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钠》“实验—讨论—小结—练习”四环节教学法设计

“四环节教学法”的基本过程是:实验观察、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练习巩固。课前,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上课时,教师用一两分钟时间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后,指导学生结合提纲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验后,让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回答提纲中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实验阅读教材,讨论并得出结论。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正确的及时肯定,错误的不简

单否定,而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实验、通过读书、争论而得出正确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精选典型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当然“四环节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可贯穿于某一章某几节内容的教学中,也可贯穿于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有时,四个环节可在一课时内完成;有些却需要 2—3 课时才能完成。如在教学碱金属“钠”一节时,《大纲》要求是一课时。运用“四环节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

  1. 上课

教师首先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意义、要求(大约两分钟时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心中有数。

  1. 实验

将教材中的 3 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

实验后,指定三名同学汇报实验现象,然后由教师归纳,使实验现象条理化(这个过程大约为 15 分钟)。

  1. 阅读讨论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①钠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②钠表面发暗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产物又是什么?比较 Na2O 和 Na2O2 的稳定性。

③钠熔化成小球后,小球为什么可在水面上向任意方向游动?

④你能推断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发生的原因吗?

⑤你能归纳出钠的化学性质吗?

这样,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判断、推理, 使所学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最后得出结论。这一阶段大约需10 分钟。

  1. 归纳小结

实验、看书、讨论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根据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推断出钠的存在形式、贮存、用途及制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其存在、用途、制法这一规律的理解。归纳小结约需 8 分钟。

  1. 练习巩固

将已写好练习题的小黑板挂出,要求学生在 8 分钟内完成,教师用剩余时间检查完成情况。

为了提高“四环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采取适当增加实验内容, 改进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的效果;也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及大部分学生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并精心安排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胶体”一节,理论性强,实验内容多,教师觉得难教。我们采用“四环节教学法”教学时,在不增加课时的同时,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合二为一,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并调整了教材内容的先后次序:第一节课为实验课。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胶体的制备”、“渗析”、“丁达尔现象”、“胶体的凝聚”等实验,还增加了淀粉胶体的制备,溶液、浊液、胶体的区别等实验。课后教师布置阅读提纲,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认真阅读教材。第二课时,归纳小结。结合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教师设计了二十多个

问题供学生讨论归纳。讨论时,采用每一纵行为一组的竞赛抢答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只对重点难点问题给予画龙点睛的精讲。第三课时,练习巩固课。练习时采用定量限时的办法,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习题。从学生做习题的速度和准确度看, 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准确,能灵活应用。这也充分说明“四环节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以往的化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沿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实验现象印象肤浅、模糊,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刻。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四环节教学法”与传统教法相比,有以下优点:第一,基本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动用所学知识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由实验、读书讨论、归纳总结、练习巩固的顺序组织教学,符合从实践到理论、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也突出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第三,学生实验、讨论、练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探索、发现知识, 相互启发、不断完善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喜欢化学课的人多了,主动问问题的人多了,订阅课外化学读物的人多了,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制订预习题纲、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实验讨论、引导归纳小结、精选练习习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