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法求轨迹方程的新定义江苏省宜兴市宜兴中学 史美初

波利亚指出:“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的问题,可尝试先去解决某个与此有关的辅助问题,一个更易着手的特殊问题,这正像小河当中正好有块合适的石头可作为临时的踏脚石,我们用两步过河一样.”

转移法求轨迹方程的根本策略就是寻找踏脚石,两步实现目的.

平时我们所熟悉的,在其他书上所定义的转移法是指:当生成轨迹的动点 P 随着另一动点 Q 的变动而有规律地变动,且 Q 又落在一给定的曲线 C 上时,根据条件去寻找表示 P、Q 两点间规律的表达式,然后将 Q 点的两个坐标分别用 P 点的坐标来表示,再把 Q 点的坐标代入曲线 C 的方程.这一方法的本质问题是代入!

如果我们把 Q 点称主动点,P 点称为从动点,那么上面这一定义可以理解成:求从动点的轨迹方程,只须用从动点的坐标来表示主动点的坐标,再把主动点代入已知曲线方程.我们把这种求从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定义为代入法.

本文定义的转移法是说:当生成轨迹的动点 P 的方程不易求得时,就改换目标,先去寻求与 P 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点 Q 的曲线的方程(踏脚石!),再转化为用代入法求 P 点的轨迹.

这一定义的中心问题是转移目标,寻求辅助曲线(或说中间曲线).

代入法与转移法的本质区别是曲线 C 的已知与未知(待求).因此,怎样去探求、寻找这辅助曲线(踏脚石!)便成了问题的焦点和中心了.

下面略举几例,希望能帮助读者从中寻到规律.

例 1 过原点的椭圆的一个焦点为 F(1,0),长轴长为 4,求椭圆的中心P 的轨迹方程.

解:设椭圆另一焦点的坐标为Q(x0 ,y0 ),由椭圆定义

∴Q点的轨迹方程为x 2+y 2 =9.

= 4,

设椭圆中心的坐标为(a,b),由中点坐标公式有x0 =2a-1,y0 =2b,

代入上面Q点的轨迹方程,并以x代a,y代b,得(x − 1) 2 + y2 = 9 .

2 4

这就是椭圆中心的轨迹方程

例 2 设抛物线的准线为 y 轴,且过点 M(a,b),求证当 M 在坐标平面上移动时,抛物线的顶点轨迹的离心率是一常数.

**分析:**当 M 变动时,抛物线的顶点轨迹是什么?给出了准线和抛物线上的点,焦点的轨迹便是举手之劳了.

解:设抛物线的焦点为F(x0 ,y0 ) ,由抛物线的定义,有(x0 -a) 2

+(y0 -b) 2 =a2

若顶点的坐标为(x,y),则 y0=y,x0=2x,于是得抛物线顶点的轨迹方程

(x − a) 2

2 +

a 2

4

(y − b) 2

a 2

= 1, 离记率e = 3

2

例 3 如图所示,AB是抛物线y2=2px上的动弦,p为点O在

AB上的射影.如果AB满足|OP|2 =|PA| ·| PB| ,求以OP为一边以

∠OPA 为内角的正方形 OPQR 的顶点 R 的轨迹方程.

转移法求轨迹方程的新定义江苏省宜兴市宜兴中学 史美初 - 图1

**分析:**直接求 R 的轨迹方程有困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 R 随 P 的变化而变化,P 的运动的轨迹方程若能找到,R 的轨迹方程也就解决了.

用转移法!先求 P 的轨迹方程.

解:∵OP⊥AB,在 Rt△AOP 及 Rt△POB 中,

OA2=OP2+AP2 ,OB2 =OP 2+PB2

两式相加:OA 2 +OB2 =2OP2+AP 2+PB2

=AP2+PB2 +2AP·PB=AB2

∴ △AOB 为直角三角形.

求 P 点的轨迹方程,方法颇多,有交轨法、参数法、极坐标法⋯⋯,请

读者推导:P点的轨迹方程为(x-p)2 +y2 =p2

再求 R 的轨迹方程,由 OPQR 是正方形,最自然地联想到复平面上向量的旋转或极坐标.

我们选用极坐标系来解:

取O为极点,Ox为极轴,则P点的极坐标方程为ρ=2pcosθ,设R点

π π

的极坐标为( ρ1,θ1 ),OP与OR的夹角为 2 ,∴θ 1=θ + 2 ,ρ = ρ1,

∴ R 点的极坐标方程为ρ=-2psinθ.

**注:**选用极坐标系来求 R 的轨迹方程,确实简单,建议读者用复平面上向量的旋

转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