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宠若惊的流亡诗人

——1980 年获奖者:[波兰]切斯拉夫·米沃什

(Czeslaw Milosz)

当 1980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消息公布之时,美国和波兰文艺界高级知识分子都在互相发问:“他叫什么名字?米沃什?米尔斯?从来没有听说过”。就连这项巨奖的得主,波兰流亡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也感到受宠若惊。

米沃什在获奖前应该说是一位不太知名的作家。 1980 年 10 月,德国法兰克福曾举行一次国际性书展,世界各国出版商把近十万本世界名著带来展览,而偏偏找不到一本米沃什的作品。米沃什在几十年的流亡中,过的“是一种与城市大众隔离的生活”,他自称是“一个孤独的人,过着隐居的生活。” 还说:“流亡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我简直堕入了深渊。”

米沃什获奖以后,各国记者纷纷采访他。他在接受美国《旧金山记事报》记者采访的说:“获奖给我带来了读者和困扰。我担心自己的作品会遭到曲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宁愿不要读者”。瑞典文学院在 1980 年度授奖仪式上的欢迎词中这样评价米沃什:“米沃什是一位难懂的作家,用最恰切的字眼来形容——其文学作品庞杂而渊博,激烈而又幽深,而且在不同的气氛与层次中善于变幻:由悲哀到愤怒,从抽象到具体。他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驳杂。”

当诺贝尔文学奖创办十一年后(1911 年 6 月 30 日),米沃什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出生于当时属波兰版图的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附近的谢泰伊涅。父亲是一个土木工程师,曾在俄国工作。米沃什幼年跟随父亲住在俄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故乡。他曾在维尔纽斯泰凡·巴托雷大学学习法律。二十二岁时发表第一部诗集《关于凝冻时代的诗篇》。一年后,米沃什大学毕业后去巴黎留学,回国家在波兰电台文艺部工作。三十年代,他根据波兰历史上几经列强侵略并吞的情况,组织和领导了一支地下斗争力量,向波兰统治者和新出现的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被德国法西斯侵占,他从反纳粹战争开始就积极参加波兰的抵抗运动。1944 年 7 月 22 日,波兰人民在苏联人民援助下,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立了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政府任命米沃什为驻华盛顿文化参赞,从 1951 年起旅居巴黎,随后他发表了《被禁锢的思想》一书,详尽地陈述他脱离波兰的原因。

米沃什战后主要作品有《白昼之光》(1953)、《波别尔王和其他的诗》

(1965)、 《无名的城市》(1969)、《月出和日落之处》(1974)、《冬日钟声》(1978)、《诗选》(1981)等。他这个时期的诗,大多是在流亡中写成的,不仅吸收了古典主义和现代各流派的长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而且具有悲剧力度的质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1980 年,米沃什由于“他以不妥协的、锐利的笔调,把人们在一个充满严重冲突的世界中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获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米沃什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半年后,返回故土波兰两周,受到了波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兴奋地说:“我从未想象到会受到这么盛大的接待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