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的结构与制法》教案设计

《乙烯的结构与制法》是《烃》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烷烃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不饱和烃及烯烃的概念,然后介绍不饱和烃中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分子结构,实验室制法、性质和用途等。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 加成反应。

学生只有在很好地掌握了乙烯的结构、性质的基础上,才能认识烯烃的通式、通性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间的关系,才能以点带面,将代表物与同类有机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本节教材是掌握烯烃结构、性质的基础, 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本节教材可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着重讲乙烯的结构与实验室制法。

第二课时,讲乙烯的化学性质及用途,了解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的规律,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这类反应方程式。

这里只谈第一课时的有关问题。第一课时的目的要求:

  1. 掌握乙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点及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

  2. 掌握烯烃的概念,了解不饱和烃的含义。

  3. 掌握乙烯的物理性质。

  4. 学会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求,课堂教学程序可安排五个教学环节。一、建立烯烃概念

乙烯是烯烃的代表物,讲乙烯之前,必须建立烯烃概念。

首先提问并板书乙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并分析乙烷的分子结构特点,使学生明确:乙烷分子中 C 与 C 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 碳原子的其余价键全都与氢原子结合。即每个 C 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所以,乙烷属于饱和链烃。

然后出示乙烯的实物,指出乙烯也是一种烃类物质。再上下对应板书乙烯的名称、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并设问:乙烷、乙烯的结构式有什么不同?由学生分析回答,教师小结,使学生明确两点:

  1. 乙烯分子里碳原子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乙烷分子里的氢原子数(即乙烯分子中碳原子数未达饱和)。

  2. 乙烯分子中 C、C 之间有两个共用电子对,以双键结合成链状。而乙烷分子中 C、C 之间只有一个共同电子对,以单键结合成链状。

对比分析后指出,象乙烯这样的链烃属于不饱和链状,同时小结不饱和链烃的分子组成特点为:不饱和链烃分子中碳原子所结合的 H 原子数均少于相应烷烃分子中的 C、C 之间的化学键不全是单键。使学生初步建立不饱和烃的概念。然后引出烯烃概念,板书于黑板。接着指出:

  1. C=C 双键称为不饱和键,含有不饱和键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

  2. 由于烯烃分子中含有不饱和碳原子,当它们与某些物质反应时,这种碳原子还可以结合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

这样为后面学习烯烃的加成反应打下基础,同时也强化了烯烃概念。二、讲解乙烯的分子结构

此问题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我利用直观教具及共价键的键参数进行讲解分析。

首先出示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对照课本中乙烯分子的模型图,指导阅读课本中有关乙烯分子结构的论述。然后根据各键的键参数先对比分析乙烷和乙烯的分子结构特点,再由键角推各原子的相对位置及分子构型。

通过分析比较,着重掌握: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的 2 倍,而是比 2 倍略少;双键的键长也不是单键的一半,而是比一半长。说明 C=C 双键并不是两个 C—C 单键的加和,而是 C=C 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牢固,只需较少的能量就可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在此要强调:双键中的一个键不稳定、易断裂,不能笼统地理解为双键不稳定,易断裂。掌握了乙烯的分子结构特点,就为后

面学习乙烯的化学性质奠定了基础。由键角可推知乙烷、乙烯分子内各原子的相对位置,从而总结出乙烷是立体结构、乙烯是平面结构。

三、乙烯的物性和制法 1.在物性的教学中,我采用“先观察、分析,再得出结论”的方法。 首先展示乙烯(瓶口向下倒放),由学生观察色、态、分析密度(>、=、

<1.29 克/升)、水溶性(将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闻气味,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乙烯的重要物理性质,教师板书于黑板上。

2.制法原理

工业制法可一语带过,只要求学生大概了解,着重讲实验室制法原理。先板书出乙醇和乙烯的结构式,分析乙醇分子内脱水转变成乙烯的原

理;乙醇分子中的两个 C 原子上,一端脱去 H,另一端脱去羟基,两个 c 原子剩余价键相互结合,使 C、C 之间形成双键,生成乙烯;脱下的 H 原子与羟基结合成水,这种脱水方式称分子内脱水。

再设问:如何能实现这一反应?(引起学生的注意)再说明反应条件: 利用浓硫酸作脱水剂和催化剂,反应的温度必须达 170℃,否则在 140℃时, 会有乙醚生成。由学生注明反应条件,完成反应式。

四、演示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在此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边问、边做、边讲解”的方法。实验时,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 酒精与浓硫酸的体积比是多少?如何混合?

  2. 烧瓶中为什么要加几片碎瓷片?

  3. 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插在什么位置?

  4. 用什么方法收集乙烯?

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做到精力集中,边看、边想、边记。通过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并明确上述所提问题。 1.烧瓶中加入无水乙醇和浓硫酸的体积比为 1∶3,混合时,应将浓硫

酸缓缓倒入乙醇中。 2.烧瓶中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混合液受热暴沸。

  1. 使用温度计的原因是掌握反应的温度,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温度计应插在反应混合液中,不能与容器壁接触。

  2. 根据乙烯的密度及水溶性,采用排水集气法。

实验完毕后,根据收集乙烯的气味及烧瓶中混合液颜色的变化,再提出讨论题:“加热过程中,为什么烧瓶中混合液体的颜色会逐渐加深变黑?收集的乙烯会有刺激性气味?”由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由于浓 H2SO4 具有强氧化性,在反应过程中易将乙醇等有机物氧化成 C、CO、CO2 等,因此溶液颜色逐渐加深,甚至变黑。而浓 H2SO4 本身被还原成 SO2,所以收集的乙烯带有刺激性的气味。这样,既巩固复习了浓 H2SO4 的强氧化性,同时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了实验现象。

最后小结实验装置,由学生回答仪器名称并板书于黑板上。五、课堂小结,巩固重点

1.比较乙烷和乙烯的不同结构,C=C 双键和 C—C 单键的区别。强调 C=C 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牢固,易断裂,而 C-c 单键的键能大,很牢固。进而推知乙烯的性质比乙烷活泼。

2·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要求牢记反应式及条件,强调温度对有机反应的产物影响较大。

3.乙烯实验室制法的步骤,注意事项、实验装置,要求学生掌握。

最后布置作业,以复习巩固本节所需掌握的内容,预习下节学习内容。

(可布置补充作业:画出实验室制乙烯的装置图,指出各仪器的名称。) 几点体会 1.在本节建立烯烃概念及乙烯分子结构的教学中,自己都采用了对比分

析的方法。一是从对比烷烃、烯烃的两种典型代表物——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式着手,使学生较直观地认识到饱和烃与不饱和烃的区别,从而较易地建立起烯烃概念,同时又渗透了不饱和键及不饱和碳原子的概念。改变了以往直接下定义、就概念讲概念的抽象生硬的方法。使学生对烯烃概念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得更深、更透,为进一步学习烯烃的性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从对比分析乙烷、乙烯分子中各键和键参数着手,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到 C=C 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牢固,易断裂,进而推出乙烯的性质比乙烷活泼。同时又分析出乙烷是立体结构,乙烯是平面结构。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可变抽象为具体、形象,不仅可达温故知新之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及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1. 在乙烯物性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直接讲述或看书小结的方法,采用让学生“先观察、分析、再提出结论”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培养了表达能力。同时使干枯无味的物性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2. 在演示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中,采用了“边问、边做、边讲”的方法, 使学生带着问题,边看、边想、边记。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观察思维的积极性,克服了以往部分学生不善于思考,只会看热闹的现象。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乙烯实验室制法中应掌握的重点问题。

本节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