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场方程的提出

在格罗斯曼的帮助下,爱因斯坦找到了适用于广义相对论理论所需要的数学工具──绝对微分学。但是,在一开始所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才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性原理所要求的,在任意坐标变换下所具有的协变性,这是因为在当时,爱因斯坦还不太熟悉张量运算,他只保留了守恒定律而放弃了广义协变关系。尽管这一尝试还不算成功,以研究复变函数、特殊函数,并于 1902 年得到拉普拉斯方程普遍解而成名于世的英国数学家惠特泰克(Whittacker, Edmund Taylor1873-1956)却给予它很高的评价。他认为用十个引力势函数 g? ? 确定引力场是一个巨大的创

新,因为它意味着抛弃一个由来以久的信条,即引力场能被一个单一的标量势所描述①。在爱因斯坦重新回到普遍协变要求,并对黎曼-克里斯托菲尔曲率张量有了新的认识以后,相对论引力理论的研究有了真正的进展。此时,引力问题与两个里奇张量联系在一起,

Gim=Rim+Sim

其中 Rim = −∂Γl / ∂xe + Γρ Γl

im il ρm

Sim = −∂Γl / ∂x m − Γ ρ Γl

il im ρl

再补充以协变性要求,爱因斯坦得到了引力场方程

R − 1 g R = 8πG T + Λg

μν 2 μν c 4 μν μν

在自由空间中,该方程变为

R − 1 g R = 0

μν 2 μν

其中 R? ? 是里奇曲率张量,R 为标量曲率,T? ? 为能动张量,∧为宇宙学常数。

广义相对论理论依赖于两个彼此独立的假定。第一个假定是,引力场

对物质的影响可以利用弯曲时空度规g? ? 代替平直时空度规——闵可夫斯基度规描述。其实,这就是等效原理的数学表述,这一假定已被厄阜扭秤实验,以及以后的迪克、贝林斯基(Belinsky)等人的实验所证实。第二个假定便包含在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之中。这个方程假定了描述时空弯曲

的度规与物质及能量分布间的联系,又因为能动张量还与其它非引力性质的力有关,这一方程又反映了引力场与其它力的关系。

与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不同,引力场方程所包含的十个关于 g? ? 变量

的方程组都是非线性的,但是,它对任意曲线坐标变换却是不变的。由于缺乏严格解的普遍方法,只能逐个找到特殊情况下的近似解。例如史瓦西所得到的方程解就是静态球对称引力场方程的特殊解,它已经被著名的三大实验所验证。在得到史瓦西解的同时,一个棘手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在史瓦西半径上的度规分量奇点的出现。尽管后来爱丁顿与奥本海默分别找到了消除奇点的坐标系,但是直到 40 多年以后,即 1959 年,弗伦斯克尔(Fronskel)、芬克尔斯坦(Finkelstein)及克鲁斯克尔(Kruskal)引入了新坐标系,奇点不仅被消除,在 r=2M 处还能以“咽喉”将两个渐近平直区域连通起来,此时,人们对奇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