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喜讯

——1919 年获奖者:[瑞士]卡尔·施皮德勒

(Carl Spitteler)

1919 年,瑞士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卡尔·施皮德勒由于“对其史诗的作品《奥林匹亚的春天》的特殊赞赏”而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姗姗来迟的喜讯使施皮特勒异常激动,他早就渴望着这一天的来到,然而, 命运好象故意和他作对。1914 年,按照瑞典文学院的研究结果,本来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属施皮德勒的,但结果被一位史学教授的一纸报告顶掉了。从此,施皮德勒苦苦地等了五年,总算盼到了这一天。然而,令他焦急的是,这一年的颁奖仪式没有如期举行,而是拖到了次年的 6 月 1 日。史比德勒的获奖,使瑞士第一次——也是仅有一次分享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耀。

早在欧洲战争爆发之前,瑞典学院便已接到推荐施皮德勒的信,诺贝尔委员会对施皮德勒也一直颇为重视。他有两部杰作。一部为小说《普罗米修士与爱比米修士》,一部为诗歌《奥林匹亚的春天》。两者都是很久以前完成的。瑞典文学院在 1912 年请专家提出施皮德勒的研究书,这位专家就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文学史教授华尔堡。华尔堡的研究结果是:“施皮德勒的叙事诗继承了荷马、但丁的史诗传统,他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经过郑重的考虑,作出了自己的抉择,但战争使他的美梦未能实现。1920 年是施皮德勒七十五岁的寿辰,文学界的朋友都前来祝贺,同时也庆贺

他获得 1919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次大奖角逐中,施皮德勒碰到了不少对手,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丹麦文学评论家及史学家布兰德,英国的高尔斯华绥,波兰的雷蒙特也参加了竞选。侯选人名单上还有维也纳大名鼎鼎的诗人及戏剧家霍甫曼斯达。在角逐中,许多人认为,施皮德勒不仅是一位原则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位可敬可佩的智者,没有一个人比他更符合得奖的条件。

施皮德勒 1 845 年出生在瑞士巴塞尔州的一个高级官吏家庭。1865 年考入巴塞尔大学,1881 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普罗米修士与爱比米修士》,1900 年至 1905 年,施皮特勒集中精力创作了他一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奥林匹亚的春天》,这首气魄宏大、情绪激昂的叙事史诗使他赢得了整个欧洲优秀诗人的声誉。这是一部长达二万行的大型史诗,它描写了希腊神话世界的盛衰变化——主要取希腊神话中奥林匹亚王位从克罗诺斯白宙斯转移的这一段故事。故事情节和人物名字均来源于古代希腊神话,只有一位人物——女神赫拉与传说不同,作者把她写成了克罗诺斯的女儿 。这部作品因其通俗可读, 韵味无穷,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施皮特勒于 1924 年去世,综观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的一生,他毕竟还是一位被自己唯心主义宗教哲学束缚了的资产阶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