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练军的发展

所谓“练军”,就是区别于八旗绿营乃至部分湘淮旧式军队,使用新式的洋枪洋炮及与之相适应的操练方法,带有野战军性质的新式陆军。关于练兵问题,本书第二章第四节已将其早期情况作了简略叙述。早期的练兵,是为了更有效地镇压人民革命。70 年代中期清政府为了抵御外侮,在加强海军海防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加强陆军的建设。这就是我所说的“练军的发展”。即从绿营淮军等旧式军队中抽调人员成立的“练军”。这时的“练军”,既与湘淮军有别,也与前期练兵有所不同。其主要目的由对内镇压人民转向对外抵御外侮,因而在训练方法和要求以及所用武器等方面均有改进。而最为突出的是武器的更新较为迅速。

在 19 世纪 60 年代,清廷在“固本弱枝”方针指导下,神机营的武器更新和训练方法,与淮军同样处于领先地位。70 年代后,神机营的变化速度减慢了,由淮军单独来领导武器更替的潮流了。在镇压太平军、捻军过程中, 淮军武器大有改观,陆续淘汰前膛枪,换用后膛洋枪。光绪初年,又成立克虏卜炮队 19 营。1884 年李鸿章鉴于“西人制造后膛枪炮日新月异,其速率之猛,准头之远,几于无坚不摧。⋯⋯我仍因陋就简,⋯⋯不恩变计,得失利钝之悬殊不待烦言而决”①的考虑,令“所部各营,一律操用克虏卜阿摩士庄等炮,呿暗士得、哈乞开恩、毛瑟等枪。”①这些枪炮的使用,使淮军的装备更为精利。在向外洋购买这些新武器的同时,沪、宁、津三制造局也为其不断供应枪炮弹药。以枪言,在光绪十年前,淮军主要是林明敦、士乃得步枪和枪弹,以后则主要为黎意和毛瑟枪;以炮言,70 年代前,淮军有沪、宁两局所制的长短炸炮,此后则有沪局仿造的阿摩士庄山炮、快炮等。因此, 沪、宁、津三局可谓是淮军的军火供应库。

除淮军外,武器更替最快的当推练军。由于全国各省先后都设有练军, 因此,练军的武器更新情况也不一致。直隶练军武器更新的速度显然快于各省练军。在 1874 年李鸿章即说过:“直隶练军,屡经挑选整顿,近始兼习洋枪、小炸炮。⋯⋯各省抽练之兵大率类此,用洋枪者已少,用后门枪及炸炮者更少。”②为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到 1884 年,直隶练军一律改用哈乞开思、毛瑟等新式后膛枪,而其操用之士乃得、林明敦等旧式后瞠枪又转而调拨给各省练军使用③。在 70—80 年代,各省练军操练旧式后膛枪的还不多,操练

新式后膛枪的就更少。不少练军还在使用前膛枪。例如:云南练军直至 1884 年法国入侵边防,形势日紧时,始到广东购办后膛枪炮④;1889 年张之洞调督湖广,看到湖北练军各营“犹沿用旧式前膛枪炮,于后膛枪炮澡演之法多

① 李鸿章《巡阅海军竣事折》,光绪十七年五月初五日,《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72,页 4。

① 李鸿章《借款购备枪炮折》,光绪十年正月十七日,《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49, 页 4。

② 李鸿章《论购新式火器》,光绪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 15,页 23。

③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 228,考 9744。

④ 中国史学会编《中法战争》(四),第 98 页。

未通晓”,乃向广东借拨黎意枪、克虏卜炮等新式后膛枪炮给各营应用⑤。其他各省练军使用武器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张之洞于 1885 年谈及各省使用枪炮的情况说:“现在粤省历经购备精械,已属敷用,即直、东、两江、闽浙筹办洋防有年,想亦不虞缺乏。⋯⋯此外,如甘肃关外及河南、陕西、四川、湖南等省防军,皆以距海遥远,尚多沿用旧枪,后膛新械甚少。”⑥这里说明, 沿海军队所用武器最为先进,内地则落后很远。沿海与内地所使武器的不平衡与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是很相似的。

