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江南制造局的建制结构与产品

由于江南制造局的创建,有旗记铁厂的全套设备和容闳从美国买来的“制器之器”两部分较为先进的机器合在一起,所以向之“机器不齐全”的缺陷基本得到弥补,很多不能制造的炮械等物都能造了。整个生产过程基本配套, 机械化程度也较高,加之不断补充扩建,到 90 年代,江南制造局已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最先进最齐全的机器工厂了。

总计,江南制造总局包括 16 个分厂:机器局、木工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炮厂、枪子厂、炮弹厂、炼钢厂、熟铁厂、栗药厂、铜引厂、无烟药厂、铸铜铁厂和两个黑药厂;两个学堂:工艺学堂、广方言馆(兼翻译馆); 一个药库;一个炮队营。厂内的机器设备例举如下:机器厂内有钻床六,刨床六,车床五十二,铡床四,辊床一,制螺丝母机二,制齿机一,抽水机一, 汽机一,小汽机一,锅炉二,磨刀石二,乎台二,烟通一。铜引厂内有车床三十一,钻床四,刨床四,轧床一,砂轮床一,汽机二,锅炉二,磨刀石一。锅炉厂内有打铁炉十三,车床四,辊床四,剪撞机四,刨床四,钻床三,轧床二,汽机二,汽炉二,汽锤二,撞锅钉机一,热板炉一,烟通一,磨刀石一。熔、轧铜厂内熔铜炉二十,轧铜抽架五,老虎钳五,烘铜炉八,轧铜机器四,车床二,剪铜条机器二,起重架三,六十马力轧铜汽机、二十马力轧铜汽机、抽水机器、洗铜条铅箱、擦铜条木枱、打铁炉、打铁墩各一。炼钢厂各种机器设备共一百八十一;铜壳厂有各种机器设备共一百四十二:黑药厂内有各种机器设备共九十九;栗药厂内共有各种机器设备二百九十六;枪厂有各种机器设备二百五十五;炮厂内共有各种机器设备二百零二。从上述各分厂的机器设备看,江南制造局不仅是当时设备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军用工厂,而且确实是一个如容闳所说的“机器母厂”。从所有那些机械结构情况看,专用于军用生产的车间设备占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车间设备是既可以为军用生产服务,也可以为广泛地制造机械设备、工业、农业等各种民用器皿服务。因此,当时大多数文书都把这个工厂称之为“上海机器制造局”, 是不无道理的。此厂生产产品的主要情况:

第一,制造了大量的机器。据《江南制造局记》1867—1904 年粗略统计, 计有:制造车床 138 台,刨床、钻床、开齿机、卷铁板机、汽锤、大锤机、

①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9,页 34。 ·

① 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三、四节。·

① 以上数字均见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卷 2。

砂轮机、绞螺丝机、锯床、翻砂机等母机性的机器 117 台、起重机 84 台,汽

炉机 32 台,汽炉 15 座,抽水机 77 台,轧钢机 5 台,其他各种机器 135 台,

另外机器零件及工具 110 余万件。可见制造机器的数目不能算少。它们既有自用者,亦有卖给或调给其他如天津、金陵等机器局者,售给一般民用工业厂家者亦不在少数。这在中国机器制造完全是一张白纸情况下,应该承认它对于技术发展是起到相当作用的。

第二是轮船制造。本来收买来的旗记铁厂主要是修造轮船,江南制造局成立后因忙于造军火尚不暇造船。该局创始人之一曾国藩自“黄鹄”号轮船制成之后,颇着意于船舶制造。在他促进下,该局迁高昌庙后,即成立了轮船厂,开船坞、自造锅炉和各种轮船用的机器设备,初步具备了制造轮船的能力。加上 1868 年曾国藩奏请另拨江海关二成洋税,以一成作为专造轮船经费,经济上有了基础,造船的条件具备了。1868 年 8 月,第一艘木壳轮船下水,曾国藩命名为“恬吉”,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义。后又改名“惠吉”。该轮长 18 丈 5 尺,宽 2 丈 7 尺余,每小时行 37 里。船较小,且系木壳,但它是中国自造的机器轮船,浦江试航,轰动了上海滩。曾国藩登舟试航时非常高兴,他很有信心地展望说:“将来渐推渐精,即二十余丈之大舰,可伸可缩之烟筒,可高可低之轮轴,或亦可苦思而得之。”“惠吉”之后,又续造了“操江”、“测海”等轮船,为简便计,列表以说明之。

