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殊荣的犹太人和萨克斯人
——1966 年获奖者:[以色列]撒姆尔·Y·阿格农
(Shmuel· Y· Agnon) [瑞典]奈莉·萨克斯
(Nelly Sachs)
隔了将近五十年,在诺贝尔文学奖才再度出现两位作家共享殊荣。1917 年,两位丹麦作家双双获得这项巨奖,1904 年,一位“普洛汶斯的荷马”米斯特哈尔和一位西班牙作家艾契加里共同获奖。从没有人怀疑过学院这两次“权宜措施”的公正性,1966 年,瑞典学院的正式报告经由电台广播公诸于世:
授予以色列作家撒姆尔·Y·阿格农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他极为独到之小说艺术,其主题乃取诸犹太族的生活”。
授予瑞典作家奈莉·萨克斯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他那些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杰出作品——它们以感人的力量阐释以色列的命运”。
报告还指出,学院将 1966 年度的文学奖金同时颁发两个人,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因为它旨在“褒扬两种文学创作,虽然他们所运用的文字不同,但它们结合在同一种心灵的血缘中。同时,他们在颂扬犹太民族的文化传统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阿格农早在 1948 年就参加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但他一直等了十八年才获成功。阿格农作品的研究报告前后有两次,第一次是由瑞典文学院前任秘书霍尔斯陶穆撰写的;第二次是由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伦德克维斯特撰写的。霍尔斯陶穆虽然对阿格农几部反映犹太人生活题材的作品表示出一定的兴趣,但他认为这些作品缺乏足以获得此项巨奖的伟大艺术的感召力而取消了阿格农的获奖资格。1959 年,几篇阿格农的小说被翻译成法文,伦德克维斯特在读了这批小说后大受感动,他在第二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阿格农的小说是“汉姆生与卡夫卡的奇妙结合,是一种复古的现代主义,它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更新并复苏了过去”。
1966 年 10 月 18 日,当电台发布阿格农获奖的消息后,犹太人犹如听到大卫王驾临那样虔诚和兴奋,大批记者涌向阿格农所居住的乡下陋室,就连文化部长也亲赴阿格农陋舍祝贺,前任和现任总统均打电报祝贺他,称阿格农是“以色列最伟大的诗人”。
“她以她诗作中的自由韵律继承了德国诗歌的传统”,“凭着这些,她使整个犹太民族的悲剧变成她个人的悲剧,并且使人感到犹太民族痛苦的流浪境况”瑞典文学院在萨克斯作品研究报告中对她推崇备至,报告中特别指出:“没有任何一位现存的作家比萨克斯更具备获奖的资格,这位犹太女作家在她的第二故乡坚持以德文写作,继承了她的先辈所运用的那种文字的光荣地位。”
瑞典文学院经过慎重考虑,终于决定让阿格农和萨克斯共同分享 1966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两位年龄均在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千里迢迢来到斯德哥尔摩,同时出席了颁奖仪式,所不同的是,阿格农用希伯莱语致答辞, 萨克斯用的是一口流利的德语。
阿格农原名希莫尔·优赛福·查兹克斯,1888 年生于奥地利,1909 年迁往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逃到欧洲,1924 年定居耶路撒冷。他发表
过一篇题为《被遗弃的女人》的短篇小说,他的笔名就是由《Agounot》(被遗弃的人)这篇小说的读音而来,后来变成了真名。他的早期小说主要写犹太人的流亡生活,代表作品《夜间来客》(1930)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犹太人的精神惶恐和贫乏。《火与树木》描写被纳粹灭绝的犹太受难者, 后期小说则与犹太人在以色列的复国活动相联系,主要有叙述特拉维夫城历史的《往事》,以及《耶路撒冷故事集》、《这事发生在昨天》等。
萨克斯于 1891 年 12 月 10 日出生在柏林,(原籍德国)死于 1970 年, 她和阿格农同年获奖,同年谢世。1940 年,她在瑞典作家拉格洛夫的帮助下, 逃出德国,在瑞典定居,并加入了瑞典籍。她的丈夫和孩子都惨遭纳粹法西斯的屠杀。萨克斯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从小喜爱诗歌,早期诗集《传说与故事》(1921)比较脱离现实,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瑞典定居后,她主要从事瑞典现代诗歌的德文翻译工作,由于家人的惨遭杀害,她亲眼目睹了法西斯的残暴,促使他以后的创作偏重揭露性。她曾说:“阿格农所表现的是以色列这个国家,我所表现的是犹太民族的命运。”她的代表作品有诗集《在死亡居住的地方》、《逃亡与变迁》、《炽热的谜语》、《寻找生存者》,在这些诗集中,死亡、痛苦、集中营、逃亡⋯⋯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情调多带忧伤、哀惋,笼罩着犹太人痛苦与不幸的阴影。她的作品,既有犹太人传统的影响,又有日耳曼神秘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