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旧祖国的心脏

1822 年的一天,波兰首都华沙的一家报纸,用醒目的大字刊出这样一段

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德奥人,把肖邦却赐给了波兰人。”如同 60 年前

6 岁的音乐“神童”莫扎特曾轰动过欧洲一样,此时,12 岁的肖邦轰动了波兰。这个容貌清秀、性格文静的少年,以他精湛的琴艺,使整个波兰为之倾倒。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 年出生于华沙一教师家庭。父亲尼克拉·肖邦是个法国人,侨居波兰多年,在华沙的一所寄宿学校中教授法文。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自幼学习弹钢琴。8 岁时在华沙举行了首次公演,获得一致好评, 到 12 岁时,他已经成为波兰全国闻名的小钢琴家了。在他的老师、波兰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爱尔斯涅的影响下,少年肖邦对祖国的文化和民间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虽在华沙上学,但假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乡下亲友家度过的。在波兰民间文化的乳汁抚育下,肖邦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肖邦生活的年代,正是波兰处于外族占领 F 最黑暗的年代。这个被马克思称为是“欧洲不死的勇士”的国家,从 1772 年到 1795 年,三次遭到瓜分。

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在沙俄的坚持下,波兰遭到第四次瓜分。名义上存在的“波兰王国”,却由沙皇直接任命的军队总司令和总督治理。在沙皇军队的野蛮统治下,波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反抗斗争没有一天停止过。

正当波兰处于革命爆发的前夜,肖邦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决定让 20 岁的肖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因为这似乎已经成为欧洲音乐家成名的必由之路。

1830 年 11 月 2 日,在萧瑟的深秋景象中,肖邦的父亲在华沙为肖邦举行了告别音乐会。音乐会十分成功,当大厅里还回响着掌声时,后台已涌进了祝贺的人群。老师爱尔斯涅送给他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恳切地希望肖邦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这只银杯带在身旁,绝不能把祖国遗忘。肖邦激动地接过了银杯,含着热泪离开了故土。

同年 12 月初,肖邦到达维也纳刚刚一个星期,就传来了波兰人民发动华沙起义的消息。陪同他前来维也纳的朋友决定回国参加起义。临别前,朋友劝说肖邦不要与他同行,因为瘦弱的肖邦不适合参军,应当拿起艺术的武器, 在国外为祖国服务。肖邦虽然听从了朋友的劝告,但内心的爱国情感仍使他焦灼不安。他在给老师爱尔斯涅的信中写道:“我从得到华沙起义的消息那大起,直到现在,除了提忧和挂念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感觉⋯⋯”“作为一个艺术家——还在摇篮里,而作为一个波兰人——我已度过了二十多个年头⋯⋯。”

1831 年 9 月,肖邦在斯图加特听到了华沙陷落,起义失败的消息。他以悲愤的心情写下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和《d 小调前奏曲》,表达了对自由波兰深深的感情。

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从父亲的意见,保留俄国“国籍”,请求延长俄国签发的护照,这比今后还可以回国,当一名为统治者欣赏的音乐家;另一种则是放弃俄国国籍,这就意味着永远离开波兰, 当一名流落他乡的流亡者。肖邦毅然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宁愿当一名流亡者, 而个愿向俄国统治者低头。

1831 年 9 月,肖邦来到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虽然他与上层社会交往, 经常出入当时盛极一时的沙龙,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亡国之痛。他在写给法国艺术部长的信中,自称是:“一个不堪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的⋯⋯波兰人。”

肖邦把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倾注在音乐创作之中。他一生创作了 58 首《玛祖卡》舞曲和 19 首《波兰舞曲》,这些作品绝大部分充满着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

来到巴黎的第二年,22 岁的肖邦首次举行了独奏音乐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以杰出的音乐修养、自然优雅的风度,很快成为巴黎社交界令人注目的人物。贵族伯爵们竟相请他去赴宴,去演奏,他的玛祖卡舞曲也一首首地被出版商们拿去出版,《音乐杂忐》上越来越多地出现肖邦的名字。欧洲各国的音乐迷们,日益频繁地重复着年轻的德国作曲家舒曼赞扬肖邦的名言:“脱帽吧,先生们!这就是天才!”肖邦的作品在德国几周内就被销售一空。

在滚滚而来的一片赞扬声中,肖邦并没有被冲昏了头脑。他很快厌倦了灯红酒绿的巴黎上层社会生活,很少再举行公开演出。只有在同流亡在巴黎的波兰同胞聚会时,他才感到欣慰和快活。他不遗余力地帮助这些波兰流亡者,为他们举办义演,即使在他健康状况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仍不放弃这种帮助。

1837 年,俄国驻巴黎大使以沙皇宫廷的名义,聘请肖邦担任“俄罗斯沙

皇陛下首席钢琴家”,但被肖邦坚决拒绝:“我虽然没有参加 1830 年的起义⋯⋯但我的心是同革命者在一起的”

1846 年,波兰革命者在克拉科夫举行武装起义,这个消息曾经使得肖邦激动不已,但起义失败了。1848 年,波兰境内的革命运动连遭挫折,令人痛心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使肖邦心情颓丧,痛苦地把自己称作是:“波兰的孤儿”。同年,他前往英国访问。岛国的环境和气候使肖邦的肺病更加恶化,吐血不止,但他仍然坚持为在伦敦的波兰流亡者举办了一次音乐会。

1848 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爆发后,革命的烈火很快蔓延到整个欧洲。躺在病床上的肖邦,望着窗外的火光,听着远处的枪炮声,内心无比激动。他不顾任何人的劝告,坚持去车站为即将回国的同胞送行。心情的激动和过度的劳累,更加重了他的病情。

1849 年 10 月 18 日傍晚,年仅 38 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

遵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朋友们取出 18 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依照肖邦的遗嘱,他朋友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 从巴黎运回到波兰,安置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