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不迷惘

——1954 年获奖者:〔美国〕厄奈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 Way)

美国作家厄奈斯特·海明威早期创作的作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在崎岖曲折的文学创作道路上,这位文学巨人从不迷惘。1954 年,他以“由于他对小说艺术的精通、运用——这一点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表现无遗,同时亦由于他对当代文坛之影响”的评语而荣获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从 1947 年起,几乎每年都被提名。他首度参加竞争时,瑞典文学院即委托一位老院士霍尔斯陶穆撰写关于他作品的研究报告。霍尔斯陶穆由于对海明威的情况不太熟悉,因此,那份报告也就不很热烈了。1953 年,当海明威再次参加诺贝尔文学角逐时,霍尔斯陶穆又起草了第二份研究报告, 并在其中推荐了海明威新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他认为,《老人与海》在大海的舞台上,创造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美”。但他对海明威的获奖资格问题没作出肯定的回答。瑞典文学院在肯定这位年逾九旬的老院士赞赏

《老人与海》的基础上,决定将 1954 年的文学奖授予海明威。

参加 1954 年文学奖角逐的候选人大约有三十名,其中包括三位未来的获奖人——冰岛的拉克斯内斯、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以及首度被提名的卡缪。此外还有一位卷土重来的老候选人艾斯庇纳,这次,她的推荐者是 1922 年的老得奖人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海明威 1899 年 7 月 21 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医生家庭,1917 年中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奔赴前线。1918 年, 他在意大利前线身受重伤,伤愈后侨居法国巴黎,并开始了创作生涯。早期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 以及短篇小说《在我们的时代里》(1924)等。《太阳照样升起》以参加一次大战之后流落在巴黎街头的美国青年们的无聊苦闷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当时对社会和个人的出路抱着悲哀和失望的青年一代的形象,海明威以侨居巴黎的美国女诗人特鲁德·斯坦的“你们全是迷惆的一代”的话用作该书的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便成了那些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人的总称,演变为一个文学流派,而海明威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二十年代末,海明威返回祖国。1937 年发表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 1940 年写成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1952),通过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后来如容易捕到一条鱼,却又被鲨鱼吃掉的故事,歌颂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坚韧的决心,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是作者力图表达的主题,这种思想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1954 年瑞典文学院颁奖消息公布后,海明威正在古巴的一个疗养院疗养,他由于不久前在乌干达遇上了不幸的堕机事故,手和腿均受重伤,未能出席颁奖典礼,但他还是寄去了一份热情洋溢的答谢词,美国驻瑞典大使代为他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了那些丰厚的奖金。

1961 年 7 月 2 日清晨,海明威由于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