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上卷)
第一章 战后世界新格局
大战硝烟未消尽,冷战锣鼓又敲紧; 美帝图谋霸世界,众矢之的惹人恨。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还没有退尽,各国欢庆的鼓号还没有完全止息的时候,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所希望的和平便遇到了危机。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样,获胜的盟国立即失去了凝聚力,以美国为一方,以当时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一方,一场真正的冷战便开始了。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衰落了,美国和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加强。美国成了西方资本主义集团的盟主,苏联则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旗手。两大阵营相互对抗,美国妄图消灭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主宰世界;而苏联则决心瓦解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双方斗争愈演愈烈。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华盛顿与伦敦之间,盎格鲁— 萨克逊人与从不屈服的夏尔·戴高乐为代表的法兰西人之间的重大分歧迅速扩大。这些分歧对战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各式各样的冷战将成为战后国际政治的中心内容。它将酿成局部战争, 使交战国军事预算急剧膨胀,加速扩军备战,必然会给人民生活带来无穷的灾难。当战争在欧洲结束的时候,摆在盟国面前的是巨大的人类政治和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各国的命运和前途,影响着千百万人的生存与生活条件。问题成堆而且层出不穷。但是,在盟国的政策中没有任何正式的甚至是暂时性的方针来处理战争结束后发生的难以预料的各种情况。这样,许多影响到以后几代人的重大决定都不得不由盟国临时仓促作出,或是由最高军事统帅们出于纯军事的眼前考虑在现场作出的。这也是促使冷战开始的重要因素。
反法西斯盟国的“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先是 1943 年 11 月在德黑兰,以及后来,1945 年 2 月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对战后世界进行了基本的政治安排。尽管战争期间他们之间有争吵和误解,但至少罗斯福认为,他们与斯大林达成的协议是牢靠的。但是,主宰他们这种关系的却是极度的互不信任。更为不幸的是,罗斯福自 1945 年 2 月 12 日从雅尔塔归来整整两个月后,这位美国总统却因脑溢血死于佐治亚州的温泉城。他是去那里休假的。罗斯福逝世的那天,正是他第四届总统任期的 83 天。他只活了 63 岁。
罗斯福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 3 月 1 日在国会发表关于雅尔塔“三巨头” 会议的演说。他是在众议院的讲台上坐着讲话的,为此他表示歉意:“我想大家可以理解,这样我可以舒服得多,因为我的两腿不必负担十磅重的钢支架①。而且我刚刚结束了一次 14000 英里的旅程。”
罗斯福的死,不仅对美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是重大损失。罗斯福逝世后, 由副总统杜鲁门继位,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世界不安定的因素。随着战争的进行,美、英与苏联之间的猜疑不断加深。东西方都在提前考虑战争胜利后的国际秩序问题,但其目标是完全不同的。简而言之,斯大林决心尽其所能巩固对东欧、甚至中欧的控制和影响;西方国家则决心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随着胜利的临近,有关东欧国家前途问题的矛盾与摩擦也加剧了。苏联人坚
① 罗斯福因患麻痹症,不能行走,靠钢支架的力量才能站立起来。
持认为,他们需要在苏联边界以西的友好国家建立一个“保护地带”。这种需要在西方看来正是“共产主义推行世界霸权的前奏”。
1945 年 5 月,经过六年的艰苦厮杀之后,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了。阿道夫·希特勒死在他的地堡里,然而,他留下的却是一片墓地。华沙、考文垂、鹿特丹、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柏林、德累斯顿、埃森以及其他一些较小的城市都变成了废墟;伦敦和维也纳遭到严重破坏。从诺曼底到乌克兰,土地一片荒芜。苏联作为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受到的损失也最大, 死于战场的苏联军民约在 2600 万以上。当时整个欧洲哀鸿遍野。为了迅速安置灾民,医治创伤,反法西斯盟国所作出的决定——在政治上,欧洲和德国由东、西方分而治之,构成了整个欧洲战后格局的基础。在以后的 45 年中, 东、西方所有的政策都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这种基础导致了冷战,也导致了不久之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形成。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人类仍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后初期,由于大战的直接结果,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从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经历了一番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重新组合为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世界。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世界人民同法西斯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国际阶级力量出现了新的配置,世界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根本变化。首先是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努力医治战争创伤,胜利完成了 1946—1950 年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使工业总产量超过战前水平,并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重大成就,掌握了原子能利用方面的秘密,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这一切使苏联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威望更加提高。