和淮、练各军相比,八旗、绿营武器更新的速度最为缓慢。到 80 年代才开始逐步改进。就在淮军和沿海各省的练军已改用后膛枪时,旗、绿各营使用弓箭刀矛冷兵器的局面仍未改观。甚至沿海地区也是如此。80 年代初广东驻防的旗兵仍使抬枪、鸟枪等旧式火器,广州将军长善为此而呼吁说:“抬枪、鸟枪两项,实属无用,即行裁撤储库,每年应造抬炮、鸟枪子药等项, 亦一律停止。”驻江苏的旗兵亦有同样情况。江宁将军希元亦作同样呼吁: 旗兵必须迅速改鸟枪、拾枪为洋枪,因“洋枪一项,擎放迅捷,最称得力。” 为此咨商两江总督刘坤一筹拨洋枪 1000 杆,以供旗兵操用。①云南绿营到1886 年还在用火绳枪,总督岑毓英命令“一律改练洋枪”。因无力购买后膛枪, 这个所谓“洋枪”,只不过是廉价的过时的前膛枪而已。“如有战事”才能“将库存之后膛枪发给应用”。②湖北省的绿营,直至 1893 年仍用土枪,于是张之洞“饬令一律操演前膛洋枪”④。

由此可见,武器最先进者为难军,70 年代中期以后,从绿营乃至湘、淮军中抽调人员组成的练军,在沿海者可与淮军并驾齐驱,它们的装备已接近西方水平,在内地者则稍逊;至于一般的旗绿各营仍处于中世纪状态。因此可以这样说,在那时,与西方各国差距最小者是淮、练军的军器。

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训练方法也相继传入, 这使中国陆军的军事技术向着近代化方向缓慢变化。经过英法联军之役,清政府对于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的认识,已从船坚炮利进展到了战术战法。奕

认为,八旗禁军的溃败不仅在于缺乏洋炮,而且在于不谙战阵。以致“每于临阵时,防身无术,能整而不能散”,“若遇敌兵包抄,纷纷溃散”。⑤ 因此从同治元年起,在天津和江南沿海各口,旗绿各营和淮军都聘英法教习, 采用西式武器和西洋操典,训练军队使用洋枪洋炮,操演队列阵式等。1864 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说:“勤于训练,号令整齐,则为洋人所长”。①次年, 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出门看标字七营操演阵法,纯用洋人规矩, 号令亦仿照洋人声口,步伐极整齐,枪炮极娴熟,余平日所见军队不逮此远矣。”②从 70 年代起,由于普法战争中法国陆军的战败,清政府又转而向德

⑤ 《洋务运动》(四),第 447 页。

⑥ 《洋务运动》(八),第 531 页。

①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 14,页 17。

② ③《洋务运动》(三),第 519、522 页。

④ 《岑襄勤公遗集》奏稿卷 26,页 46。

⑤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 33,页 27。

① 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 72,页 12。

② 《洋务运动》(三),第 469 页。

国陆军学习。1873 年,兵部在奏折中称:“今泰西陆军之强首推德”。③随着学德风气的蔓延,德国军人纷纷来华,有的直接在各军营教演后膛枪炮的操法,如淮军炮队雇德国军官李劢协来华教习 3 年,德国军官瑞乃尔在山东练军执教。有的则担任各陆军学堂的军事教习。这时向德国学习军事技术的内容除了操演新式枪炮,队列阵式之外,还有每天林操,熟演料敌应变之法; 夏秋大操,熟演露宿野战攻守之法,以及迎敌、设伏、布阵、绘图等。④虽然陆军的战术战法远比军器的改变慢得多,但是“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⑤因此在中法战争中,滇军的“滚草龙”式的掩护跃进法、地营法等,广东陆路提督张曜提倡的“撒星阵法”⑥,会办云南军务的鲍超提出的“直入夷阵短兵相交,四面兜剿” 等新的战术战法,都是源于军事技术的进步。正是由于这种军事技术的进步, 才会取得如台湾保卫战、镇海保卫战、镇南关大捷、谅山战役的胜利。正如御史唐椿霖指出的那样,“从前我军遇敌即溃,今则选将募兵,迭获胜仗, 渐挽积弱之习”。①经过对中法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两广总督张之洞于 1885 年称:“今日行军要务,如施放各种后膛枪炮、鱼雷、水雷以及测绘、地图、建造各种炮台、急就土垒、行军电线、安设地雷、修整军器诸事宜,将士皆当通晓”。③因此他重新制定操练章程,包括卧放后膛枪、炮队测表取准、掘地造营、安放地雷、修筑炮台、临敌散队、演放火箭,安设行军电线、逾濠越岭、夜战扰敌十项科目。⑤意在改变以往练兵“所操之阵法皆非临敌所用”

⑥,重表面文饰而不重实战的训练方法。将测量、营垒、安设地雷、行军电线

等新型学科,包括滚地前进、临敌散队、人自为战、夜战扰敌在内的新的战术战法,融进了训练方法之内,张之洞对练兵方法的改进,无疑会推动陆军军事技术的进步。但因旗绿勇营军事组织的陈旧,限制了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技术朝近代化方向发展的速度颇为迟缓。在采用西法练兵的同时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就是

