

1964 年,瑞典文学院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由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特于 1980 年 4 月 15 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