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强军
中日甲午战争中号称“天朝上国”的清王朝,竟然败在“东洋一隅”的日本手下,再次饱尝割地、赔款的苦果。战败的教训,终于迫使清政府认识到“必全按西法,庶足以御外侮”。统治阶层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编练新式陆军的要求。如 1895 年胡燏棻提出编练新军、操法军械务归一律的建议。同年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亦发出亟练陆军的呼吁,他“愤兵事之不振由铜习之太深”,认为“非认真仿照西法急练劲旅不足以为御侮之资”,提出“拟在江南练陆军万人,而以洋将管带操练”②的在江南编练自强军的计划。因此,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成了促成自强军产生的一个直接的因素。
1895 年 12 月 2 日张之洞向清廷递上了《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将自
强军开办情形专案具奏,不久得到上谕批准,表明了自强军的诞生。到 1901
年 9 月自强军全军调防山东,并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止,前后共达 5 年 9 个
月①。为了叙述方便,兹将自强军 5 年 9 个月的发展演变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成军时期,时间是从 1895 年 12 月到 1896 年 8 月。这时期,
自强军在江宁成军,仿德国营制,并制定了饷章。设步队 8 营、马队 2 营、
炮队 2 营、工程队 1 营。步队每营 250 人分为 3 哨,马队每营 180 骑分为 3
哨,炮队每营 200 人分为 4 哨,工程队 1 营 100 人,医官、兽医、枪匠、伙
夫、马夫等另备,全军兵士正额为 2860 名,年饷 40 余万两,全军聘德国军官 32 人,其中除委来春石泰为全军统带外,11 人为营管带,20 人为哨官。华人将弁任副营官及副哨官。士兵从江苏、安徽两省土著乡民中招募。并设立营务处管理全军营务,任命知府钱询为自强军洋操提调,总理营务处。自强军成军后,在江宁省城购建营地营房驻扎,并进行操练。1896 年 2 月,张之洞调湖广总督本任,刘坤一回到两江总督本任,自强军开始由刘坤一接办。同年 6 月,自强军因情操场训练,与刘坤一的湘军亲兵营发生了冲突,亲兵开枪打伤洋将格罗才。自后德国兵轮、领事纷至沓来,在惩罚了当事者之后, 德国人的要求需索还是有加无已,既争抚恤费,又请领 3 年薪资回国养病, 几经波折,才将事情平息。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刘坤一决定自强军离开江宁, 徙军吴淞。7 月 16 日,刘坤一批准了总办营务处洋操提调钱恂的辞职,改委候补道沈敦和总理自强军营务处,由他督率全军移驻吴淞。同时,刘坤一又
① 参见本书第十七章第五节。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 210 页。
① 张之洞《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析》,《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 4O。
变动了自强军营制,将原设马队 2 营挑选精壮并为 1 营,这样全军定额为步
队 8 营,每营 250 人,马队 1 营,180 人,炮队 2 营,每营 200 人,共 2580
人。第二阶段为稳定操练时期。时间从 1896 年 8 月到 1898 年 5 月。这时期自强军驻扎吴淞,为全军最兴盛时期。吴淞地处上海海口,此处原驻有江南防营盛字军。为了驻扎自强军,刘坤一专门拨款修筑营房,并令原吴淞驻军移扎狮子林炮台,腾出营地操场,资自强军训练。自强军各营于 5 月间先后从江宁抵达吴淞,分营驻扎。其时房屋尚未建成,除步队一、五营之外,其余各营都只好临时支搭帐棚居住,到 8 月上旬,房屋建造方告完竣。
自强军安顿以后,开始了正规的军事操练。为了督操方便,将步队 8 营
分为左右两翼,每翼 4 营,由洋营官斯忒老和柏登高森统带(后由南尔都福接替斯忒老)。士兵们开始了紧张的训练,每天几乎“无一刻之偷闲”。步队使用的武器是 1888 年新式小口径双筒毛瑟枪,炮队 2 营使用武器分别是克
虏卜八生的后膛钢炮及英国麦克信七生的半后膛钢炮各 6 尊。马队操练器具
主要是长矛,炮队马队士兵则都备有新式小口径双筒马枪。1897 年 5 月 1 日,