培养精通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人才。早在聘用洋人在海口练兵时,总理衙门已经提出了“练兵必先练将”的方针。这个方针的产生基于以下两种考虑: 第一是洋人教练华兵,弊不在演习之时,实在于临敌时受洋人指挥,恐洋人因此把持兵权。所以只有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来统领练兵队伍。第二,由于中国将领素未谙习西法,自我教练难以得手,所以不得不暂用洋人教习。为此总理衙门提出“中国教演洋枪队伍,练兵必先练将,实为此中紧要关键”。

培养自己的具有西式军事技术的陆军人才的第一步,是通过洋人教习培养自己的陆军将才。同治元年,上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沿海统兵大臣, “酌选武员数十人,在上海、宁波习外国兵法,以副、参大员统之,学成之

③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同治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④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 217,考 9642。

⑤ 《清史稿》卷 139,第 4128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一卷,第 17 页。

① ②《中法战争》(二),第 168、580 页。

③ ④《中法战争》(六),第 468、72 页。

⑤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 11,页 36。

⑥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 229,考 9745。

后,自行教练中国兵丁”。①海口洋人练兵使清政府感到,“沿海各地,皆有训练洋枪名目,久恐要结把持,侵我兵权,意稍得其演习火器之法,即应设法与商,仍归中国自行操练”。⑦于是 1866 年后,海口练乒渐次停止。以后内地虽有洋人主持练兵,但规模不大。一批通过洋人训练的中国将领自然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初具西洋军事技术的人才。由于从 1862 年起,淮军各营先后聘有洋教习对淮军进行西式军事训练,不仅提高了淮军近代化程度,而且还推广到了练军,在这过程中淮军中也涌观出一批谙习西洋军事技术的人才。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就从淮军中抽调人员,充当直隶练军的教习。同治十一年十二月,李鹏章以“从前专用洋人,需费较巨,今淮军各营,演习洋枪已久,颇能互相传授”为由,奏准直隶练军教习由淮军官兵担任的定制。此后直隶练军每营设正教习 1 员,帮教习 4 员,均由淮军派员充任。陆军军事人才培养的第二步,是送军官出洋留学。淮军首开在役陆军军官出洋留学, 学习西方军事知识的纪录。李鸿章鉴于“中国军营自同治初年以后购用西洋枪炮,雇觅洋弁教习,究得其粗,而未及其精”,于 1876 年 4 月,选派淮军

军官 7 人赴德留学,希望他们“如三年后学习有成,回国教练各营,转相传

授,似于军事将材可有神助”。④出洋 7 人中,学而未成提前回国的有卞长胜、朱耀彩二人。杨德明则于学业将满时病故。3 年期满回国的有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三人,王得胜则因继续深造于光绪七年回国。这些人回国后都在淮军、练军中充任德操教习,其中以王得胜因成绩优异,最受重用,被委统带李鸿章的亲兵营。陆军军事人才培养的第三步,是自设武备学堂,培养陆军将才。整个洋务运动时期,除去水师学堂外,专门培养陆军军事人才的学堂主要有三所,兹将这三所学堂的情况列表于下:⑤

时 间

学 堂

地点

设置人

教授内容

教 习

光绪十年

( 1885 )

北洋武备学堂

天津

李鸿章

天文、舆地、格致、测绘、算化诸学、炮台、营垒诸法,行军、布阵、分合攻受诸式兼习经史。

李宝、崔发禄、哲宁、那珀、博郎等德国教习。

光绪十年

( 1887 )

广州陆师学堂

广州

张之洞

分马步、枪炮、营造三种兼采各国之长。

不 详

光绪二年

( 1894 )

江南陆军学堂

南京

张之洞

行阵、地利、测量、绘图、算术、营垒、桥路诸学、操练马步炮队诸法

泰 伯 福 特、屯和恩、■斯满、骆博凯等德国教习。

这些武备学堂的毕业生,经过 2—3 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西方军事技术知

① ③《洋务运动》(三),第 457、469 页。

⑦ 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誴亲王奕淙等奏,《洋务运动》(一),第 245 页。

④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20,页 46。

⑤ 《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 4,页 39。

识,对推动陆军近代化起了作用。如 1887 年,李鸿章今天津武备学堂优等生毕业回营,转相传授。张之洞创建自强军时,天津、广州学堂的武备学生就在自强军中充任骨干。这些经过西式训练的最新军事人才,成为日后建立的新式陆军的干部。

恩格斯指出:“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景和取决于技术。”①上述表明,在洋务运动时期,军队质量的两大要素

——人和武器的面貌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观,古老的封建军队正在起着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