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奖不忘恩师

——1957 年获奖者:[法国]亚尔培·加缪

(Albert Camus)

1957 年 10 月 17 日,瑞典文学院宣布颁给法国作家亚尔培·加缪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他重要的文学作品——它透过明敏与挚忱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

诺贝尔委员会的抉择激起了若干人的惊讶,就象二十年前,底·加尔获奖时一样。那年加尔击败了他的前辈及老师——纪德。如今,年仅四十四岁的加缪,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场上,也一举战胜了他的恩师马霍。这位成功者得奖之后第一项表示便是赞扬马霍,称他为整个文学世代的先驱及导师,并多次登门拜访这位前辈和老师。

该年有一大群来自各国的候选人参加竞争。总数约有五十人。在这庞大的竞争队伍中,仅法国就占有九位,颇有一派势在必得的阵势。对加缪的获奖造成威胁的几位强手,他们是 1958 年获奖的苏俄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1969 年获奖的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贝克特。还有一位加缪的强劲对手是另一位法国作家马霍,他是加缪的前辈与老师。马霍由许多瑞典和法国的文学团体所推荐。他的名字脍炙人口,曾任法国政府情报部长和文化部长,尤其是他最近的一次瑞典之行,受到瑞典国王的接见,他的三部取材于亚洲的小说《征服者》、《人类的人命运》、《王家大道》,在当时影响较大,其中《人类的命运》曾获过龚古尔奖金。马霍几次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均未成功, 这次还是败在他的学生手下。

加缪首次被提名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是在 1947 年,那年他发表的著名小说《鼠疫》引起了世界文坛的注意,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轮番提名他,1949、1954 年,直至获奖那年,由此可见加缪在瑞典文学院的重视程度。

加缪于 1913 年生于法国殖民统治下的阿尔及利亚一个农业工人家庭。他不到一周岁,父亲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重伤死去。幼小的加缪便在母亲

抚养下,依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一直上完大学。1933 年希特勒上台不久, 他就参加了巴比塞领导的反法西斯运动,次年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的成名作品《局外人》发表于 1942 年,这部作品标明加缪的早期创作属于存在主义

思想体系。他曾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的生存与外界毫无关系。他发表于 1947 年的哲理小说《鼠疫》具有象征性意义,表明尽管法西斯势力象“鼠疫”一般流行,但人们最终会将这种鼠疫根除。加缪的其他作品还有小说《堕落》, 剧作《误会》、《卡利古拉》、《戒严》、《正义者》等。

授奖仪式举行那天,加缪携妻出席了斯德哥尔摩音乐宫举行的盛大庆祝会和有瑞典国王和皇亲国戚参加的宴会,并发表了一篇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的演讲。

然而,不幸的是,这位年轻的获奖者在领到奖状和奖金不到三年,因一次意外的车祸事故而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