自强军在吴淞举行阅操,邀请了驻沪各国领事、水陆团练各将弁共 170 余人观看。阅毕,上海的西文报刊评论说:“此军人人体气强壮,枪械整洁”, 步队“听其扳机作势之声则千人一律,及装药放响则初次不齐,二、三次较佳”;炮队钢炮“皆精利之器,光洁绝伦,⋯⋯炮手之技洵称敏捷”;马队“操亦甚精,进退徐疾,皆如人意”。①连当时江苏巡抚赵舒翘视察自强军时, 对其“行军阵法”,也发出“江南诸军无如自强军”的感叹。国内舆论更对自强军“士躯之精壮,戎衣之整洁,枪械之新炼,手足之灵捷,步伐之敏肃, 纪律之严谨”①,赞叹不已。大阅操的成功,使自强军名声大振,令中外人士有耳目一新之感。
1897 年 2 月,鉴于士兵操练已基本娴熟,自强军又在驻地办起练将学堂,
练将学堂分派洋将 4 人充任教习,轮流教授枪法、步法、测绘、战学四门课程。每日集华副营官哨官赴堂听课,以 4 个月为期。4 个月之后,又接办了练弁学堂,由自强军中选派排长入堂学习,练习行军、侦探、测绘等技艺。这些学堂的开办,使自强军营哨排长各级将弁得到了轮训。
是年 9 月,自强军移驻吴淞训练已有年余,按张之洞创军之原意:“俟成军半年以后,操练已有规模,即行推广加练,酌增人数一倍,统以增至万人为止。”②但是限于财力,刘坤一无力再扩大自强军。于是便出现了调防分练之议。即将自强军调防江阴,调江阴合字营来吴淞自强军驻地,与原驻吴淞的盛字营一起由自强军派洋将弁教练,而自强军仅留洋将 2 员随往江阴教练。此议原意很明显,一可不增饷项,达到多练新军之目的。二可将自强军中的洋将权力削弱。三可避免自强军与防军因饷项厚薄而产生矛盾。但调防分练的主张,很快引起洋统领来春石泰的反对,他上书刘坤一说:“欧洲强国用兵最精,而训练率限以三年,未有一年成劲旅者”,他认为今自强军虽较诸防营为佳,但比较欧洲之兵,则如初涉藩篱,未窥堂奥,并且仅令 2 洋
② 其后虽仍存自强军之名,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才正式并入北洋第六镇,但实际上独立的自强军已不存在,为武卫右军所控制。
① 这个时期,工程队 1 营并未开招,因此实额是 2580 人
① 《自强军西法类编》创制公言,卷下,页 33—36。
② 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 74,页 7。
将随往江阴接练,限于能力,对操练必有不利。而且自强军名声已著,驻扎吴淞可扼守要隘,隐维大局,关系非轻。来春石泰的反对使刘坤一改变了调防分练的主张。同年 9 月 27 日刘坤一作出自强军仍驻吴淞接续训练的决定。
只令自强军就近教习盛字军。不久,自强军派出洋将 3 员前往盛字军,教习洋操。
是年 11 月 2 日,来春石泰上了要求补练工程队的条陈。11 月 13 日,刘坤一批示决定工程队由江宁陆军学堂开办,自强军不必筹建。这样自强军的营制上正式取消了工程队 1 营的编制。自强军的编制,在移驻吴淤前共为 11
营,额设士兵共 2580 人。自沈敦和总理营务处时起,因点验剔退,先后斥革
逃逸,自强军共缺额 240 余名。虽屡经招募选补,但从未足额,加上洋将又
虑新旧掺杂,操练难期合法,因此常积缺额百余名或数十名不等。1898 年 2 月,因洋统带来春石泰的合同期将满解职,自强军兵额始一律补足。
自强军中的德国军官,都订有 3 年合同,自 1895 年应募到华之日起,到
1898 年的 3 月至 9 月将先后期满。为了作好交接工作,1898 年 3 月刘坤一派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前皖南镇总兵署江南提督李占椿,两江营务处道员杨慕璿前往吴淞校阅自强军。阅毕,他们向刘坤一报告说:“调阅马步炮队各营军容壮盛,队伍整齐,阵法进退有方,枪炮施放灵捷,倘遇有事可期得力”。为此刘坤一上奏请奖来春石泰二等第三宝星,洋营官齐百凯等 6 员给三等第
一宝星,其余 16 员洋哨官奖给银牌。鉴于来春石泰将于 4 月 11 日合同期满, 委李占椿接统自强军,其它洋营官哨官均俟期满派员接带。③
1897 年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瓜分危机日盛,英国又提出要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因此长江流域的防守成为重心。负有守土之责的刘坤一,基于“以江宁江苏论,则江阴系两处门户,若论大局,则镇江乃上游七省咽喉,且为南北关键。”作出了重点扼守江阴、镇江的决定。由于前时来春石泰的反对,自强军未能移驻江阴,来春石泰期满辞退后,1898 年 5 月, 由新任自强军统带江南提督李占椿带军移驻江阴,以便与镇江上游诸军相互联络,自强军加入了江防行列。