与苏联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同时,欧亚一些国家的人民,在本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反法西斯战火的锻炼,通过解放战争或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些国家是:中国、朝鲜、越南、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是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则是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而形成为世界体系。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一起,组成了一个拥有世界 1/3 人口和 1/4 土地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占世界人口 1/4 的大国——中国取得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改变了东方和世界的形势。这对美帝国主义来说,是一个最沉重的打击。
更令人欣喜的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亚非拉三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更加广阔、更加现实的道路。战后,整个亚洲兴起了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朝、越三国人民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 通过武装斗争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指明了一条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实现彻底解放的道路。亚洲其他一系列被压迫国家,经过人民长期的各种形式
的反帝斗争,也终于迫使帝国主义在政治上退却,赢得了不同程度的政治独立。战后初期,在亚洲获得民族独文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老挝、叙利亚、约旦、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缅甸、锡兰和马来亚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也唤醒了“沉睡的非洲”。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部分地区,都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帝群众运动。在此基础上,埃及和加纳先后独立。一些国家如马达加斯加、肯尼亚还相继爆发了反帝武装起义,赢得了独立。素被美帝国主义视为自己“后院”的拉丁美洲, 战后也不平静。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巴西等国爆发过大罢工和武装起义,表明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强烈愿望。
过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把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亚非拉地区,当作他们的“可靠后方”和“取之不尽”的后备力量。战后,亚非拉革命人民站到反帝反殖斗争的最前线,革命武装斗争连绵不断,取得了一系列改变战后世界面貌的伟大胜利,成为战后反对帝国主义的主要力量。
战后初期,美帝取代德意日法西斯的地位,排挤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者, 加紧推行新殖民主义,成为现代殖民主义的主要堡垒。它依仗其拥有的经济、军事优势,一手拿着美元,一手挥舞原子武器,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疯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它一面开动宣传机器,叫嚣什么“反对共产主义威胁”,拼命制造国际紧张气氛;一面却在这种战争叫嚣的烟幕下,制定了奴役世界的计划,疯狂拼凑各种军事集团,到处建立军事基地,扶持各国反动派,组成帝国主义和反民主阵营,反对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反对和镇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工人运动,反对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反对和敌视中国人民的解放。美帝国主义成了世界反动势力的中心和全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
美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坐山观虎斗”, 实际参战时间比其他国家短,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比较少。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在战争期间还把战前萧条时期闲置起来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起来,接受大批军火订货,牟取了巨额利润。据西方报刊披露,美国战时生产最高峰的 1943 年,比 1939 年工业生产量增长了 120%,年增长率超过了 15%。这个增长速度是很高的。美国从 1870 年到 1939 年的 70 年间,工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只有 4%,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只达到 7%。美帝国主义是唯一在战争中发了横财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被战争弄得破败不堪的时候,美国又仗着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到处侵略扩张,使其经济又有发展。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各个方面都居资本主义世界之冠。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1938 年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 35.6%,到 1948 年跃增至 55.8
%。美国的农业产量,在 1942 年到 1944 年的平均年产量,比战前的 1935 年到 1939 年的平均年产量增加了 27%。小麦的产量战前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 15.1%,战后初期达到 31.9%。
美国对外贸易的出口总额,战前 5 年(1934 年到 1938 年)平均每年为
26 亿美元,战后初期的 1946 年则为 97 亿美元,1947 年高达 153 亿美元,比战前几乎增加了 6 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占的比重,1937 年为 14.2%,1947年上升为 32.5%。1939 年它的国外投资是 114 亿美元,1946 年增加到 187 亿美元,到 1955 年更增到 418 亿美元,约为战前的 4 倍。战后由于商品出口造成的大量贸易顺差,美国黄金外汇储备猛增,1946 年为 207 亿美元,1949
年达到 247 亿多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总额的 70%。
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刺激了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战后美帝国主义的战略目标是:侵略和控制处于美国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中间地带,扑灭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并进而消灭社会主义国家,把全世界所有的人民和国家,包括美国的同盟国在内,都置于美国垄断资本的奴役和控制之下。
