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选风波中脱颖而出

——1936 年获奖者:〔美国〕欧金·奥尼尔

(Eugene O′ Neill)

1935 年,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因无法在表决会议中达成协议而停发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样做虽然不同寻常,却是符合规定的。因为按照诺贝尔奖颁奖章程:“瑞典学院可以每五年停颁一次奖”。不过,话说回来,自1901 年起,诺贝尔文学奖除战争的原因外,尚未因其它原因停颁过。类似象

1935 年这样形不成决议而停颁文学奖还是首次。当时,在一般人眼中,奥尼尔乃是美国戏剧家里头最伟大的一位,同时也是唯一在欧洲拥有观众的一位。因为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兼学院常任秘书霍尔斯陶穆对奥尼尔并不很欣赏。1935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停颁,其焦点就在对奥尼尔这一人物的争论上。 “就其影响而言,奥尼尔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然而,由于他偏爱

描绘错综复杂的感情,偏爱处理复杂的情节,再加上他的技巧虽奇而不能制胜,因此,观众很快就感到兴味索然了。他的作品涵盖面相当窄,而且,几乎毫无格调可言——这两点使他无法在他国内大行其道。虽然我们应当承认,奥尼尔凭藉着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大批人物,但他拙于心理剖析,只会弹奏着一根简直要绷断了的“单弦琴”⋯⋯ 此外,他曾推出如此多拙劣的作品,我们应当考虑,是否有必要原谅他的错误?”这是霍尔斯陶穆在奥尼尔报告中对奥尼尔的文学成就的评价。就这样,在瑞典文学院里, “奥尼尔支持派”和“奥尼尔反对派”形成了对峙。

事实上,远在奥尼尔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当欧洲所有的戏剧院都还没有演过奥尼尔的作品时,他的若干重要作品便已成功地在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演出了。知道这点之后,再去读霍尔斯陶穆那份无比严峻的研究报告, 任何人都会大感惊讶的。正在这时,“奥尼尔支持派”大张旗鼓地对奥进行宣传,再加上奥尼尔的戏剧,如《安娜·克里斯蒂》、《奇妙的插曲》、《榆树下的欲望》、《哀悼》等,在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的成功演出,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宣传。批评家的著文说奥尼尔的作品是美国的伊丽莎白时代,还有的人称奥尼尔的戏剧是古希腊剧的再版,他的戏剧天赋是可以和瑞典本国的戏剧家斯特林堡相抗衡。到了 1936 年,霍尔斯陶穆就有些“悔悟”而一改对奥尼尔的态度,奥尼尔的支持者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使他从这场竞选风波中脱颖而出。

奥尼尔以“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的评语而获奖。在颁奖典礼上,霍尔斯陶穆极力推崇这位曾遭他批评过的得奖人。可惜,奥尼尔在美国病倒,美国驻瑞典领事代为他领奖。

奥尼尔于 1888 年出生在纽约一个演员家庭,在康涅狄格州读书,上过一年普林斯顿大学,1912 年回康涅狄格州当记者,同时开始文艺创作,1920 年发表的两部多幕剧《天边外》、《琼斯皇帝》开始确立了他在戏剧方面的重要地位。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的代表作有《榆树下的欲望》、《奇妙的插曲》、《哀悼》、《伟大之神布朗》等,颇受美国评论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位有国际声誉的戏剧家曾于 1920 年、1922 年、1928 年、1957 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奥尼尔于 1953 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