第三阶段为参与江防时期。时间是从 1898 年 5 月到 1901 年 9 月开拔山东,并入袁世凯武卫右军止。这时期,自强军遣散了洋将,全归华将自统。军队营制上增加了江南提督亲兵一哨。全军在靠近江阴沿江炮台附近,择地驻扎,以备有警时与炮台互相策应。1898 年 9 月,刘坤一道上谕:三十七营防军练洋操,每哨由自强军酌拨排长一名充任教习,一切操法都按自强军的章程。自强军调出排长的缺额,由统带另行募补,又将自强军新纂之《西法类编》一书分发江南防军各营旗,责成营哨官诵习。在白强军排长的教习下, 江南防军改练德操颇著成效。
1899 年 12 月,刘坤一出省视察江南各路防军,得意地称赞自强军及驻镇江的江胜军“操法极为整齐,所演行军队连环炮声势联络,均足以备缓急。”
1901 年 7 月 18 日,清廷命令自强军调往山东交袁世凯酌量分布和训练。这一纸谕令,标志着一支独立的自强军即将被吞井。接此消息,首创自强军, 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急忙询问刘坤一,刘答以因该军向习洋操,就近归袁训练,以期一律精熟。刘的答复并非心里话,事实上他以江南防务薄弱为由,
③ 张之洞《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 40。
① 刘坤一《自强军教练有成绩清给洋员宝星折》,《刘忠诚公遗集》奏疏卷 28。
主张留下自强军。同时,袁世凯也在山东上了《辞督练自强军折》,请清廷收回成命,但这些请求都未被允准。于是刘坤一只得忍痛割爱,交出自强军的指挥权。除将亲兵一哨仍留下外,所有马步炮各营借原领军械等项,于 1901
年 9 月自江阴起程开赴山东。从此,自强军便在袁世凯的节制之下。
自强军是既不同于湘淮军也与练军有别的自成一系的新式陆军,因此有必要简叙其组建特点。
第一,募洋将为统带管带。在 60 年代初,清政府虽通过湘淮军招募洋人统带常胜军、常捷军。但这只是出于“围剿”太平军的需要的权宜之计,事后很快将两军解散。此后,在长达几十年的练兵时期内,大都利用洋将为教习,并无统兵之权。促使张之洞下决心募洋将为统带管带的,是他看到了绿营湘淮等旧军有着:人皆乌合,来去无恒;里居不确,良莠难分;各军都有缺额,在职勇丁亦系当杂差;将拥厚资,士不宿饱;于新式枪炮、操练诸事全不讲求:绘图、测量、行军、水陆工程诸事尤所不习;以及将领无练兵报国之心等弊端。要除去这些弊端,他认为只有募洋将为统带。张说:“练兵之道无权不行,若仍以华官为管带,发饷仍归营官,则缺额摊扣之弊如故, 成见自是之习如故,事事掣洋人之时,教练必无实际,故用洋人为教习而不使之管带无益也。”当然,他也不是无限制的政权,而是小心翼翼地对洋将权限作了规定,如“带兵操练之权悉以委之洋将弁,而约束惩责之权则专归华官”。张氏认为,“洋将上则统属于该省督抚、将帅,次则所立合同约定, 会商该省营务司道,下则弁勇皆系华人,一军之中洋弁不过数十人,断不至有尾大不掉之虞。”当时张之洞聘洋将为统带、管带的做法应该承认有进步作用,这同 60 年代初用常胜军、常捷军专门来对付太平军不能混为一谈。张之洞的这一目的虽是为了维持清王朝统治,改变中国军队落后的状况,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看到“今外洋各国,无一国不汲汲于兵事,日夜讲求淬厉, 以相角相伺,我若狃于和局,从此罢兵节饷,而不复为振作之计,是中国永无战胜之日矣。”①因此他创练新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御外侮。但是单靠列强来改变中国军队落后的状况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者决不会真心帮助中国军队实现近代化,而只是出于维持中国半殖民地局面的需要。特别是一旦他们掌握了清统治的支柱——军队的领导权,必然又会触犯清统治的利益。以后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自强军的接办者刘坤一,他对聘洋将有着不同的看法。早在张之洞创建自强军之初,刘氏就借荫昌之口讲出:“练陆军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涉于张皇”;“若遽多雇土等洋人铺排门面,则初学未能领略,徒为虚费薪资。” 等语。①暗示了他和张之洞聘洋将急练陆军万人主张的分歧。果然,刘坤一回任两江不久,和洋将就产生了矛盾,刘坤一试图改动来春石泰拟定的自强军营规,遭到来春石泰的反对。“从此意见各深,遇事益难商办”。最后刘坤一只能收回营务处的事权,其余稍为迁就洋将。①刘坤一为收回营务处事权, 专门制定了洋将弁的训条和规条。②在他札发的训条中,将洋统带的权力限于督饬操练、管辖洋将弁。而洋将弃的权力也限于带领教习,及监督伙食、发
