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经济和人物入手
洋务运动需要研究的问题非常之多,从那里入手呢?当然是经济史和思想史。经济史是洋务运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史不研究好,就不可能懂得洋务运动史。但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太薄弱了。思想史研究也是薄弱的一环。研究思想史必须研究人物,人物那么多,对洋务运动史说,哪几个人关系紧要?我认为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三人是比较关键的。这三人各有其特点和代表性。李鸿章是大家所熟知的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主要领导者和主持者,并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人物;盛宣怀是以经济活动为主的洋务运动骨干分子,洋务民用企业轮船航运、电报、纺织、煤铁矿业等,或者是参与创办,或者一手经理,几乎所有重要洋务企业均有他插足其间;郑观应则是参与洋务企业经营,又是民族资本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们的共同点是涉及面广,并且是不同层次的“面”,活动时间长,连前带后可达百年,对他们进行探讨,可达到以点带动面,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和扩第一步研究经济,这也可以说是发挥我的优势吧。首先遇到的是洋务军用工业性质问题。当时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封建性买办性极浓不带任何资本主义性的企业。似乎是说,除多了一个买办性之外,同清政府入关以来所办军火工场的性质没有什么两样。我认为,近代军用工业有无资本主义性,关系到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必须认真对待。乃写了《论清政府所办近代军用工业性质》一文,发表于 1958 年第 1 期《华东师大学报》。该文阐述了洋务军事工业是封建性买办性带有资本主义性的近代企业,并肯定其有着进步的因素。紧接着又发表了《论清政府所办民用工业性质及其必然前途》,提出民用工业转向“官僚资本买办化之外,转归商办而成为民族工业” 的见解(见《华东师大学报》1958 年第 2 期),亦即民用工业发展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两个前途的论点。这个意思就是说洋务工业本身不能定为官僚资本主义的性质。此外,在 1960 年前后还发表了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发生,探索一穷二白的历史根源、中国近代阶级分化特点和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等方面的文章,从多种角度进行探索,构成了我认为洋务运动有某些进步性的看法的基调。
1960 年开始着手研究人物。我对上述李、盛、郑三人齐头并进地研究而先着重于李鸿章。这不仅因为此人重要,对他研究可能有一些突破,而且资料比较齐全。除已刊的《李文忠公全书》《李文忠公尺牍》等之外,上海图书馆藏有约 500 万字的李鸿章的未刊稿,我有幸成为它的抄件第一位读者。
1962 年我写成了《李鸿章传》约 15 万字的未完稿,并写了《李鸿章的早期
洋务思想》(发表于 1962 年 9 月 21 日《文汇报》)及其中期、晚期的洋务
思想等 3 篇论文。嗣后政治运动较多,只能中途搁笔。十年浩劫中被抄家,
《李鸿章传》稿和大量摘抄的未刊珍贵资料卡片,全被搜去,至今片纸未回。我没有气馁。《李鸿章传》不再重写了,这不单是因为资料被拿走,也
由于“四清”运动对我的批判,就是从《李鸿章的早期洋务思想》那篇文章开刀的。心有余悸是很自然的。盛宣怀和郑观应是大有可为的。但有关盛宣怀的资料,《愚斋存稿》只有奏稿、电稿两种,且起自 1896 年;中华书局出
版的《盛宣怀未刊信稿》只有 1896 年后不连贯的几小段史料。至于 1896 年前几十年,资料很少,而这几十年对洋务运动史却是很重要的。我在这方面掌握了一些未刊材料,虽有条件作初步的研究,但要全面系统地研究尚有用难。于是决定先重点研究郑观应,写《郑观应传》。
郑观应在中国近代经济史、思想史上的重要性,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他的代表作《盛世危言》于 19 世纪 90 年代问世,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政治、经济各界,都引起强烈的反响。不仅戊戌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受到其影响,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很喜欢读此书。郑观应及其代表作《盛世危言》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引导力绝非偶然,因为郑氏的思想核心是“富强救国”,是通过社会改革把中国从落后变为先进,从封建主义推进到资本主义,变贫弱的中国为富强的中国。郑观应的以《盛世危言》为主的著述,在理论和实践上关于改造中国的阐述,除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和相应的政府吏治改革之外,最突出的是经济改革,其他关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甚至对于女教、女权、慈善事业、社会风气,和把流民、犯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等,都有论述。其广泛性和深刻性,在当时同类著作中没有一本可与之相比拟。至今读之犹有新鲜的时代感!然而,学术界知郑氏全貌者很少,材料缺乏是原因之一。由于我对郑观应的材料掌握较多,故决定先写《郑观应传》。
在 60 年代前期,我在上海图书馆看到两大纸箱关于郑观应的资料,其中有亲友来往信件、家书、电报稿、企业章程、告白和其他杂件,未暇细读。“文革”后期我又看到了它,那时客观形势当然不允许竟读。粉碎“四人帮” 后,在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同志大力支持下,立即行动,在大量故纸堆中找到不少珍品。例如,多年搞不清的郑观应出生年月日,就是看到其中三份相同的“生辰八字”而弄清的。根据这些资料,总算把郑氏一生历史基本理清,写成《郑观应传》,1981 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在写《郑观应传》的过程中,校编了 170 余万字的《郑观应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