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矛盾,启迪探索
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或最小值时,都必须考虑等号能否取得,这不仅是解题的规范要求,而且往往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特别当解题的过程似乎顺理成章,但等号成立的条件却发生矛盾或并不一定成立.这一新的问题情景将启迪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例7 设a,b∈R+ ,2a+b=1,则2 ab-4a2 -b2有 .
( )
A 1 1
.最大值 4 .
C.最大值 2 − 1
2
B.最小值 4
D.最小值 2 − 1
2
分析:由4a 2+b 2≥4ab,得原式≤2 ab-4ab= − 4( ab) 2
+ 2 = −4(
- 1) 2 + 1 ≤ 1 .若不对不等变换中等号成立的
4 4 4
条件进行研究,似已完成解题任务,而且觉得解题过程颇为自然,但若研究一下等号成立的条件,则出现了矛盾:要使
4a 2+b2 ≥4ab中的等号成立,则应有2a=b
1
= 2 ,这时
2 1
= 4 ≠ 4 ,
第二个“≤”中的等号不能成立.这一矛盾使我们感觉到解题过程的
错误,促使我们另辟解题途径.事实上,原式=2 − (2a + b)2 + 4ab
= 4ab + 2
− 1,而由1=2a+b ≥ 2 ab得,0 < ≤
2 ,ab ≤ 1
∴原式≤
2 1
2 + 2 − 1 =
2 − 1
2
4 8
,故选C.
等号不一定成立而启迪我们对问题进一步探索的典型例子是 1997 年全国高考(理科)
例 8 甲、乙两地相距 S 千米(km),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 c 千米/小时(km/h).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 v(千米/小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 b,固定部分为 a 元.
Ⅰ.把全程运输成本 y(元)表示为速度 v(千米/小时)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Ⅱ.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
分析: y= aS + bSv,v∈(0,c],由y≥2S ab当且仅当 aS ,即当)v
v
= a 时等号成立得,当v=
b
v
a 时y有最小值.这是本题的正确答案吗?
b
那就得考虑v=
a
b 是否一定成立.当
a a
b ≤c时可以,但 b 是
有可能大于 c 的.这就引发了我们进行分类讨论的动机,同时也获得分类的标准.
综上所述,“等”是不等式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风景,从“等”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本质上是特殊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从教学上看,引导学生注视不等式问题中的“等”,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