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各类实业学堂的设立
各类实业学堂,主要是洋务运动中应工商各务和医学卫生等需要而举办的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为主的新式学堂。早期的如江南制造局兵工学馆和马尾船政局求是堂艺局,虽也带有实业学堂性质,但它们主要是服从于军事上的需要而创设的。随着 70 年代从军事工业为主转变为以办民用工业为主,为服务于实业发展而办学堂的目的逐步明确起来;由于出洋留学、尤其是幼童出国化费太大而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自己办学堂以培养人才的主张,逐渐被人们所接受。70 年中期以后,以服务于工商业为特征的实业学堂创办了。
实业学堂的历史渊源,当然要追溯到 1867 年江南制造局采纳容闳建议在局中附设的兵工学馆④。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建立该学馆时就表达了其性质与任务,他说:“查外国造船行船及制各种利器,皆有专门之学。上年局中觅雇洋人翻译制造诸书,正欲先明其理与数之所以然,使门径既辟,得以循序渐进。”制造局办学馆,就是要“挑选聪颖子弟分门学习,以期日起有功”的“明其理与数之所以然”。①其带有实业学校性质是显然的,容闳称这个学馆“造就无数机械工程师”②,这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兵工学馆的真实情况。资本主义国家例如日本,将工业学校分为两类:一为关系国家制造之工艺,
① 《清实录·德宗》,引自《清末海军史料》,第 388 页。
①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 3,页 58。
② ③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裴荫森奏片,《洋务运动》(五),第 381 页。
④ 光绪五年十一月初八日李鸿章等奏,《洋务运动》(五),第 236 页。
① 参见本书第四章第四节。
② 同治八年十月初七日马新贻奏,《洋务运动》(四),第 24 页。
一为关系民生之工艺,名义上“各不相混”,实则理法是相通的。所以军工学堂与实业学堂并非毫无关系。
实业学堂首推电报学堂,依次为实学馆、矿务学堂、铁路、商务、医学等学堂。电报学堂 中国自己办电报学堂是在架设电线之前。最早的是福州电报学堂。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厦门福州间和马尾擅自架设旱线,引起“老百姓的仇视”而时常“拔电线杆和电线”③。1875 年丁日昌任福建巡抚后, 将此线“买回拆毁,仍将电线留存,延请洋人教习学生。”①这就是福州电报学堂。学堂里的洋教习就是大北公司的工程师,至于学生来源:一是从广州、香港招来的能英文者,二是船政学堂已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者”。教学方法是“理论兼实际,把对电气原理的相当知识和操使所用机器的方法相结合, 俾使学生们适合于电报员的职位。”电线尚未架设,先建学堂,说明丁日昌是有远见的。丁氏打算在台湾修造铁路和架设电线,开发矿产,把从大北公司买回的电线和机器等件运合备用。一旦电线造成,这些学生即可去台湾操纵运用。《田凫号航行记》的作者寿尔说:“这样一个学校的建立,使中国有希望在将来采用电报设施”②,是中国准备设电报的趋势的反映。
第二个电报学堂要数天津电报学堂了。1880 年津沽电线架设之初,李鸿章即于是年 10 月派员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聘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洋人来华“教习电学打报工作”。李鸿章认为,自己设学堂培养电报人才,可以做到“自行经理,庶几权自我操,持久不敝”③。可见设电报学堂是为电报业利权能握于自己手中。事实上,天津电报学堂在电报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很大的。随着津沪、沪汉、沪浙闽粤等电线的架设,对电报人才的需求甚力迫切,一时“皆由天津学堂随时拨往”。因学生供不应求,于是又促进了学堂的发展, 在一年之后,天津电报学堂即“招谙习英文学生四、五十名一体教习。”④ 但仍不敷用,左宗棠于 1882 年在南京设同文电学馆,此学馆采取淘汰制,所招学习电报的幼童,先是宽其人数,而后在学的过程中考其资质,做到“聪颖者留,鲁钝者去”①。1883 年电报向全国各省推广,到处需才,在上海成立了较大的电报学堂,从此,上海实际上成为训练电报人才的中心。诚如李鸿章所说,“因推广各省电线,在上海添设电报学堂教习学生”,以分拨各地值报。实学馆 具有名实相副的实业学堂意义的实学馆之设,当推广东为先,倡之者是两广总督刘坤一。他鉴于广东同文馆生徒仅学外国语言文字, 不务实业之学,且“专用旗人子弟,一味训课时文,虽仍聘一英员教习,略存其名”的“毫无实际”的教训,认为当前形势发展,务实的“西学馆之设, 诚为急务”。乃于 1876 年“以银八万元购买黄埔船澳为将来扩充机器局及开设西学馆地步”。③这种西学馆的特点,“自不在外洋语言文字之末,以力求
