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甩向北欧的纳维亚半岛

——1903 年获奖者:[挪威]比昂斯腾·马丁纽斯·比昂松

(Bj■rnstjerne Bj■rnson)

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居住着古老的挪威民族,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在幅员广阔而靠山临海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建立了历史悠久的挪威王国。如今那里的人民还在高唱赞美祖国的颂歌:“是呵,我们永远热爱这块土地⋯⋯”这首歌在十九世纪末被定为挪威的国歌。1903 年,诺贝尔委员会将文学奖的“绣球”甩向这个小岛,甩给了这首国歌歌词的作者、十九世纪后期挪威杰出作家比昂斯腾·马丁纽斯·比昂松。

1903 年,比昂松被授予诺贝文学奖,以表彰“他的高贵、宏伟和才华横溢的作品,它们往往以新颖的灵感和少有的纯洁精神而著称”。

象第一、二届一样,许多文坛上声名赫赫的大师重新出现在竞争的行列, 如卡尔度齐、艾契加里、布兰特、帕里斯⋯⋯但法朗士对于布兰特的提名, 使瑞典学者意识到:挪威的文学成就不可忽视。正如恩格斯在谈到十九世纪末的挪威文学时所说:“挪威在最近二十年中所出现的文学繁荣,在这一时期,除俄国外,没有一个国家可与之媲美。”既然诺贝尔委员会意识到这一点,那末,他们在挪威两位齐名的大师比昂松和易卜生之间的抉择也是无疑的了。当时七十一岁的易卜生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而七十五的比昂逊虽也年迈,但还是生气勃勃,创作力旺盛。这样,瑞典学院选择比昂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正如 1901 年曾推荐比昂松的一名瑞典教授说:“我提出比昂松的名字并非没有顾忌。不过每一个人必须摈弃个人的成见来向他致敬——尤其是瑞典官方向他致敬之后。”这样,瑞典学院终于选择了比昂松,并且以全票通过。

比昂松于 1832 年 12 月 8 日出生在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里,年轻的比昂松在家乡绚丽多彩的山水风光熏陶下,培养起一种热爱祖国的大地,怀念民族历史的浓厚感情,他与那些勤劳忠厚的农民的长期生活在一起,也受到美好品格的感染,这一切对一位未来的伟大作家来说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的。他的长篇小说充满说教,读来沉闷,中短篇小说写得比较生动,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乡村故事》的一组中篇小说,以“真实和自然”相标榜, 主题都是有才能的男女主人公历尽艰险,达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比昂松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戏剧创作。他从学写历史剧开始,在《战斗之间》

(1856)、《基格尔特恶王》(1862)等历史剧中吸取挪威民间传说,创造了古代挪威民族英雄的形象。七十年代后,他开始转向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其中最著名的是《破产》和《挑战的手套》,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

比昂松得知获奖的消息后兴奋异常,他去给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威尔生的信中说:“我深为感动地读了阁下来函,它给我带来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大讯息。在此,我要感谢你们在通知我这个消息时的褒奖。” 12 月 10 日,这位七十一岁的年迈老人迈着惊喜的步子,走向斯特德哥尔摩的授奖大厅时, 他成了第一个出庆典的获奖者。1909 年 4 月 26 日,七十八岁的比昂松在巴黎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