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王国

1844 年,一个自称“巴布”的年轻伊斯兰教徒,在伊朗各地广为传教。他用宗教的语言给人们勾画出一幅“正义王国”的美好蓝图。在这个王国里, 人人平等,没有欺压,大家都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巴布”在阿拉伯语中是“门”的意思,表示救世主马赫迪的意志,将通过此门传达给人民,把人们引入美好的境界。

巴布的真名叫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他出生在伊朗设拉子市的一个棉布商家中。成人后,曾在一个小镇上独立经商五年。1843 年,他所在教派的首领去世,未指定继承人,于是他在第二年自称“巴布”,同他的门徒一起到各地去传播他的新教义。

巴布的宣传很能打动穷苦百姓的心,迎合了他们改变现实不平等生活的期望,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伊朗人,形成了巴布教。三年后,巴布进一步自称本人就是先知马赫迪,信徒们的热情更高了,教徒很快遍布全国,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伊朗政府感到十分恐慌,急急忙忙地逮捕了巴布,并开始缉捕巴布教徒,这就埋下了武装起义的导火线。

巴布教徒面对官府的缉捕,开始深入群众,扎根到城乡的广大贫民当中。他们向广大农民宣称,新光知即将降临,陈旧的教典都已失效,所以人民没有必要再向统治者纳税服役。巴布教的传教活动,吓坏了统治当局,伊朗政府急忙调动军队,驱赶别达什镇的教徒。巴布教徒迅速转移,奔赴各地。

1848 年 9 月,伊朗国王死去,巴布教徒决定利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时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同年 10 月,700 名巴布教徒发动武装起义,在打败当地驻军后,转移到伊朗北部的塔别尔西陵墓。

按照伊朗的古老传统,塔别尔西陵墓是一块禁地,即使里面藏有犯人, 也不能加以逮捕。巴布教徒在陵墓区驻扎后,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幸福王国”。他们修筑了一个八角形的城堡,每个角都有一个砖砌的塔楼,城堡周围挖了一条很深的濠沟。城墙与濠沟之间布置了许多陷阱。城堡内部修筑了许多木房,供教徒居住。聚集在城堡的教徒,实行资财公有,平均享用,实行共餐制。消息一传开,陵墓附近的农夫扶老携幼,带着粮食和牲畜,纷纷前来加入“王国”。一些寻求幸福的人,更是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起义队伍很快增加到 2000 人。

伊朗国王下令军队进行镇压。但地方军队根本不是起义军的对手,几次进攻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国王只好让王叔马赫迪·古里率领王军,亲自前来指挥进攻。

这一天,起义军得知已有部分王军进驻陵墓附近的阿弗拿村,就决定夜袭敌军。当天深夜,正当疲倦的王军官兵进入梦乡时,起义军首领侯赛因带领一个小分队,悄悄潜入阿弗拿村。突然一声呐喊,杀向睡梦中的王军。当场杀死王军官兵 100 余人。

王军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大为震惊。王叔亲率 8000 人的大军星夜赶往陵墓。不想营地再遭夜袭,两个王子被活活烧死。国王再次派出重兵, 将塔别尔西陵墓团团围住,随后用大炮猛轰。起义军虽数次发起突袭,但处境越来越困难。几个月后,城堡里只剩下 250 人,粮食、弹药已基本断绝。但他们仍在奋勇抵抗。

1849 年 5 月,王叔手捧《古兰经),对城堡里的巴布教徒大声发誓:“虔

诚的教徒们,只要你们放人武器,离开城堡,你们的生命和自由一定会有保障!”但当起义者放下武器,走出城堡时,他们立即撕下面具,恶狠狠地高喊:“真主已经下了命令,要惩罚这伙伊斯兰的叛逆!”话音未落,一群刽子手冲上来,砍下了每一个起义者的头颅。霎时尸横遍野,血染大地,城堡被摧毁了,塔别尔西陵墓的战斗,被淹没在血泊中,“幸福王国”终于演成一幕壮烈的悲剧。

1850 年 7 月,伊朗国王下令杀死巴布。临刑这天,大群官兵守卫着广场, 周围站满了群众,当巴布带着镣铐押进广场时,人群中发出了低低的哭泣声。枪响后,浓烟冒起,人们定睛看去,不禁惊呆了,巴布不见了,顿时人群骚动,祈祷、欢呼声响成一片。原来行刑者只打断了悬吊巴布的绳子,巴布趁机逃到附近的平房里,行刑队马上搜捕,巴布终于被杀害了。然而正像广场上的哭泣声、祈祷声和欢呼声所显示的那样,巴布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永远不能磨灭。