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

长 172.5 公里的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它是当前世界上最具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的国际航运水道。它北通地小海,南通红海,沟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联结欧、亚、非三大洲。从欧洲经运河到亚洲的水路,要比绕道好望角缩短 8000 至 10000 公里。在全世界所有的通海运河中,无论在使用国家之众,通过船只之多以及货运量之大等方面,苏伊士运河均名列前茅。然而你可曾想到苏伊士运河苦难的过去,它的历史就是一部浸透着埃及人民血泪的辛酸史。

早在 4000 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在尼罗河支流上开凿过一条

运河,后人称之为“法老运河”。到公元前 7 世纪,尼罗河支流被泥砂淤积, 法老运河也被堵塞,很快被人们所遗忘。

1798 年,拿破仑率领大军在亚历山大港登陆,占领了埃及。他雄心勃勃, 亲自带了许多工程师去寻找古运河的遗迹,进行实地勘测,准备在这里挖掘一条运河。但是,他的工程师测量出现错误,他们告诉拿破仑说红海的水位要比地中海高出 10 米,开凿运河是不可能的事。不久,拿破仑因急于回国, 开凿运河的事随即作罢。英国势力随后打入了埃及。

19 世纪 30 年代后,英法两国都急于想打通地中海至红海的通道。1854 年,曾任法国驻亚历山大总领事的勒赛普斯,终于获得了修建苏伊士运河的特权。他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组成“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资本为 2 亿法

郎。勒赛普斯同埃及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规定:运河区租期 99 年,期满后全部归还埃及;埃及政府无偿提供开凿运河所需的土地,并提供劳动力;公司有权免税输入开凿工程所需的机器;埃及可获运河纯利润的 15%。英国最初虽反对法埃两国的租让合同,但因克里米亚战争和印度人民大起义的发生, 英国也迫切感到对运河的需要,不久也就予以默认了。

1859 年春,苏伊士运河正式破土动工。数十万埃及劳工开始了在沙漠中进行的一项震惊世界的伟大工程。数万人在烈日下干活首先要有饮水,沙漠里哪儿有水?于是,就在开凿运河的同时,开凿一条尼罗河的引水渠,把淡水引来。这条水渠与运河并行,运河开凿到哪里,水渠也就开凿到哪里。这样,实际上是开凿了两条运河。

根据埃及工程师里南特的计划,运河工程主要是开凿一条南北基本垂直的人工河,中间又利用了三个湖泊,可大大节省人工。但是,运河的北段是盐渍地,中段是沙漠,开凿难度很大。即使在南段的湖泊区,因为湖水太浅, 要把湖底挖深,难度仍然不小。

运河公司常年雇用着 6 万名埃及劳工。他们使用锄头、铁锨等最简陋的工具,甚至被迫用双手挖掘泥土,用篮子搬运。这些劳工的收入极其微薄, 伙食很差,生病又没有医药,处境同 4000 年前埃及人民为法老修筑金字塔时

不相上下。过度的劳累和饥饿先后夺去了 12 万埃及民工的生命。苏伊士运河可以说是用埃及劳工的白骨垒成的。

为了开凿运河,埃及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之中。由于无法拿出合同中承担的开凿费用,埃及政府被迫向英法等国举债,1863 年外债已达 1600 万英镑。

1869 年 11 月 17 日,经过 10 年的艰苦施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运河北起地中海的塞得港,内至红海的苏伊士城。由于地中海与红海水位基本

相等,故运河没有设立船闸。河道平均宽度最初为 100 米,深 9 米。后经多

次展宽修浚,河道宽度达 160—200 米,平均深度为 15 米,可通行 8 万吨巨轮。

随着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越来越被世人所公认,对于运河管理权的争夺日渐激烈起来。1874 年 11 月,英国利用埃及财政困难, 用 400 万英镑的代价,收购了属于埃及的运河公司 44%的股票。从此,运河经营管理权分归英、法两国共管。1882 年,英军侵入埃及,占领整个运河区, 随即把它建成庞大的军事基地,企图独占苏伊士运河。

西方各国对英国的野心一致表示反对。1888 年 10 月,英国被迫同法、德、俄等国签订《君士坦丁堡公约》,“保证一切国家在任何时候对苏伊士运河的自由使用”。这样,英国独占运河的野心没有实现。运河仍由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掌握,总公司设在巴黎。这种由英、法共管运河经营管理权的局面维持了近百年。

直到 1956 年 7 月 26 日,埃及总统纳赛尔下令将“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 收归国有,苏伊士运河才回到埃及人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