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皇喷吐怒火的人

们即使倾尽全身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的血痕!

这是一位著名的俄国诗人,在获悉普希金遇害的消息后,冲破沙皇不许宣传的禁令所发出的复仇之声。这首《诗人之死》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凶手和幕后指使者的心脏,成为反对沙皇统治的战斗檄文。人们争相传诵这不朽的诗篇,为俄国文坛又出现一位杰出的诗人而欣喜庆幸。

这位诗人就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 19 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诗人莱蒙托夫。

1814 年 10 月 15 日,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退伍军官家庭。他自幼丧母,随外祖母生活在边查省。1830 年秋,莱蒙托夫考入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在这所被誉为俄国进步思想中心的学校里,他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热心研究政治、哲学、文学等问题。受到别林斯基等人的影响,他开始创作否定贵族上流社会,追求自由的诗歌。莱蒙托夫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的传统,在作品中善于把抒情与写景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创造了鲜明的诗歌形象。

1832 年,莱蒙托夫因参加抵制保守教授的活动,被迫离开莫斯科大学, 进入彼得堡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皇村近卫军骑兵团服役。莱蒙托夫对彼得堡沙龙和客厅里的空虚无聊生活深感厌倦,他把对权贵们社会本质的透彻了解,通过剧本《假面舞会》形象地表现出来。由于该剧对整个上流社会进行了尖锐揭露和批判,莱蒙托夫虽再三争取发表,但都未能如愿。

1837 年 1 月,“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被上流社会迫害致死,在俄罗斯人民心中激起悲愤的感情巨澜。“愤怒出诗人”,历史突然间把莱蒙托夫这位默默无闻的青年诗人,推上了反抗暴政的光荣位置。莱蒙托夫以罕见的勇气,不顾沙皇尼古拉一世关于不许声张普希金之死的禁令,发表了《诗人之死》一诗。明确地把矛头指向“扼杀自由、天才、荣耀的刽子手。”把多年积压在人民胸中的怒火,用诗的语言喷吐出来。

《诗人之死》轰动了 19 世纪 30 年代的俄国,这首政治抒情诗以手抄本的形式迅速流传。它被认为是“俄国诗歌中最有力量的一首诗”,标志着莱蒙托夫作为普希金的继承者登上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诗坛。

《诗人之死》一诗激怒了尼古拉一世,诗人立即遭到逮捕和放逐。后因茹科夫斯基等人从中活动,莱蒙托夫获准回到彼得堡。虽然这时他作为著名诗人到处受到赞扬,但他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同辈人容忍现实的可悲,仍进行深刻的批判。在抒情诗《沉思》中,他的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得到很好的表述:

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 那前途不是黯淡定是缥缈,

对人生求索而又不解有如重担, 就要压得人在碌碌无为中衰老。

莱蒙托夫对俄国上流社会的否定,总是与他对生活的热爱结合在一起的。他的诗歌风格虽显沉郁,但不颓丧,虽令人柔肠百转,但不使人悲观泄气。1841 年他去世前,既创作了《别了,涤荡不净的俄罗斯》这自敌视“老爷的王国”的抒情诗,又写了《祖国》这首对大好河山和淳朴人民怀有深情

的诗篇。小说《当代英雄》则是莱蒙托夫创作活动的总结。

1840 年 2 月,莱蒙托夫在一个舞会上同法国公使的儿子发生冲突,沙皇政府借机小题大做,军事法庭根据尼古拉一世的直接指示,判决莱蒙托夫第二次流放高加索,再次想假手杀人。1841 年 2 月,莱蒙托夫因病回到彼得堡, 亲身感受到了宫廷宠臣及走卒们对他的敌意。

正当莱蒙托夫决心脱离军队,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时,突然接到 48 小时内离开彼得堡的急令。7 月 15 日,在他前往流放地途中,受到几个贵族的挑逗, 在同退伍少校玛尔廷诺夫决斗中不幸身亡,年仅 27 岁。

从为普希金之死伸张正义,到自身也惨遭上流社会的卑鄙报复而死于同样的决斗圈套,仅仅四个年头。莱蒙托夫过早地结束了他的思想和艺术的探索,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他的悲剧告诉人们,否定暴政的人受到暴君的否定,却得到历史的肯定。作为反抗暴政的歌手,莱蒙托夫在俄国文学史上永远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