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攀登“金字塔”
——1968 年获奖者[日本]川端康成
(1899—1972)
1968 年,瑞典文学院授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示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也许是命运偏爱在事业上的顽强拼搏者。川端康成这个还在襁褓之中就失去父母,唯一的姐姐和抚养他的祖父也不久死去,(他称自己为“参加追悼会的名人”), 孩提时就过着孤苦伶仃生活的孤儿,经过几十年奋斗而一举摘取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的第二个亚洲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他就是一位赤脚攀登“金字塔”的顽强拼搏者。
川端康成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始于六十年代初,而当时日本的另一位作家谷崎润一郎是 1958 年由美国作家赛珍珠推荐的。但他于 1965 年去世, 失去了与川端康成抗衡的机会。一位日本学者说:“自从谷崎润一郎死后, 川端成是唯一资格在斯德哥尔摩代表日本文学的作家。这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端康成在当时日本文学界的影响和地位。那年,是由日本笔会推荐川端康成为候选人的。参加那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竞争的人数总共只有十三人, 提供给瑞典文学院讨论的几份研究报告,对川端康成的作品极为推崇,称他“在刻划女性最细腻的气质方面有独到的才华。同时在描绘日本四季景色方面也具有非凡的才能”。
川端康成获奖后,日本国内欣喜若狂。不仅新闻界大量报道这件事,而且裕仁天皇通过宫廷的一位高级官员以及佐腾首相亲自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
川端康成 1899 年生于日本大阪一个医生家庭,死于 1972 年 4 月 16 日。他从中学时代起就酷爱文学,熟读《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作品,中学毕业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专修日本文学,与一群文学青年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并在大作家菊池宽的支持下,打击了唯美主义的旗号,逐渐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文学流派——“新感觉派”。以“艺术至上”、“艺术唯美”为口号模仿欧美“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强调捕捉瞬息间的纤细感觉,追求感官上的静止的“美”,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余篇小说作品。他的代表作《雪国》描写了一个中年舞蹈艺术家追求一位艺妓,但当艺妓深深地爱上他时,他却根本不打算同她结婚,这位舞蹈艺术家为了追求刹那间的颓废感觉,竟会奔波于雪地之中达数年之久。《伊豆的歌女》是他的一篇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具有比较完整的唯美主义的艺术风格,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从小说细腻铺叙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刻划中,不难体会到作品主人公和十四岁的江湖艺人熏子之间那种缠绵悱恻的感情。他还创作了《山之音》(1949—1954)、
《千只鹤》、(1951)、《古都》(1962)等作品。
川端康成曾任国际笔会副主席、日本笔会会长。他除获诺贝尔文学奖外, 在国内外还获得过多种奖:如“艺术院奖”,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西德政府“歌德金牌”,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接见日本和外国记者时说:“我很幸运,我之所以能获奖,主要归功于日本文坛,其次归功于我的作品的翻译者”。当然,也与他本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