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G“戏珠”
——1983 年获奖者:[英国]威廉·戈尔丁
(William Goiding)
诺贝尔文学奖自本世纪的头一年正式开奖以来,已经有整整一代人的历史了。世人纷纷猜测断定,第八十三个年头的诺贝尔文学奖已形成四 G“戏珠”的局面,因为这四个最有希望获奖的候选人的名字出人意外地都出现以“G”字打头,这四人是;南非的纳丁廉·戈迪默、联邦德国的京特·格拉斯、英国的威廉·戈尔丁和格雷厄姆·格林。
这四位候选人都是势力较强的诺贝尔文学奖角逐场上的竞争老手,经过反复衡量比较,瑞典文学院以“因为他的小说具有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技巧和虚构故事的多面性和普遍性,显示出来当今世界人类的情境”的评语而将该年度的文学奖授予大器晚成的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
戈尔丁的获奖,使得在瑞典文学院的十八名院士,出现了分歧公开化的倾向。1982 年曾支持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瑞典文学院院士,西班牙语文学专家伦德克维斯特,称这次选举结果为“突然袭击”,他说:“戈尔丁并不错,但他还不足以进入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行列。并认为戈尔丁“不过是英国一个并不特别引人注目的杰出作家”。伦德克维斯特还说:要不是有名望的文学院秘书长出来制止这场争论,那么奖金就会授给别的人了。由此可见, 竞争之激烈复杂。
戈尔丁于 1911 年 9 月 19 日出生在英国西南部康沃尔郡一个名叫哥伦白一马爱纳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中学校长。母亲是一位妇女参政活动的积极鼓吹者,在良好的家境影响下,他自幼好学,他说,“我特别喜欢词汇,把它们象邮票或鸟卵那样收集着。”早年曾在马堡语法学校受教育,后于 1931 年考入牛津大学、布拉森斯学院深造,1935 年获文学士学位。之后在索尔兹伯里市附近一所基督学校教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皇家海军,退役后又回到原学校任教,后来专事创作。他的成名作《蝇王》描写一架疏散英国儿童的飞机遭到袭击后,堕落在太平洋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这些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五、六岁的儿童,由于脱离了人类文明社会的约束,隐伏在人性中的某些固有本能得到了发展、滋生,最后变得放荡不羁,分裂成派,互相残杀。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于人性恶的恐惧与憎恨。《蝇王》发表后,戈尔丁几乎一夜之间成了文坛红人。他有影响的作品还有《继承人》(1955)、《品彻·马丁》(1956)、《塔实》
(1964)、《金字塔》(1967)、《旅程祭典》(1980)等。
戈尔丁对于荣获十九万美元的诺贝尔文学奖金欣喜若狂,当记者问及今后的打算时,他说:“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当记者向他告辞出来后,戈尔丁那幢白色的小屋里传出了悠雅欢快的钢琴演奏出来的乐曲声,由此可见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兴奋和陶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