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结构与核动力理论进展

  1. 从独立粒子核壳层模型到原子核集体模型

核物理研究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核子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人们注意到,大多数原子核是稳定的,而通过对不稳定原子核的γ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的研究发现,原子核的核子之间必然存在着比电磁作用强得多的短程、且具有饱和性的吸引力。此外,大量实验还证明, 质子-质子、质子-中子、中子-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电磁力不同外, 其它完全相同,这就是核力的电荷无关性。1935 年,汤川秀树

(YukawaHideki 1907~1981)提出,核子间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一种没有质量的介子实现的。1947 年,π介子被发现,其性质恰好符合汤川的理论预言。

介子交换理论认为,单个π介子交换产生核子间的长程吸引作用(≥3

×10-13cm),双π介子交换产生饱和中程吸引作用(1~3×10-13cm),而 ρ、ω分子交换产生短程排斥作用(<1×10-13cm),π介子的自旋为零, 称为标量介子,ρ、ω介子的自旋为 1,称为矢量介子,它们的静止质量不为零,这确保了核力的短程性,而矢量介子的非标量性又保证了核力的自旋相关性。核力性质及核组成成分的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原子核的结构创造了条件。

在早期的原子核模型中,较有影响的有玻尔的液滴模型、费密气体模型、巴特勒特和埃尔萨斯的独立粒子模型以及迈耶和詹森的独立粒子核壳层模型。其中最成功的是独立粒子核壳层模型。

在 1948~1949 年间,迈耶(Mayer,MariaGoeppert1906~1972)通过分析各种实验数据,重新确定了一组幻数,即 2、8、20、28、50 和 82。确定这些幻数的根据是:①原子核是这些幻数的化学元素相对丰度较大;

②幻核的快中子和热中子的截面特别小;③幻核的电四极矩特别小;④裂变产物主要是幻核附近的原子核;⑤原子的结合能在幻核附近发生突变;

⑥幻核相对α衰变特别稳定;⑦β衰变所释放的能量在幻核附近发生突变。在费密的启发下,迈耶在平均场中引入强的自旋-轨道耦合力,利用该力引起的能级分裂成功地解释了全部幻数的存在。接着,詹森(Jensen, JohannesHansDaniel1907~1973)也独立地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在迈耶与詹森合著的《原子核壳层基本原理》一书中,他们利用核壳层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核的幻数、自旋、宇称、磁矩、β衰变和同质异能素岛等实验事实。由于原子核壳层结构模型所获得的成功,及其在核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迈耶和詹森共同获得 196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核壳层模型是在大量的关于核性质、核谱以及核反应实验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对原子核内部核子的运动给出了较清晰的物理图象。这一模型的核心是平均场思想。它认为,就像电子在原子中的平均场中运动一样,在原子核内,每个核子也近似地在其它核子的平均场中做独立的运动,因此原子核也应具有壳层结构,通常把这一模型称为独立粒子核壳层模型。

平均场的思想使核壳层模型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但是它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为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能完全由平均场作用代替。除了平均场以外,核子之间还有剩余相互作用。随着核物理研究的发展,

在 50 年代以后,陆续发现一些新的实验事实,如大的电四极矩、磁矩、电磁跃迁几率、核激发能谱的振动谱、转动谱以及重偶偶核能谱中的能隙等, 它们都不能用独立粒子的核壳层模型解释。

1953 年,丹麦物理学家、著名物理学家 N.玻尔之子阿·玻尔(Bohr, Aage Niels1922~)与他的助手莫特森(Mottelson,BenRoy 1926~)及雷恩沃特(Rainwater,LeoJames1917~)共同提出了关于原子核的集体模型。这一模型认为,除平均场外,核子间还有剩余的相互作用,剩余作用引起核子之间关联,这种关联是对独立粒子运动的一种补充,其中短程关联引起核子配对。描述这种关联的核子对模型已经得到大量的实验支持。核子间的长程关联将使核变形,并产生集体运动,原子核转动和振动能谱就是这种集体运动的结果,而重核的裂变以及重离子的熔合反应又是原子核大变形引起的集体运动的结果。原子核的集体模型认为,每个核子在核内除了相对其它核子运动外,原子核的整体还发生振动与转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核,不仅有自己特定的形状,还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这些能量与角动量都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级。正因如此,与只适用于球形核的独立粒子壳层模型相比,原子核的集体模型有了很大的发展。用它可以计算核液滴的各种形状对应的能量和角动量。此外,当核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能量通常还能以γ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一特征正与大量处于稳定线附近的核行为相符。此外,根据这一模型,当核形状固定时, 转动惯量不变,随着角动量加大,核形状变化,转动惯量相应改变,导致转动能级变化,因此,这一模型对变形核转动能级的跃迁规律的研究,已成为研究奇异核的基础。原子核集体模型解决了独立粒子核壳层模型的困难,成功地解决了球形核的振动、变形核的转动和大四极矩等实验事实, 为原子核理论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为此,阿·玻尔、莫特森与雷恩沃特共同获得了 197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