美帝国主义依仗手里的核武器,疯狂推行霸权主义。早在 1945 年 12 月
19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就公开宣称:“美国有经常而迫切的必
要来领导世界了。”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会议上更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纲领,宣称要把美国的利益扩展到整个世界,宣称美国不能在对“自由世界”的“领导方面举棋不定”,“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向一些国家的反动政权提供“财政援助和物资援助”,并“选派美国文职和军事人员”,帮助镇压某些国家人民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以挽救“自由制度的崩溃”,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还狂妄地叫嚷:“如果苏联领导人不愿意按照美国的计划行事,那么就让他们滚开!⋯⋯除非让俄国人看到铁拳和听到强硬的声音;另一次战争才能避免⋯⋯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再搞什么妥协了。”
1946 年 3 月 5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陪着温斯顿·丘吉尔发表了“富尔顿演说”,公开号召讲英语的民族结成联盟,用他们联合起来的资源和他们遍布世界的海空军基地,为“铁幕”这一边的各国提供“一个具有压倒优势的安全保证”。这就开始了战后的所谓“冷战”时期,美苏在处理所有重大国际问题时,无不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美帝奴役世界的计划中,欧洲这个中间地带尤为重要。美国政府战后对外政策的一些重大措施,实际目的都是想使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受美国的控制。根据美国垄断资本所重视的金融、贸易和投资三个方面对外扩张的需要,美国政府企图在战后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摧毁欧洲国家存在的保护本国经济的外汇和贸易管制措施,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货币制度,迫使其他国家废除外汇管制,取消进口限制,加强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美帝得以操纵资本主义世界金融,肆意进行对外经济扩张和掠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美国操纵国际金融,控制和侵犯别国主权和利益的工具。
1946 年秋,希腊人民发动了革命的武装斗争,去反对反革命的武装进
攻,声威大振。英国为镇压希腊的革命运动,到 1947 年初耗费了四亿英镑之多。英国在自身陷入政治、经济危机的严重困扰中,被迫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希腊让给美国。
1942 年 2 月 24 日,英国通知美国说:它无力再支付它在希腊的军事费用,也无力再继续对土耳其提供援助。
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宣布了臭名昭著的“杜鲁门主义”,以四亿美元援助希腊、土耳其反动政府。5 月 22 日,杜鲁门正式签署了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的国会法案,成为第 75 号公共法律,即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美国实际上对希腊反动派的援助共为 29.6 亿美元。内战期间美国运往希腊的
军火物资高达 79.7 万多吨。1947 年 12 月,成立了希、美总参谋部,美国驻
希腊的军事人员 1.8 万人,希腊政府的最高国防委员会,非经美国援希代表团团长范佛里特中将召集不得开会。美国为希腊当时的反动当局训练和装备
了 20 万正规军,5 万宪兵,1.1 万名水兵和 8000 名空军人员。“杜鲁门主义”是美帝国主义战后进行侵略计划的一次公开暴露,是美
帝推行独霸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企图通过“杜鲁门主义”扶植各国反动派,制止和扼杀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恐吓各国革命力量,以达其夺取并控制中间地带的目的。
1947 年 5 月 8 日,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在克利夫兰的一次演说中,对“杜鲁门主义”的侵略性质曾供认说:“杜鲁门主义”这一政策实际上意味着:
第一,大量增加美国出口商品,以消弥财政方面的罅隙;
第二,增加国外贷款,使那些抵抗“强权政治”的国家可以应付自己的需要,以渡过危机;
第三,美国的物资“援助”,优先给予反对“极权主义压力”,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
第四,单独进行“复兴”德、日的工作;
第五,延长战时权力,使政府仍然可以控制国内货物的销售。运输和出口等工作。
这就是说:“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就是把希腊、土耳其从英国的势力范围中夺取过来,变成美帝国主义的附庸和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并为美国垄断资本开辟商品销售和海外投资的市场。
美帝国主义为使西欧各国更深地陷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战争结束后,别有用心地停止“租借法”,解散了联合国救济总署,加重西欧各国的经济困难,迫使他们作出更大的让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国政府以“援助欧亚复兴”为名,采取稍微缓和的形式,“推行杜鲁门主义的马歇尔计划”,作为它独霸欧洲的重要政策。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目的是通过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在欧洲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把受“援”国家变成美国的附庸, 全面控制西欧。“马歇尔计划”比“杜鲁门主义”更加阴险狡猾。法国前总理拉马迪埃曾经说过,那时“每一笔贷款的给予都将取决于政治现实。每获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就要减少一些”。
1948 年 3 月,马歇尔还公然宣布:“在任何国家里,只要选举共产党上台,从欧洲复兴计划中得到的利益就立即停止。”可见“马歇尔计划”公开干涉别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性质是多么明显。毛泽东指出:“美帝国主义甚至对它在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的盟国,也实行‘弱肉强食’的政策,力图把它们踩在自己的脚下。”
“马歇尔计划”的经济目的,是夺取欧洲市场和破坏欧洲国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摆脱美国的经济危机。“马歇尔计划”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复兴战争破坏了的经济,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出发点是因为战后国外商品市场对美国特别重要。当时美国商务部长哈里曼就说:“不扩大国外市场而要维持现在的生产水平,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扩大全世界的贸易,美国的经济将不得不收缩。”
