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太子手中接过奖品

——1972 年获奖者:[联邦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Heinrich Böll)

1972 年 12 月 10 日,九十高龄的瑞典老国王因病未能出席并主持诺贝尔奖金授奖活动,而由皇太子代替。联邦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从皇太子手中接过 1972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状和奖金,全场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伯尔还兴致勃勃地出席了庆典宴会,面对一千多名来宾发表演说:“对我来说,到达目前的道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也和其他人一样,从战场上还乡,除了插在口袋里的两只手以外,一无所有,如果说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有一股拼命的写作热情。”

“凭借他对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的技巧,描写德国人的生活,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是伯尔获得 1972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理由。

同以往一样,1972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参加角逐的候选人有意大利小说家莫拉维亚和诗人蒙塔莱(此人三年后获诺贝尔文学奖);还有荷兰的作家、刚刚去世不久的费斯特代克;澳大利亚小说家兼戏剧家怀特(此人于第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法国作家兼政治家马尔罗,此人二十多年来,几乎年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人们一般都认为他的获奖是“三只手指捏田螺”,可是,他又一次落选。这一年,伯尔刚刚取代法兰西学院院士埃马努埃尔的职位,新任国际笔会会长,而瑞典文学院对于国际笔会有较好的印象。由于这两点,伯尔较之他的竞争候选人更具夺魁的优越条件。

伯尔于 1917 年 12 月 21 日出生在德国科隆。父亲是专门制做宗教用品的雕刻匠。中学毕业后,曾在波恩一家书店里当过学徒,1939 年在科隆学习德国语言文学,同年被法西斯军队拉去当兵,曾在战俘集中营里待了几个月, 六年的战争生活的种种经历和感受,是伯尔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1947 年,伯参加文学社团“四七社”的活动,三十四岁时成为专业作家。他的小说开始被世界文坛注目是在五十年代,那时候,他发表了较有社会影响的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流浪人,你若来斯巴⋯⋯》。他较有成就的代表作是 1953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一声没吭》,作品以五十年代联邦德国刚刚复苏的“经济奇迹”为背景,反映在表面繁荣的西德经济的掩盖下, 普通下层劳动者的痛苦与不幸。长篇小说《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其思想和艺术均达到了伯尔创作的高峰,有评论家称这部作品是伯尔“小说创作的皇冠”。小说以一个上流社会的妇女■次婚姻为线索,描写了西德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塑造了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揭露了西德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病。此外,伯尔有影响的作品还有《无主之家》(1954)、《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一个小丑的看法》(1963)、《一次出差的结局》(1966), 伯尔几十年的创作道路充分反映出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和和平主义政治家的形象本色。

伯尔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除了小说,还创作了大量广播剧、电视剧、话剧和政论,翻译过英国、爱尔兰和荷兰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