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坛巨匠雨果

1830 年 2 月 25 日晚,巴黎的法兰西人剧院正要上演一位青年作家的浪漫剧《欧那尼》。戏没开演,站在剧场门口的观众却已冲突起来。

“停演!停演!这戏糟透了,它把古典艺术彻底糟塌了!我们反对演出!” 许多人高喊着。

“上演!上演!这戏好极了,它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欢迎演出!”另一些人大声争辩着。

两派从开始争辩发展到后来为动武。反对演出派爬上屋顶,把垃圾箱里的垃圾拼命往下扔,主张演出派则守住剧场决不退出,得到他们的支持,全剧照常演出。尽管剧场里没有往日的秩序和安静,反对派不时插话和起哄, 但演出仍获得成功。在支持演出观众中,就有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因为支持演出,他的头还被打。一出浪漫剧能引起这么大的风波。那就不能不谈谈它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1802 年 2 月 26 日,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省。他父亲是个细木匠的儿子,在法国大革命中参加了拿破仑的军 队,平定过保王党的叛乱, 因此在几年内就升任为将军。他 对拿破仑感恩戴德,是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雨果幼年跟随父亲的军旅到过意大利和西班牙,见过不少世面。

1812 年初,父亲把雨果送回巴黎,想让他进入工艺学校,但没成功。雨果从小就对文学发生兴趣,从 14 岁起开始写作。15 岁时,他写的诗还得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奖励。年轻的雨果决心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文学事业。

照理说,雨果有这样一个父亲,应受到共和主义的影响,但他的母亲却是波旁王朝的坚定拥护者。波旁王朝复辟后,母亲感到年轻了许多。雨果懂事时,正赶上父母因感情不合而分居,他跟了母亲。受到保皇主义影响,反映在他初期的创作中,有不少是歌颂波旁王朝复辟的作品。

但事实很快教育了雨果。他的朋友窦隆无隆被官方指控为“阴谋叛乱”, 要处以死刑。雨果事先得到消息,马上写信给窦隆的母亲,让窦隆到自己家里来躲一躲。他万没想到,当局偷看了这封信,抄录唇重新封好,又寄给窦隆的母亲。幸好窦隆已逃离法国,否则警察一定会在雨果家中抓住他。雨果亲眼看到自己曾经如此信赖的政府,竟然干出私拆信件、施展阴谋的可耻勾当,他受到沉重打击。望着父亲的满头白发,回想父亲跟随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战争生涯,他懂得了共和政体的可贵。这一切都使他对保皇主义思想,产生了厌恶情绪。

在法国文坛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的背景下,雨果的政治态度迅速改变。1827 年,他的诗歌中开始出现与复辟王朝唱反调,歌颂拿破仑的主题。同年,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下著名序言,成为这种转变的重要标志。在这篇序言里,雨果激烈地批判了束缚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伪古典主义, 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从而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指明了道路。从此以后,他始终遵循自己的进步的文学主张,驰骋在法国文坛上。

从 1827 年到 1840 年的 13 年间,是雨果文学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除了引起激烈争论的浪漫剧《欧那尼》外,他的作品还有诗集《东方杂咏》和

《秋叶集》,人道主义小说《死囚的末日》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这是一部善良的无辜者在中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作品。女主人公爱斯米拉达是个纯洁热情的吉普赛

少女,在巴黎街头卖艺为生。巴黎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孚罗德对她动了邪念, 企图占为己有,当发现她另有所爱时,又刺伤她的情人并嫁祸于她,使少女被判死刑。行刑之日,圣母院丑怪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把她从刑场上救出,安置在圣母院避难。但教会诬称爱斯米拉达是反宗教的女巫。孚罗德趁机把她劫走,威逼她屈从自己的兽欲,在遭到拒绝后就把少女交给了追捕的官兵, 他则在圣母院楼上看着她被送上绞架。狂怒之下的加西莫多把孚罗德推下钟楼活活摔死,他自己也到公墓自尽在爱斯米拉达的尸体旁。

1841 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845 年又被授予伯爵头衔,活跃于政治舞台,摇摆于君主立宪制和共和政体之间。1851 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等人发表宣言试图反抗,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 19 年之久。

在流亡布鲁塞尔和英属杰西岛期间,雨果把全部精力投入创作活动。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静观集》、《惩罚集》、《海上劳工》以及杰出的世界名著《悲惨世界》。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战败被俘,法国重建共和国。雨果从海外回到巴黎,积极参加保卫祖国的斗争。这 位 68 岁的老人报名加入了国民近卫军,并捐献自己的积蓄,铸成两门大炮,其中一门取名为“雨果”。1871 年 2 月国民议会选举,他当选为巴黎代表。

“巴黎公社”成立后,雨果并不理解和赞成。但当公社失败后,他却十分同情社员的遭遇,毅然登报声明,欢迎逃亡的公社社员到他家里避难,同时标明了详细地址。第 2 天,就有一伙保皇党徒前来砸烂了他家的玻璃。为了救助被判罪的公社社员,他不停地写文章,作演讲,公开为公社社员辩护, 反对普鲁士入侵。

1874 年,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出版。这部历时 10 年完

成的重要作品,再现了 1793 年法国大革命高潮时期的庞大场面。雨果晚年的最后作品,是他的四部诗集。

1885 年 5 月 22 日,雨果因病去世,法国举国致哀,表示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尊敬。巴黎公社的参加者们在报纸上发表宣言,号召公社社员们都去参加雨果的葬礼。来自法国各地的上百万人组成的送葬队伍,经过凯旋门,一直前往墓地。

人民不会忘记雨果,他的名字随同他的杰出作品,传遍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