江南制造局所制兵轮表(1867—1885 年)

船 名

制成年份

船型

长 度

(尺)

马 力

(匹)

载 重

(吨)

配炮(门)

制造费用(两)

惠 吉

1868

木壳明轮

185

392

600

9 ②

81,397.32 ⑦

操 工

1869

木壳暗轮

180

425

640

8 ③

83,305.97 ⑦

测 海

1869

木壳暗轮

175

431

600

8 ②

82,736 . 58 ⑦

威 靖

1870

木壳暗轮

205

605

1,000

15 ②

118,031.49 ⑦

海 安

1873

木壳暗轮

300

1,800

2,800

巨炮 20 ④

355,198.16 ⑦

驭 远

1875

木壳暗轮

300

1,800

2,800

火炮 18 ⑤

318,716 . 99 ⑧

金 瓯

1876

铁甲暗轮

105

200

后膛120 磅

62,586 . 09 ⑧

弹子炮1 门

保 民

1885

钢板暗轮

225.3

1,900

克鹿卜炮 8

223,820.76 ⑥

门⑥

小型船七艘

均 1875 年前

97,058.25 ⑨

总计

1,422,851.61

注:①长度、马力、载重三栏均见《江南制造局记》,卷 3,第 55 页。

②《英领事商务报告》,1872 年,上海,第 152 页,转见《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1 辑,第

289 页。

③两江总督马新贻奏,《洋务运动》(四),第 130 页。

④《洋务运动》(四),第 29 页。

⑤《洋务运动》(四),第 37 页。

⑥《洋务运动》(四),第 52、62 页。

⑦《洋务运动》(四),第 33—34 页。

⑧《洋务运动》(四),第 40—41 页。

⑨《洋务运动》(四),第 34、41 页。

从上表看,(1)江南制造局的造船业发展很慢,前十年造了 7 艘,1876 后近十年未造船只,只是 1885 年才造了一只“保民”号。直到 1904 年成立造船厂,基本上未造新船。(2)所造之船均为仿制,没有独立创造,很少发展, 吨位很小,虽有变化和扩大,但与制造局的造船能力不相适应。“金瓯”号虽系铁甲,但只有 200 匹马力。1885 年造成的“保民”轮为最好,不仅是钢板,且动力也最大,达到 1900 匹马力。(3)轮船机件装备国产化程度较高。据两江总督马新贻谈及“操江”说:“该船规制,虽未能遽与外洋大兵轮相颉颃,而船壳、汽炉及暗轮机器,全副均系厂内自造,顿觉机杼一新。”国又据 1872 年《英领事商务报告》谈到第五号“海安”轮说:“这兵轮的各部分,除了螺轮和曲拐之外,都是局中自己所制造。”英国提督沙德威尔参观此船,虽“发现了技术上的缺点,但大体上认为它应算是修造得很好的船只。”

①在这个问题上,史料所记颇不一致,有说大多用外国进口机器零件装配而

成,有说基本是自造。这些说法,是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说的。总的看,上面所引用史料比较能体现江南制造局造船上的自造程度。惜乎由于经费难筹和李鸿章想购买外洋新船等原因,江南制造局于 1885 年停止了造船,而专造枪炮弹药,以致该局在造船方面于一个长期间内未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枪炮弹药的制造。在洋务运动时期,如果说制造轮船不是江南制造局的经常任务,制造枪炮弹药却是它担负的始终不懈的职责。

先谈枪的制造。江南制造局开始造洋枪是仿照英国的兵枪、马枪,也就是旧式的前膛枪。湘淮各军曾拥有这种枪枝 10 余万杆,除部分向外国购买外,多为江南所供给。不久,外洋兴起后门装送子药的后膛枪,制造局即试造后瞠新型的林明敦枪,为此买进这类机器和雇洋匠 4 人,于 1871 年开造。

