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飘然双降
——1956 年获奖者:[西班牙]璜·拉蒙·希梅内斯
(Juan Ramon Jimenez)
1956 年冬,当斯德哥尔摩传来西班牙诗人璜·拉蒙·希梅内斯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的喜讯时,希梅内斯正在波多黎各一家医院的病床前守护着身患癌症的妻子塞诺维亚·坎普鲁比,默默地流着眼泪。当医生把获奖祝贺电报交给希梅内斯时,他接过电报轻轻地念给他的妻子听,然后把电报默默地放在她的手中,坎普鲁比露出一丝欣熨的微笑。然而,三天后,这位微笑的使者竟拂袖永远地离他而去。
人常说,“福不双至,福不单行”。然而对希梅内斯来说,却是福祸飘然双至。当各国的记者都纷纷前来祝贺他,采访他获奖的消息时,希梅内斯强忍住悲痛,只接见了几位来自美国、瑞典、西班牙的记者。他说:“我垦求各位转达那些帮助我获奖的人们的最深切的谢意。我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我的妻子。对于获得这项殊荣,我本应感到高兴和自豪。然而,由于他的沉疴不起,我无法体会到这种心情。对此,我深深地感到遗憾。”那年,诗人自然没有心情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他的奖状和奖金是由波罗黎各圣胡安大学的校长贝尼泰斯代为领取的。
早在 1952 年,希梅内斯就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文学史教授推荐,首次参加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在以后的几年里,在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古尔堡和马丁生的支持下、希梅内斯的名字不断出现在诺贝尔委员会的办公桌上。在该年度的四十四名候选人中,著名的作家有翌年获奖的法国作家卡缪、1971 年获奖的智利诗人聂鲁达以及美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宠德、阿根廷小说家波里斯。在这些候选人中,还有一位希梅内斯的同胞、近七十岁的作家皮达尔。在竞争场上,他们似乎成了棋逢敌手的死对头,皮达尔一再为西班牙官方机构所提名,主要推荐者为西班牙学院以及几乎西班牙全国的大学校长。但瑞典文学院没有将“桂冠”献给这位官方的宠儿,这次的文学奖得主的决断异常迅速,仅经过了二十分钟的讨论,就决定将这 195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这种讨论的神速程度,在诺贝尔文学史上,也许是创纪录的。
瑞典文学院授予希梅内斯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于他的抒情诗
——它们为西班牙文学树立了崇高心灵与纯净艺术的典范。”
希梅内斯于 1881 年12 月 24 日出生在西班牙南部安达鲁西亚地区和莫格尔小镇,1896 年,十六岁的希梅内斯考进塞维利亚大学法律系。十九岁时, 首次出版了诗集《白睡莲》和《紫罗兰色的灵魂》,这些诗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的倾向。三十五岁时,他与翻译家诺维亚·坎普鲁比结婚,两人婚后感情笃深,共同合作翻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几本诗集。他的《新婚诗人的日记》诗集象征着诗人开始摆脱现代主义的影响。希梅内斯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受现代主义影响时期和摆脱现代主义影响时期。这两个时期又以希梅内斯结婚的 1916 年为界,他的前期作品主要有《悲哀的咏叹调》(1903)、
《遥远的花园》(1904)、《牧歌》(1911)等,后期作品主要有《石头与天空》(1918)、 《一致》(1925)、《美》(1923)。在诗歌理论方面, 他提出了“纯诗论”的主张,提倡不加修饰和雕琢的“纯粹的诗”。希梅内斯的诗歌和他主张的诗歌理论对西班牙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希梅内斯在妻子死后的两年里一直郁郁苦闷,1958 年他终于在九泉之下找到了他炽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