① 刘坤一《寄总署》,《刘忠诚公遗集》电奏卷 1,页 61。
① 以上引文均见张之洞《吁请修备储才折》,《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 37。
① 《刘忠诚公遗集》奏疏,卷 24。
② 刘坤一《致桂芗亭》,《刘忠诚公遗集》书牍卷 12。
饷等事。训条明文规定洋管带应听营务处总办节制,一改张之洞拟定洋将会商该省营务处司道的规定。营务处除不能直接管辖洋统带外,其他任何洋将弁都有权节制。通过训条,将营务处权力增大,洋将弁的权力缩小。同时, 训条还规定洋将弁对操练以外各事:如华将弁与兵士请假、操衣颜色、靴帽式样、兵士处罚等事均不必与闻。为预防洋将弁控制军队,训条中特别规定, 华将弁与兵士不能相离。洋将不得以操练华将弁为由,将华将弁与兵士分离。最后训条还重申,此训条与合同无异,违者即以违反合同论,当行辞退。在刘坤一酌定的规条中,制定了对洋将弁的赏罚条例,通过训条、规条,刘氏将洋统带权力削弱了。表面上洋统带仍为全军统领,事实上营务处从各方面进行钳制,营务处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心。
尽管刘坤一对洋将作了种种限制,但在 1896 年自强军与湘军亲兵营的冲突中,由于一洋弁受伤,德国政府出面,进行了武力威胁,使刘坤一感到了聘洋将潜在的政治干涉危险。这种危险感,随着 1897 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引起的瓜分危机而加剧。在当时的形势下,刘坤一深恐洋将领兵,会使自强军倒戈助德。但碍于 3 年合同期未满,加上中德之事正在议商,尚未宣战,难以将洋将一律辞退。
因此“目下去留两难,祗合暂为羁縻而已”。③值得注意的是,坚决请求聘洋将的张之洞,当时也改变了态度。他在总结了江南、湖北用洋将的教训后说:“查今日中国练兵诚为第一要事,惟各国皆思干预我兵权,亦是大患。大率用洋人教习即可,用洋人大员为将领则万万不可。”①因为这是触犯清统治的利益的大事。此后终清王朝之世再也没有出现洋将直接统带中国军队的情况。
第二,饷源出自地方筹集,洋将、兵士薪饷较高。自强军的饷源同湘淮军一样,由主办者在地方筹集。这和新建陆军饷源仰恃户部供给不同。因此自强军带有浓厚地方军队的色彩,也决定了它最后被并吞的结局。
自强军的创办经费来自瑞记洋行的借款。此款总数为 100 万英磅,6 厘息,九六扣。按当时市价兑换折银 628.6 万余两。以在江南办理防务名义由
张之洞奏准清廷息借。由江苏盐课、厘金、筹捐等项担保,分 20 年本利归还。因此张之洞说:此款是“名为借款,何异将本省自有之财提前应用。”②自强军的经常饷源有三个来源:苏、皖、赣三省裁兵每年可省 20 万两,从新增芜
湖米厘中抽出 12 万两,从苏、沪两局米厘中拨银 38 万两,三者合计 70 万两。自强军的薪饷在当时是全国最高的。这不但是每年要化巨额薪饷于所聘
的 30 余员洋将弁,而且自强军士兵的薪饷也高于同时期的防军、新建陆军、湖北洋操队。1898 年户部有个统计,按自强军每年所需饷银计之,大概绿营3 名抵自强军 1 名,勇营 2 名抵自强军 1 名。当时新建陆军正兵月饷每名四两五钱,湖北洋操队正兵月饷四两二钱,防军勇丁每名月饷亦是四两二钱, 唯自强军的军饷使地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刘坤一回任两江总督后,对当时江南财政的情况叫苦不迭,认为自强军“尚须变通办理,以资节省。”③因此他于 1898 年以江南防军改练洋操急需加饷为由,将自强军排长月饷由 10 元
③ 《自强军西法类编》创制公言,卷上。
① 刘坤一《致荣仲华》,《刘忠诚公遗集》书牍卷 17。
② 张之洞《致总署》,《张文襄公全集》卷 80,页 8。
③ 张之洞《筹办江南善后事宜折》,《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 38。
改为 6 两,士兵由 3 元改为四两五钱,和新建陆军、湖北洋操队接近。
第三,仿德国营制。张之洞强调不仅要学习德国的军事技术,而且要学德国的营制,他认为,德国营制每一军必兼有步队、炮队、马队、工程队数兵种始成一军。自强军是合诸兵种为一体的具有近代军队特点的军队。自强军的步兵共 8 营,分左右两翼,每翼 4 营,每营设 3 哨。德制 1 营管 4 哨,
哨各 250 人,每哨设 3 队。而自强军正是按德制 1 营扩为 1 翼,1 哨扩为 1 营,1 队扩为 1 哨。特别是自强军仿德制建立起一支西洋军乐队,实开近代中国军乐队之先声,在当时是一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