③ 容闳《西学东渐记》,第 85 页。
① 寿尔《田凫号航行记·电报学堂》,《洋务运动》(八),第 393 页。
② 光绪三年三月二十五日丁日昌片,《洋务运动》(六),第 334 页;丁日昌买回电线事参见本书第十章第二节。
③ 以上引文见寿尔《田凫号航行记》,《洋务运动》(八),第 392 页。
④ 光绪三年三月二十五日丁日昌片,《洋务运动》(六),第 336 页。
① 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李鸿章奏,《洋务运动》(六),第 341 页。
② 光绪九年九月十五日左宗棠片,《洋务运动》(六),第 352 页。
③ 光绪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奏,《洋务运动》(六),第 364 页。
实际为是”④。刘坤一为办好这种西学馆捐银 15 万两。广州西学馆虽为刘坤一所提倡,却成于后来任总督的张树声。张氏在论述办西学馆的目的时说: 中国“开厂造船,设局简器,讲求效法,积有岁年。而步其后尘,不能齐驱竞捷;得其形似,不能开径自行。则以西学入门层累曲折,皆有至理,不从学堂出者,大抵皮毛袭之,枝节为之,能知其所当然,不能明其所以然也。” 他认为只有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有所创造。于是利用刘坤一的 15 万两银子,勘得黄埔对河之长洲地方,购有西人船坞,船坞中有轮机,“可为考证学业之资”。⑥ 1880 年冬开始兴工,一年后竣工开馆。取名“实学馆”。学生主要学习制造。聘在籍丁忧之翰林院编修廖廷相总办馆务。他说这样,“称名正而言之顺,任人正而学者从”⑥。
1878 年刘坤一原在广州机器局附设有西学馆,半天学习理论知识半天参加制造等劳动。刘坤一对于张树声另设西学馆颇育微词,他在《复黎召民》函中说:“张振帅奏开西学馆,而指明先学制造。然温瓞园所办之局,非制造而何?何以不就现在振顿,而必另开一馆?是否别有深意?”①这实际上是反映湘淮系之间的矛盾。
广州实学馆的教学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点张树声讲得颇为明确,他与人书云:“驾驶之材,虽始于学堂,而必成于练船;且学堂功课又自分途,此学问之所以不可不分流别也。中国言西法,往往袭其皮毛,不求实用,诚不独诗赋策论为然矣。”②但实际情况在开馆之后并不如张树声的预期,学生主要“肄习西洋语文、算法,⋯⋯此外有关兵事诸端,未能肄及。” 1884 年张之洞继任两广总督后,“察看该馆生徒学业,尚堪造就,改名博学馆”,意思是比之实学馆的肄习内容要广泛一些。1887 年张之洞以“广东南洋要冲,边海兼筹,应储水陆师器使之材,较他省为尤急。”③必须扩充新式海陆军,乃就实学馆原址增地建舍,改为水陆师学堂。这将在下节专题叙述。
实学馆改为水陆师学堂后,广东于 1889 年另外设立西艺学堂,分设矿
学、电学、化学、植物学、公法学等五种专业,额设 150 名。张之洞认为, 这五种专业,“皆足以资自强而裨交涉”④。于是,西艺学堂的筹备工作加速进行。张之洞电请出使英国大臣刘瑞芬分别募请上述五种教习。除电学教师一时未雇请外,所聘有公法律例教师赫尔伯特、植物学教师葛路模、化学教习骆丙生、矿学教习巴庚生等四人。前三人雇聘合同三年为期,每月工薪 40
余镑到 70 余镑不等,巴庚生最高,年薪 1000 镑,月合 80 余镑。之所以如此, 因巴庚生“铜铁锡矿学、化学皆精”,既是学生出身,又是经验丰富的“开矿有效”者。⑤这些洋教习,因张之洞调鄂督而随之赴鄂。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政局时,复设立了矿学、化学等学堂。
比广东稍晚设立的实业学堂尚有一些,例如 1883 年吉林设立的表正书院,1887 年台湾设立的西学堂等。
④ 刘坤一《致黎召民》,光绪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刘忠诚公遗集》书牍卷 6,页 2。
⑥ 张树声《筹议设立西学馆事宜折》,光绪六年,《洋务运动》(二),第 124—125 页。
① 张树声《建造实学馆工竣延派总办酌定章程片》,光绪七年,《洋务运动》(二), 第 127 页。