西欧国家在“马歇尔计划”冲击下,国际收支发生严重逆差,黄金外汇储备锐减。为了渡过危机,被迫使本国通货贬值。
1949 年英镑首先贬值 30.5%,由 1 英镑兑换 4.03 美元的比价降到 2.8 美元。接着西欧主要国家相继降低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货币贬值造成普遍的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失业现象普遍增加。
“马歇尔计划”的军事目的,是要拼凑以美国为领导的北大西洋军事集团,其中特别重视重新武装西德,把西欧变成美国侵略的桥头堡。1947 年 6
月 25 日,艾奇逊在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上声称:“美国政府认为,恢复德国生产(指军事工业潜力)的任务,是马歇尔计划的基础。”在“马歇尔计划”中,军事援助就是为了把这些,国家紧紧地捆在美国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战车上,让这些国家承受沉重的负担。在执行“马歇尔计划”的 3 年半时间内,受“援”国的军费开支远远超过得到的所谓“援助”。英国得到的贷款是 27 亿美元,军费开支则达 110 亿美元;法国得到的“援助”为 500Q
亿法郎,军费开支高达 2 万亿法郎。
虽然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暂时控制了西欧,结成西欧联盟,确立了美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缓和。相反,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矛盾越来越激烈,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斗争的主要内容,逐渐削弱着美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
美帝在争夺欧洲的同时,也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第一个中间地带进行疯狂的争夺,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力图取代老殖民帝国在那里的地位, 建立美国的新殖民帝国。在“泛美主义”旗号的掩护下,美国资本控制了拉美石油蕴藏量的 75%,铜开采量的 90%,铝 95%,锌 98%,银 70%。在军事上,1945 年美洲国家会议上决定“建立“美洲国家防务局”,具体执行所滑“西半球联防”工作。后来美国又提出“泛军备标准化法案”,用建立“美洲国家防务体系”的办法,实际上操纵美洲各国军队的指挥权。美国还在拉美地区建立了 434 处基地,形成了一个军事基地网。
1947 年,在里约热内卢美洲国家外长会议上,在美国的倡议和操纵下, 与会国签订了《美洲联防公约》。据此,美国分别同美洲国家签订了双边军事协定。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这些公约和协定,美帝可以在反对“破坏活动” 的幌子下,纠集一些国家对某些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和镇压拉美人民的革命。如 1954 年美国策划在危地马拉颠覆了哈科沃·阿本斯政府。像这样粗暴地干涉别国的内政,连前英国首相艾德礼都谴责说:“事实明摆着,这是一次明显的侵略行动。⋯⋯我得承认,美国国务卿对这次事变的成功所表示的高兴和赞许很使我感到震惊。”在实行经济军事控制的同时,美帝又以“美援” 和外交等压力,在拉美各国扶植反动独裁政权,进行政治控制,使拉美各国独裁政府紧紧跟随美帝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
到本世纪 50 年代初期,美国通过同各国签订的侵略性条约和双边军事协
定,在欧亚非等许多国家中霸占的主要军事基地已达 152 处,如果加上辅助
基地、机场、军港以及其他军事设施则多达 2000 多处。同时期,美国驻扎在
海外的军队总数达 58 万多人,这样美国就实际上使很多国家处于它的军事占领之下,并且形成反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基地网。但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美国在国外建立的军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帝国主义脖子上的绞索。美国侵略者在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它头上的绞索就越紧。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坚持推行它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最后必将被全世界人民处以绞刑。”
在亚洲,美帝侵略矛头首先指向中国,因为中国的战略地位对美帝称霸世界特别重要。正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指出的:“中国是亚洲的中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
亚洲都是它的了。美帝国主义的亚洲战线巩固了,它就可以集中力量向欧洲进攻。美帝国主义在美洲的战线,它是认为比较地巩固的。这些就是美国侵略者的整个如意算盘。”但是,美帝打错了算盘,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侵略中国的反革命计划遭到彻底破产,同时也打破了它侵略亚洲和称霸全球的迷梦。
美帝国主义者在亚洲除了阴谋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以外,还把越南、马来亚、印尼、缅甸、菲律宾、印度等国作为掠夺的重要对象。战后这些国家出现的汹涌澎湃的民族解放运动,由于反法西斯斗争的锻炼,形成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反抗帝国主义的特点。所以,美帝国主义一方面以“民主主义”的伪装来欺骗人民,另一方面又竭尽全力,集合各国的反动势力,培植法西斯主义,在各地绞杀民族解放运动。这样,美国就成为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本营,成为挽救整个殖民体系崩溃的国际宪兵。
为了奴役和控制亚洲,美国在由阿拉斯加、日本到菲律宾、关岛的弧形地带,建立了 200 多个军事基地,部署了 1/3 的陆军和近 100 艘军舰、1100 多架飞机;在中国,它抛弃了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调处”的外衣,以金钱和武器援助国民党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失败后仍继续支持台湾国民党集团;在印度支那,它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支持法国进行殖民战争;在日本,它拒绝同有关各国达成协议,策划单独缔结对日和约,以保持其驻日占领军,把日本变成它在亚洲的主要战争基地;在朝鲜,它阻挠苏、美联合委员会的工作,破坏朝鲜独立统一的实现,图谋把整个朝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1950 年,美帝发动的侵朝战争,就是美帝国主义坚持与亚洲人民为敌, 妄图维护帝国主义世界秩序的一次绝望的挣扎。欲知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 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