但泰西各国枪式不断改进,日新月异,种类繁多,到 80 年代林明敦式后膛枪又显陈旧,且“有走火之弊,故各营未肯领用”,局中积压达万余杆。鉴于此,制造局一方面将原有的林明敦枪加以改造,克服其容易走火的缺陷,另一方面仿制外国新式枪械,即在奥国的漫利夏枪和德国的新毛瑟枪基础上进行仿制,这两种枪在当时号称最为精利,制造局于 1893 年试制成功,并有所改进。

次谈造炮情况。江南制造局制炮始于 1870 年所造的称作“开花子轻铜

炮”,共造成 254 尊,专供陆军行营所用。嗣后又仿美国式样造成 4 斤重铜

炮 40 尊。1872 年制成一尊可装 12 磅炮弹的前膛来福炮——乌理治炮。1878

年制成了可装 40 磅炮弹的阿姆斯脱郎炮 2 尊,效果良好。但诚如郑观应所说: “邯郸学步,何能精妙入神?”“我方诩为新奇,彼已嗤为陈腐”。阿姆斯脱郎炮又已陈旧了。

除制造枪炮轮船而外,制造局在炮弹、枪弹、火药等物的制造方面数量也较大,到 90 年代大约每日能造各种子弹 90000 颗,每月能造地雷 200 枚,

每年造无烟火药 60000 余磅。现将江南制造局历年所造主要军用品或与军用品相关的物品列表(表见下页)说明。

国 藩《新造轮船折》,《曾文正公全集》第 2 册,第 84O 页,世界书局版。

① 马新贻《续造第二号轮船工竣循案具报折》,《马端敏公奏议》卷 7,页 56。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江南制造局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洋式炼钢炉,中国第一炉钢就是这个炼钢炉于 1891 年炼出的。制造机器枪炮需要各种原材料,其中尤以钢材、钢管等件最为关键,这些,本全部购自外洋,价值既昂,运费又贵,平时尚可买到,战时海上交通梗阻,且有买不到手之虞。制造局乃于1890 年筹建炼钢厂,向英国购买 15 吨炼钢炉一副,次年即炼出了第一炉钢。

此举比汉阳铁厂炼钢早了 2 年。1891 年虽只炼出 10 吨钢,但却是从无到有,

表示了良好的开端。到 1904 年成立造船厂止,最多的一年曾炼出 2059 吨钢,

一般年产均在 500 吨上下。

另一个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制造局在“西学东渐”上的贡献。1868 年制造局成立翻译馆,随即将李鸿章于 1862 年在上海县城旧“资料来源《江南制造局记》卷 3,页 2—37;转引《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 293 页。原表中有“各种枪子”一项因不确切,故删去。

注:①另劈山炮 111 尊。

②另劈山炮 200 尊。

③该年另生产格林炮弹 235,000 枚。

④该年另生产格林炮弹 537,000 枚。

学宫旁成立的广方言馆移于厂内,与翻译馆合在一起。广方言馆主要是招收生徒学习西方语言文字的学校,目的是培养外交人才。后来,特别是迁入江南制造局后,除学习西国语言文字之外,也加学一些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知识。先后聘请英美人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林乐知、金楷理等传教士,从事翻译和一定的教学工作;中国长于数理的科学家华衡芳、华世芳兄弟和徐寿、徐建寅父子,协助西人翻译,起了很大的作用。1870 年前后即出版了有名的《汽机发韧》、《汽机新制》等工程书,《代数术》、《微积溯源》等数学书,《化学鉴原》等化学书,共达数十种,译作和印刷都称高速度。据统计,从 1868—1907 年 40 年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印的西书有 159 种,1075 卷。其中除历史、政治、兵制等 30 余种关于文科盼书籍外,其他均为工、农、矿、商、算、理、化、电、光、声、天、地等科学、技术的书籍,这对中国新科技的发展,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江南制造局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也有贡献,除在生产实践中训练了大批熟练工匠之外,在机械制图上曾办有带学堂性质的画图房,教授生徒外文、算学、绘图等课,机器图样大多由他们绘制。这实际上就是容闳建议设立的所谓兵工学堂。到 1898 年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艺学堂。当然,应该承认, 江南制造局在培养人才方面赶不上马尾船政局,这是一个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