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笼罩下的抗衡

——1939 年获奖者:〔芬兰〕佛朗斯·伊弥儿·西伦佩

(Frans Eemil Sillanpaa)

1939 年秋冬之交,世界形势急剧恶化,欧洲战争的序幕已经拉开,希特勒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奥国和捷克,同时还于不久前以武力解决了波兰。当时和纳粹德国订有互不侵犯条约的苏俄已经吞并了波罗的海三个独立的小国,而且,正准备以相同的手段对付芬兰。芬兰在 1809 年以前,曾有六个世纪的时间是瑞典王国的版图的一部分。如今,她正在抵抗东边的侵略国,瑞典全国上下一致同情芬兰,目前的战局对于芬兰这个偏远的小国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显得极为不利。

芬兰作家西伦佩自 1930 年起就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侯选人,在以后的八、九年中,他几乎每年都被提名。1939 年和西兰帕同时参加角逐的还有其他五位芬兰作家和诗人。其中塔尔维欧、萨尔蜜能也常参加文学奖的角逐, 这两人和西伦佩一样,都是以芬兰文写作的小说家。格里潘堡、汉摩则用瑞典文写作。最后,瑞典文学院选择了既是以芬兰文写作,又较之其他两位用芬兰文写作得更有成就的西伦佩荣获该年度文学奖之冠。西伦佩作品的报告书是由当年任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的霍尔斯陶穆起草的。他对西兰帕以描写芬兰农村生活为主的作品十分欣赏,称他继承了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左拉遗风,以有利的写实主义风格叙述了人类的不幸,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韵味。最后,瑞典文学院以“由于他在描写两样相互影响的东西——他的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而授予他1939 年诺贝尔文学奖。由于战争连绵不断的发生,诺贝尔文学奖这场硝烟笼罩下的抗衡似乎给人一种草率、萧条之感。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颁奖典礼被取消了。瑞典文学院在该市的证券交易所——一座古老的王宫里设宴招待了唯一的一个客人,他就是千里迢迢从芬兰前来斯德哥尔摩领奖的西伦佩,宴会后,瑞典文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证书和奖金支票交给了他。

西伦佩 1888 年 9 月 16 日出生在芬兰南部海曼居莱地区的乡村里,中学毕业后考入赫尔辛基大学。1913 年开始写作,处女作《人生和太阳》发表于1916 年,作品强调人的本能驾驭一切。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1919)写一佃农在战争中的生活,作品标志着作者对祖国与人民命运的忧虑心情和在艺术上的成熟。他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少女西丽亚》,小说通过一名有钱人的少女西丽亚,由于父母双亡,变得穷困潦倒,后来不得不出外给别人当帮工,受尽凌斯折磨,最后也是贫困交加,悲惨地离开人世。小说以愤慨的笔触,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

《夏夜里的人们》(1934)和短篇小说《靠近土地》(1924)、《小丘上的窝棚》(1925)、 《忏悔》(1928)等。

西伦佩领奖回国后,许多记者在隆隆的炮中采访了他。他和许多获奖者一样,都忘不了那句模式般的话:“这项奖不仅是颁给我个人,同时也是颁给我的祖国。”西伦佩于 1964 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