② 刘坤一《复黎召民》,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一日,《洋务运动》(二),第 129 页。
③ 张树声《复船政大臣黎》,《洋务运动》(二),第 134 页。
④ 张之洞《创办水陆师学堂片》,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清末海军史料》,第 398—399 页。
⑤ 张之洞《增设洋务五学片》,光绪十五年十月十八日,《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 28,页 7。
表正书院是督办宁古塔等处事宜的吴大澂所倡办,委令“数理精深,又能循循善诱”的江苏候补知县了乃文总司教习事宜,候选从九品廖嘉缓为分教习。该书院在吉林机器制造局东偏隙地盖造房屋 26 间,由总办机器局的江苏候补同知朱春鳌经理其事。据吴大澂说:学生来源系由“吉林府教授衙门送满汉生童三十余名住院肄业,专令学习算法”;“该生童等有志向学,渐入门径,颇有可造之材,将来日进有功,与机器制造测量诸法,触类可通。”
①学习是颇有成效的。由上可见,表正书院的兴办与学习,是同军用的制造局
密切攸关的。
台湾西学堂系台湾巡抚刘铭传所倡办,总的说是应洋务事业需要而创办的。一是“台湾为海疆冲要之区,通商筹防,动关交涉”,但台地无通外国语文之人,取才内地也有很多困难;二是“台地现办机器、制造、煤矿、铁路”等工业企业,需要这种科技人才甚为迫切。于是在 1887 年 4 月设立西学堂。招收“年轻质美之士”20 余人,“延订英国人布茂林为教习”,另聘汉教习 2 人,“于西学余间,兼课中国经史文字,既使内外贯通,亦以娴其礼法,不致尽蹈外洋习气,致堕偏诐。”学生第一年学外文,而后“渐进以图算、测量、制造之学,冀各学生砥砺、研磨,日臻有用”。②这样,台湾就会做到,既有外交人才,亦将备有工业近代化中所需的科学技术等工程管理人才了。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自强学堂。该学堂系张之洞于 1893 年 10 月创设于武昌。分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斋。方言一斋学生必须住堂肄业,其余三斋不甚强调住堂,着重于按月考课。可见重点是放在方言上,张之洞说:“自强之道,贵乎周知情伪,取人所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必无从会通博采。”①但后来对技艺也逐渐重视起来了。并于 1896 年将原铁政局内化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别为一门”。此外,自强学堂还很注意翻译有关工农商等方面的技艺书籍。张之洞说:过去总署和上海方言馆所译的书,多为交涉公法和武备制造的书,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事物是发展的,今天大不同于往昔,他说:“方今商务日兴,铁路将开,则商务律、铁路律等类,亦宜逐渐译出,以资参考,其他专门之学,如种植、畜牧等利用厚生之书,以及西国治国养民之术,由贫而富,由弱而强之陈迹”等诸方面的书,都应笔译广为刊布流传,“为未通洋文者收集思广益之效。”②张之洞的认识是正确的,自强学堂的工作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此外,轮船招商局于 1894 年附设了驾驶学堂。这是该局帮办郑观应发起创建的。他说:“商战需从学问上讲求。既需船械,精制造;既精制造,要识驾驶,所谓有人才而后可与人争胜也。”③
乃成立驾驶学堂,聘“江裕”船主鼐克任总教习,签订了合同。合同对总教习要求很严,他“必须由驾驶学堂出身,考领超等文凭者,应教法得其
① 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卷 3,《洋务运动》(八),第 297—298 页。
② 光绪九年九月初九日吴大澂奏片,《洋务运动》(四),第 401 页。
① 刘铭传《台设西学堂招选生徒延聘西师立案折》,光绪十四年六月初四日,《洋务运》动(二),第 144—145
页。
② 张之洞《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八日,《张文襄公全集》公牍卷 120,页 20。
③ 张之洞《札道员蔡锡勇改定自强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张文襄公全集》公牍卷 100, 页 26。
上乘乃克膺此重任。”郑观应认为鼐克是符合条件的适当人选。合同规定: “限期五年,尽心竭力教导诸生,务期于限内洞悉行船一切技艺绝无隐瞒挂漏。”④可惜后来鼐克教学成效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