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海防与新式陆军一、海口陆上防务
上章所讲的海军建设,决不是孤立的,还有陆地军事力量的建设与之相配合。所谓陆地军事力量的建设,一个是建设海口炮台等防御设施;另一个是新式陆军的建设,在那时即所谓“练军”和稍后的自强军和新建陆军的建设。本节先叙述各海口的防御设施建设。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所谓“中外和好”气氛中,清政府又高枕无忧了,沿海各要口炮台等防务设施几皆废弃。天津教案发生后,列强陈兵海上,清政府意识到加强海口防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办理天津教案的李鸿章致函关心海防的丁日昌说:“此案敷衍过去。果为自强之策,大沽海口南北炮台及北塘等处,应驻重兵,长江以炮台为经,轮船为纬。无逾尊议之善。但保津畿与长江,自固根本,彼必不敢轻视,动辄强压。海外我与彼族共之, 缓图可也。”①海口设防的方针和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李鸿章讲得颇为明确,他说:“水路主守,陆路主战。二语实为中国御侮救急良法。然水路何以守? 曰扼险炮台、守口炮划、拦路水雷而已。”①那就是各要口以炮台、炮艇和水雷相结合进行防守,其中以陆上炮台为主。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从 1871 年起
即筑造大沽、北塘海口及津城东北各炮台,并于运河北岸筑造新城,到 1876 年初步筑成。李鸿章高兴地说:“从此海口孤台可得犄角之势,于防务大有裨益。”①清政府所以把防务重点置于津沽、长江,李鸿章说,这是因为“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②李鸿章的这种说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性。怎么可以认为“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就可以了呢!列强历次发动的侵略战争不都是从远离京城的边境海口开其端的吗?所以对各省海口边境也不应该“略为布置”即可,而应与津沽、京畿等处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李鸿章上述思想指导下,津沽以外的备边境海口的防务工程,到 1875
年后,始逐渐加以建设。清政府首先着手筑山东烟台炮台,接着于 1881 年筑营口、旅顺、大连和威海等炮台,并布置水雷。与此同时,长江口、福建之闽江口和台湾、广东各海口,亦择要修筑炮台,但仅仅是“略为布置”而已。1884—1885 年中法战争中,这些“略为布置”的诸多防务设施遭法军严重破坏。战后清政府较为重视重建各省海口的炮台等防御工事。但总的说,李鸿章仍更重视北洋海口,他说:“先戍威海,以固户庭。次则大连湾以蔽赔都, 实为久远紧要之计。查北洋海岸可以收泊兵船者有四,除胶州澳地偏于南姑不论外,惟威海卫、旅顺口、大连湾三处,为敌所必争。”他接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说:“咸丰末年敌船北犯律沽,因旅顺水浅,遂藉威、大为屯粮运取煤水之所”。③故必须大力加强该地防御建设。大力加强这几处
① 光绪七年闰七月二十六日,陈宝琛片,《洋务运动》(二),第 515—516 页。
① 李鸿章《复丁雨生中丞》,同治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 10,页 22。
① 李鸿章《李雨亭制军》,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二日,《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 13,页 14。
② 李鸿章《津郡新城竣工折》,光绪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26,页 41。
③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二日,《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24,页 16。
的防务建设是对的,但过分偏重于京畿附近忽视南方是不正确的。不仅如此, 李鸿章对于海口陆上防务也信心不足,他说:“《海防新论》谓,南北花旗交战时,铁甲兵船进口直冲过十数炮台而深入,则台虽坚炮虽多,亦未必能御大敌,惟得地为之,稍壮声势耳!”①这里把铁甲舰看得非常神妙,而把炮台等防御设施只看作“稍壮声势”之物,太重铁甲而轻炮台的思想是错误的。这种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海口各炮台设施等的建设。但到 1890 年,南北洋各海口炮台等防御设施的建设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兹据山东巡抚张曜所派候补知县萨承钰了解的 1890 年的南北洋炮台情况扼要列表介绍于下。②
炮台名称 |
地 址 |
形势特征 |
|
---|---|---|---|
台湾炮台 |
大胜元炮台 洋楼东、社寮山炮台沪尾炮台 西屿、大城北、金黾头炮台 三鲲身炮台 打鼓港即旗后口,南岸、北岸炮台 打鼓山炮台 |
基隆,淡水县东六十里外 同 上淡水县 澎湖界,孤悬大海中台湾南部安平 凤山县西南十五里 打鼓山上 |
原建的暗台(仅留基址) 地势天然,为台海之门户 东南依山,西北濒海,可平击, 亦可下攻,台北资捍卫焉。 露天炮台,布置周匝。 系 1874 年沈葆桢仿照洋式建造,台之前后左右均可轰击。南北岸足以要应援 |
悬崖中明炮台,台身用塞门德土 筑成,颇为稳固。 |
上表所列炮台是很不完全的,但已能说明,清政府对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奉天等七省海口陆上防御工事的建设,还是比较重视的,所建炮台具有一定规模和坚固性,并有相应的辅助设施。当然,对李鸿章说,他更注重渤海防务,并将海军建设与陆上炮台紧密地配合起来。他于 1891 年视察北洋海军海防后得意地说:
“北洋兵舰合计二十余艘,海军一支,规模略具。将领频年训练,远涉重洋,并能衽席风涛,熟精技艺;陆路各军,勤苦工操,历久不懈;新筑台垒,凿山填海,兴作万难, 悉资兵力;旅顺、威海添设学堂,诸生造诣,多有成就;各局仿造西洋棉花药、栗色药、后膛炮、连珠炮、各种大小子弹,计敷各舰操习之需,实为前此中国所未有。综计海军战
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③
就事论事,南北洋尤其是北洋海军海防,不能说不牢固,李鸿章所说的
① 李鸿章《条复四事》,光绪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李文忠公全书》海军函稿卷 3,页 1。
② 李鸿章《复丁稚璜宫保》,光绪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 15,页 23。
③ 多见《清末海军史料》,第 268—272 页。
“深因不摇之势”,不能说是吹嘘,但后来事实证明,甲午一战北洋海军溃败覆没,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未能济事。这不能责怪海军海防建设的不力,而是由于政治上腐朽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