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国际主义”的倡导者

——1932 年获奖者:〔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

(John Galsworthy)

1932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竞争圈里的角逐十分激烈,早在年初(元月一日),瑞典文学院收到一份篇幅相当长的推荐书,支持美国作家厄普吞·辛克莱。有二十位知名之士,如科学家爱因斯坦、心理学家麦克独孤、政治学家拉斯基、哲学家杜威等人,为了要推荐他,特地组织了一个特别委员会, 并在纽约设立秘书处,其活动相当积极,它竞发动了五十五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七百七十个作家、诗人和知识界人士,签名支持辛克莱,摆出了美国“势在必得”的局势。然而,这一全球性的活动实在不可能奏效。原因有两个, 第一,美国刚得过奖(1930 年刘易斯)。第二,这位侯选人的论调太过激进, 不易为瑞典文学院所接受。这位“全球瞩目”的侯选人就这样落选了。

法兰西学院的正式侯选人梵乐希,一生著作繁多,曾于 1931 年前往斯德哥尔摩一游,现在时机似乎成熟了;法国著名作家布尔傑、贺斯龙也是多次被提名的诺贝尔文学奖竞争场上的“老手”了;苏俄侯选人高尔基在那时的声望已如日中天,理应受到世界文坛的高度重视,然而遗憾的是,瑞典文学院并没有认真考虑他的入选问题。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祖上原是德文郡的农场主,经过三百余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已成为一个豪富的家族。父亲是律师,中学毕业后他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法律。1895 年开始创作,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四面八方》出版于 1897 年,1906 年出版了为他获得杰出小说家声誉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这部作品和后来出版的

《骑虎》(1920)、《出租》(1921)组成了著名的《福赛忒家史》三部曲。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现代喜剧》三部曲,剧本《银盒》、《斗争》、

《正义》等,作者以深邃的洞察能力,高度的艺术概括,典型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广阔生活场景,其作品感情深笃,朴实无华, 动人心弦,然而,更主要的是他一直以高度的热忱,致力于文学的国际主义, 他的这种文学主张符合诺贝尔先生的理想主义思想,颇受瑞典文学院院士们的赞赏,瑞典文学院的修克教授亲自当他的推荐人,高尔斯华绥一举获得1932 年诺贝尔文学奖,乃是“由于他出色的小说艺术——该艺术在《福赛忒家史》中有高超的表现”。也是由于他一生倡导文学国际主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